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賦能千行百業,“人工智能+”加快走深向實。
開年以來,DeepSeek火爆出圈、加速部署,進一步降低大模型應用門檻。2月初,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團隊聚焦DeepSeek如何賦能個體,發布的《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技術文檔在社交網絡刷屏。此后,團隊又針對DeepSeek如何賦能醫療、職場、政務、課堂、家庭教育等陸續推出系列報告,引發網友持續關注。
沈陽在AI和大數據、元宇宙、虛擬人和機器人等領域有著深入研究。他在社交平臺上透露,自己基于AI的人機共生的科研效率較2022年提升了9倍。“我們團隊試圖建立一個人機協作的方法論框架,幫助用戶以‘AI思維’重構工作流程,將AI作為杠桿放大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視為替代工具。”沈陽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說。
他認為,DeepSeek以低價和多場景適配推動了AI普惠化,為AGI探索提供了新啟示,彰顯了生態思維對未來AI發展的深遠影響。
盡管現代AI理解自然語言的能力增強,但在沈陽看來,提示詞仍是打開AI能力的鑰匙。“時代進步讓提示詞更靈活,但其本質不會消失。”他說,普通人用好AI的關鍵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型,普通人重實用性,而科研人員重專業性與嚴謹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政府機構接入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作為新詞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沈陽認為,實現與AI的深度融合需從技術、組織與流程、文化等多維度入手。AI逐漸下沉到端側設備,這一趨勢正在深刻改變設備本身及其與人類交互的方式。
“在AI時代,主動進化、專注高價值領域、協作共贏及堅守倫理將成為生存法則。”沈陽建議,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要積極擁抱AI。停止對AI的恐懼,開始行動,是個人與企業不被時代淘汰的關鍵。
以“AI思維”重構工作流程
新華網:團隊編寫《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這份使用指南的初衷是什么?
沈陽:協助各行業全面理解和掌握DeepSeek這一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使用方法,填補普通用戶與AI技術之間的知識鴻溝。DeepSeek作為一款強大的開源推理模型,在智能對話、文本生成、代碼生成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潛力,但其高效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提示詞設計和應用場景的適配。我們團隊希望通過系統化的指南,從基礎操作到高級應用,賦能用戶——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人士——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DeepSeek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或推動創新。
此外,這份手冊還承載了推動國產AI技術普及與發展的愿景。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和實用案例,DeepSeek不僅展示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實力,我們團隊也試圖建立一個人機協作的方法論框架,幫助用戶以“AI思維”重構工作流程,將AI作為杠桿放大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視為替代工具。
新華網:既然是通過自然語言與AI對話,那掌握提示詞還重要嗎?
沈陽:提示詞仍是打開AI能力的鑰匙,尤其在思維鏈推理等復雜任務中,能提高效率、引導方向、控制輸出質量。盡管現代AI理解自然語言的能力增強,提示詞的重要性從顯性指令轉為隱性引導,但在專業場景下仍不可或缺。時代進步讓提示詞更靈活,但其本質不會消失。
DeepSeek為AGI探索提供了新啟示
新華網:DeepSeek火爆出圈,從AI發展歷程上看,它的獨特意義是什么?
沈陽: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在AI發展歷程中意義非凡,它以技術創新和開源策略為核心,打破了傳統“大力出奇跡”的高成本模式,通過算法優化(如MoE和MLA架構)和高效訓練,僅用557.6萬美元和2048塊H800 GPU打造出6710億參數的頂級模型,挑戰了西方閉源巨頭的壟斷地位,證明了“小力出奇跡”的可能性;其完全開源的姿態,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建生態,加速技術迭代與應用落地;作為中國AI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標志,DeepSeek不僅重塑了全球競爭格局,還以低價和多場景適配推動了AI普惠化,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更重要的是,它以效率優先而非規模至上的實踐,為AGI探索提供了新啟示,彰顯了生態思維對未來AI發展的深遠影響。
普通人用AI重實用,科研人員重專業性、嚴謹性
新華網:普通人怎么選擇AI工具,科研人員等特殊群體怎么用好AI?
沈陽:普通人用好AI的關鍵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型:日常任務可用DeepSeek等全能型工具,創意生成選豆包,優先考慮易用性、功能性和成本,善用提示詞并多試用不同模型組合使用;而科研人員用AI(AI for Science)則需聚焦加速研究,如用Zeelin論文智能體快速綜述文獻、AlphaFold預測蛋白質結構、Trae生成代碼,或用Kimi討論和搜索網頁資料,策略上要輸入實驗數據、迭代優化結果、結合專業工具與開源資源,同時注意驗證AI輸出、保護數據隱私并跟蹤領域動態??傊胀ㄈ酥貙嵱眯?,科研人員重專業性與嚴謹性。
新華網:B端(企業用戶)、G端(政府用戶)怎樣做好與AI的深度融合?
