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年均50多場獨具特色的文旅活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備受全社會廣泛關注,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也因此被譽為“文化名山”。
日前,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黃淦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在找準切口和落點,園方始終在探索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因為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等,所以公園就將傳統節日蘊含的民俗文化、民族精神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傳播開來,使之更好融入日常、貼近生活。
“觀音山上觀山水”的時代價值
說到“觀音山上觀山水”征聯活動,網絡上幾乎無人不知。這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組織開展的楹聯征集活動,至今已長達10年,獎金更是高達88萬元,吸引了廣大楹聯愛好者以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對下聯熱潮。10年來,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累計接到投稿60余萬人次。
有關專家表示,楹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通過精煉的語言傳遞了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具有強烈的社會功能,能夠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
在去年舉辦的第十次楹聯征集活動上,中國楹聯學會顧委會副主任、廣東楹聯學會顧委會主任、“觀音山上觀山水”出句人鄒繼海表示,此次“觀音山上觀山水”征聯活動比之前舉辦的9次征集,在內容上增加了“五岳”的元素和內容,來稿量更加豐富多元。
中國楹聯學會名譽副會長葉子表示,“名聯詠名山”活動是楹聯文化與名山之美兩種不同文化形態獨特魅力的交織、互鑒、交流與融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時,楹聯文化與名山之美的碰撞為人們提供一個了解歷史和生態環境的窗口,有助于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推動地域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繁榮。
參與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文化活動的有關專家表示,楹聯征集活動只是公園文化活動的一起網絡傳播典型事件,多年來,公園以生態文學為抓手,持續多年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學活動,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生態文學作品,形成了一批極具特色的生態文學活動,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生態文學成果,為推動全國各地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堅定文化自信作出了突出貢獻。
積極傳遞生態文明好聲音
從荒山到青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憑借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類型豐富的珍稀物種、極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藝愛好者走進公園,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畫家、藝術家用作品發聲,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的好聲音、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故事。
“其實,這也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的初衷。”黃淦波表示,建園初期,公園便確立了“生態建園,文化立山”的發展宗旨,20多年來,公園與中國林業文聯、《人民文學》雜志社、廣東省楹聯學會等文化單位緊密結合,組織策劃征文、楹聯等活動,成立“生態文學創作實踐基地”,努力為推動新時代生態文學高質量發展。
特別是自2010年開始,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啟動“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活動,期間邀請了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等在內的多名中國著名作家,前來觀音山采風、寫作,產出了近百篇佳作,借助作家的筆觸和感悟,一篇篇展現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人與自然和諧的好文章,讓海內外游客對廣東旅游及風情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國作協副主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貴祥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連續多年舉辦文學活動感到意外,他表示,觀音山與中國文學緊密相連,觀音山下到處漂浮這文學的味道,走進觀音山,可以吸到滿滿的生態負氧離子,更可以吸到文學的“負氧離子”。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也多次到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采風,他表示,傳遞自然科普知識是生態文學的主要功能之一。無論是文言文體裁的《觀音山賦》,還是散文體裁的《樹梢上的中國》,雖然作家對生態的認識在不斷變化,但其核心仍是通過文學內容科普自然知識,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呼吁人們改變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轉換某些危及生態的生存觀念,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黃淦波表示,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所提倡的生態文學,是反映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念和綠色發展成就的文學,具有充盈鮮活的時代話語及凸顯現實的指向意義。
深入挖掘生態文明精神內涵
在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名山”的體現并不只是當下的歷史記錄,更有千百年來的珍貴史料,講述著自然的更替和文明的進步。
古樹名木標本就是這樣的史料。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與宗教、民俗文化緊密相連,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早在2003年,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便創建了國內首家古樹博物館。該館由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指導建成,館內收藏了粵西地區近年出土的近百棵古樹,其中最老的一棵生長在黃帝時期,最年輕的一棵距今也有1000年歷史。這些古樹看似平平無奇,但每一棵樹都承載著千年的故事,是地球歷史的見證者。
此外,古樹名木還是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每一棵古樹名木都與其生長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藝術審美等緊密相連,銘刻著時代的印記。在科學方面,古樹名木是研究自然的寶貴標本,蘊含著豐富的生物信息和純正優秀的遺傳基因,通過分析古樹,可以了解當地氣候、水文、植被、環境的變遷,為眾多領域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古樹名木還具有不可估量的景觀價值,是不可復制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景觀震撼力。
黃淦波表示,在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大數據、算法等現代科技手段,可以挖掘出更多生態文學創作資源,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也正在利用現代技術優勢,不斷增強全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前提,這就意味著必須始終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厚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而生態文學作品,作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應該起到重要的、必然的作用,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一直在為此努力著、奉獻著。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14-7155-0.html讓傳統文化浸潤城市人文品格——廣東觀音山傾力打造文化名山紀實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