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電影《哪吒2》熱映引爆春節檔,熱度持續至今。“我命由我不由天”“難道你想改變這個世界?我想試試”“若是前方無路,我就踏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便逆轉這乾坤”……不屈服于仙界權威,勇于打破仙界和魔界不平等的生存規則,捍衛親情與正義,哪吒的精神內核,讓一部動畫電影有了靈魂。再加上它那令孩童們喜愛的幾大法寶——乾坤圈、混天綾、風火輪和火尖槍,魔童哪吒身上的兒童習性,讓這個人物成為了人們喜愛的對象。
中國人對哪吒(也有稱那吒)這個神話人物從不陌生,哪吒是怎么來的?他的形象和故事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文新。
■傳統神話故事中的哪吒,有“剔骨還父、蓮花化身、尋父報仇”等情節
陳文新教授介紹,哪吒的故事早在唐代就已初見眉目。唐人鄭綮在他的《開天傳信記》里記載了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太子,但文中沒有關于哪吒神通的具體描述。哪吒故事在宋代初具規模。北宋惠洪《禪林僧寶傳》有記錄了一則禪宗公案,提到“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這里“析肉還母,析骨還父”其實是個比喻,比喻從先輩得到的經驗最后都可以還回去。與惠洪同時代的蘇轍,其《欒城集》中有一首《那吒》詩:“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后人據此生發,于是有了《西游記》和《封神演義》里哪吒出世、鬧海、殺龍抽筋、射殺碧云童子、剔骨還父、蓮花化身、尋父報仇、父子相認等情節,其中哪吒鬧海流傳最為廣泛,陸續被改編成戲劇、電影和卡通。
■《哪吒2》在故事上有較大改動,“照顧了大眾觀影者的感受和情感”
極目新聞記者通過比對《封神演義》中看到,對于傳統神話小說,電影《哪吒2》在故事上有較大改動。
比如《封神演義》中哪吒與父親李靖不睦,因哪吒犯錯,李靖要懲罰他,兩人打得不可開交,痛下殺手,以致哪吒“剔骨還父”。電影《哪吒2》中李靖、哪吒二人父子情深。《哪吒2》中哪吒最大的反叛,不是對父親的反叛,而是對不公平規則的反叛。
“這樣的改動是照顧了大眾觀影者的感受和情感。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小時候對嚴父是有不服和反抗的,但長大之后又能體會到父親的愛。如果過多地表現對父親的反抗,可能會引起觀影者的不適。”陳文新教授說,“這樣的改動,照顧了大眾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這樣的調整,讓哪吒更接近于《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孫悟空大鬧三界,反叛的是不合理的規則,有一部分是成年人認同的,有一部分是成年人不一定認同,但也是理解的,因為畢竟是孩子做的事情,成年人也會覺得好玩、有趣。”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1-40346-0.html專訪武大教授陳文新——哪吒從何而來,唐代已初見眉目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