沈陽:B端和G端用戶實現與AI的深度融合需從技術、組織與流程、文化等多維度入手。技術層面,企業與政府需構建統一的數據治理框架,打通數據孤島,投資數據基礎設施,并通過定制化AI模型、低代碼平臺及系統集成,將AI無縫嵌入現有流程,研發智能體,同時確保安全性與合規性;組織與流程上,應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優化低效環節,設立AI戰略團隊或跨職能部門推動落地,培養復合型人才并引入外部伙伴加速轉型;文化方面,則需通過培訓提升員工AI素養,設計激勵機制增強接受度,并以成功案例樹立信心。例如,企業可利用AI優化供應鏈或客服體驗,政府可通過智慧城市平臺整合資源,最終實現人機協同、效率提升與創新驅動的全面融合。
AI終端變革人與設備交互方式
新華網:AI越來越下沉到端側(手機、PC、家電、汽車等),AI的普及對端側以及人機交互方式產生哪些影響?
沈陽:AI逐漸下沉到端側設備,這一趨勢正深刻改變設備本身及其與人類交互的方式。對端側設備而言,AI的普及推動硬件性能顯著提升,例如專用芯片和高能效計算單元的出現,以滿足本地運行AI模型的需求,同時通過模型壓縮和優化降低能耗;它還促進了去中心化計算,數據無需上傳云端即可處理,既減少了延遲又增強了隱私保護,而這種邊緣智能的崛起也讓設備在無網環境下依然可用。
此外,AI下沉要求操作系統與硬件深度協同,催生了定制化解決方案,滿足不同設備的需求。在人機交互方面,端側AI讓設備從被動接受指令轉向主動預測用戶需求,通過結合傳感器數據實現情境感知,提供個性化的體驗;多模態交互(如語音、視覺、手勢)的融合顯著提升了交互的自然度和實時性,例如手機的離線語音識別、汽車的眼神控制導航等,逐步邁向“無感交互”的未來。然而這一趨勢也帶來了深層影響:用戶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同時可能過度依賴技術;產業層面,硬件廠商競爭加劇,新場景催生經濟增長;倫理方面,隱私風險、安全隱患及算法偏見成為新挑戰。
展望未來,端云協同與自適應學習將進一步成熟,AI無處不在的時代正在到來,人與設備的關系將被重塑為更緊密、更智能的共生狀態。
新華網:AI快速演進,很多人包括企業擔憂被時代淘汰。個人、企業應該如何理性看待,如何保持個體的競爭力?
沈陽:AI快速演進帶來的焦慮源于對淘汰的恐懼,但理性看待其本質——增強而非取代人類,并從歷史視角認識技術進步的常態,能將威脅轉化為機遇。個人需通過終身學習、擁抱人機協作、建立獨特品牌和心理韌性保持競爭力;企業則應聚焦核心價值、投資“人+AI”生態、敏捷轉型并平衡技術與人性化體驗。在AI時代,主動進化、專注高價值領域、協作共贏及堅守倫理將成為生存法則。停止恐懼,開始行動,是個人與企業不被時代淘汰的關鍵。
“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賦能千行百業,“人工智能+”加快走深向實。
開年以來,DeepSeek火爆出圈、加速部署,進一步降低大模型應用門檻。2月初,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團隊聚焦DeepSeek如何賦能個體,發布的《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技術文檔在社交網絡刷屏。此后,團隊又針對DeepSeek如何賦能醫療、職場、政務、課堂、家庭教育等陸續推出系列報告,引發網友持續關注。
沈陽在AI和大數據、元宇宙、虛擬人和機器人等領域有著深入研究。他在社交平臺上透露,自己基于AI的人機共生的科研效率較2022年提升了9倍。“我們團隊試圖建立一個人機協作的方法論框架,幫助用戶以‘AI思維’重構工作流程,將AI作為杠桿放大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視為替代工具。”沈陽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說。
他認為,DeepSeek以低價和多場景適配推動了AI普惠化,為AGI探索提供了新啟示,彰顯了生態思維對未來AI發展的深遠影響。
盡管現代AI理解自然語言的能力增強,但在沈陽看來,提示詞仍是打開AI能力的鑰匙。“時代進步讓提示詞更靈活,但其本質不會消失。”他說,普通人用好AI的關鍵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型,普通人重實用性,而科研人員重專業性與嚴謹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政府機構接入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作為新詞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沈陽認為,實現與AI的深度融合需從技術、組織與流程、文化等多維度入手。AI逐漸下沉到端側設備,這一趨勢正在深刻改變設備本身及其與人類交互的方式。
“在AI時代,主動進化、專注高價值領域、協作共贏及堅守倫理將成為生存法則。”沈陽建議,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要積極擁抱AI。停止對AI的恐懼,開始行動,是個人與企業不被時代淘汰的關鍵。
以“AI思維”重構工作流程
新華網:團隊編寫《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這份使用指南的初衷是什么?
