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國慢性病藍皮書》發布,據藍皮書顯示,我國約有超5000萬人長期受便秘困擾,且患者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專家表示,腸道疾病的高發與“濫用瀉藥導致腸道功能退化”存在直接關聯。
據研究表明,95%的結腸黑變病患者曾使用蒽醌類瀉劑,且患者中結腸腺瘤息肉發生率高達55.2%。北京協和醫院醫生在3.28人民日報健康的便秘專訪中指出,當前不少便秘患者盲目追求“馬上見效”,自行購買刺激性瀉劑,從而引發眾多腸道疾病。
澎湃新聞“3·15”特別專訪中,王海提及,近年來直播帶貨走紅,“不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致使不少非法添加的產品流入市場,其中通便產品此類現象尤為頻發。商家偽造權威認證讓謊言更具“說服力”,帶貨主播通過“7天見效”“萬人打卡”等話術構建虛假信任體系,消費者在環環相扣的虛假營銷套路中頻頻“中招”,排便產品評論區內,沖著購買“天然”、“無添加”產品但“感到被騙”的網友和消費者比比皆是。
據藍服科技報道,違法企業通過化學結構修飾規避國標檢測,部分新型成分未納入現行300余項篩查目錄;代工廠與品牌方采用“責任切割”模式,例如碧生源酵素果凍被曝蘆薈大黃素超標217%,但其年報顯示46%營收依賴直播渠道,疑似將生產外包以轉移風險。一款成本不足5元的“酵素果凍”,經網紅包裝后售價達89元,利潤率超1600%。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監管部門查處的“小粉豆”“減重王”等案件涉案金額均超億元。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規劃在2025年按照“四個最嚴”要求, 制定了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計劃,緊盯食品添加劑“兩超一非”等突出問題,聚焦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對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依法從嚴處置,全力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專家提醒,要對宣稱“快速”“神奇療效”的產品提高警惕,切勿輕信不法商家及網紅主播對普通食品功效的夸大式虛假宣傳。選購時要避免掉入商家“天然”“溫和”的宣傳陷阱,學會看配料表或相關瀉藥成分的檢測報告。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14-8265-0.html從315到慢性病管理:違規瀉藥成國人健康“慢性殺手”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