沈陽:協助各行業全面理解和掌握DeepSeek這一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使用方法,填補普通用戶與AI技術之間的知識鴻溝。DeepSeek作為一款強大的開源推理模型,在智能對話、文本生成、代碼生成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潛力,但其高效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提示詞設計和應用場景的適配。我們團隊希望通過系統化的指南,從基礎操作到高級應用,賦能用戶——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人士——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DeepSeek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或推動創新。
此外,這份手冊還承載了推動國產AI技術普及與發展的愿景。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和實用案例,DeepSeek不僅展示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實力,我們團隊也試圖建立一個人機協作的方法論框架,幫助用戶以“AI思維”重構工作流程,將AI作為杠桿放大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視為替代工具。
新華網:既然是通過自然語言與AI對話,那掌握提示詞還重要嗎?
沈陽:提示詞仍是打開AI能力的鑰匙,尤其在思維鏈推理等復雜任務中,能提高效率、引導方向、控制輸出質量。盡管現代AI理解自然語言的能力增強,提示詞的重要性從顯性指令轉為隱性引導,但在專業場景下仍不可或缺。時代進步讓提示詞更靈活,但其本質不會消失。
DeepSeek為AGI探索提供了新啟示
新華網:DeepSeek火爆出圈,從AI發展歷程上看,它的獨特意義是什么?
沈陽: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在AI發展歷程中意義非凡,它以技術創新和開源策略為核心,打破了傳統“大力出奇跡”的高成本模式,通過算法優化(如MoE和MLA架構)和高效訓練,僅用557.6萬美元和2048塊H800 GPU打造出6710億參數的頂級模型,挑戰了西方閉源巨頭的壟斷地位,證明了“小力出奇跡”的可能性;其完全開源的姿態,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建生態,加速技術迭代與應用落地;作為中國AI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標志,DeepSeek不僅重塑了全球競爭格局,還以低價和多場景適配推動了AI普惠化,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更重要的是,它以效率優先而非規模至上的實踐,為AGI探索提供了新啟示,彰顯了生態思維對未來AI發展的深遠影響。
普通人用AI重實用,科研人員重專業性、嚴謹性
新華網:普通人怎么選擇AI工具,科研人員等特殊群體怎么用好AI?
沈陽:普通人用好AI的關鍵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型:日常任務可用DeepSeek等全能型工具,創意生成選豆包,優先考慮易用性、功能性和成本,善用提示詞并多試用不同模型組合使用;而科研人員用AI(AI for Science)則需聚焦加速研究,如用Zeelin論文智能體快速綜述文獻、AlphaFold預測蛋白質結構、Trae生成代碼,或用Kimi討論和搜索網頁資料,策略上要輸入實驗數據、迭代優化結果、結合專業工具與開源資源,同時注意驗證AI輸出、保護數據隱私并跟蹤領域動態??傊?,普通人重實用性,科研人員重專業性與嚴謹性。
新華網:B端(企業用戶)、G端(政府用戶)怎樣做好與AI的深度融合?
沈陽:B端和G端用戶實現與AI的深度融合需從技術、組織與流程、文化等多維度入手。技術層面,企業與政府需構建統一的數據治理框架,打通數據孤島,投資數據基礎設施,并通過定制化AI模型、低代碼平臺及系統集成,將AI無縫嵌入現有流程,研發智能體,同時確保安全性與合規性;組織與流程上,應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優化低效環節,設立AI戰略團隊或跨職能部門推動落地,培養復合型人才并引入外部伙伴加速轉型;文化方面,則需通過培訓提升員工AI素養,設計激勵機制增強接受度,并以成功案例樹立信心。例如,企業可利用AI優化供應鏈或客服體驗,政府可通過智慧城市平臺整合資源,最終實現人機協同、效率提升與創新驅動的全面融合。
AI終端變革人與設備交互方式
新華網:AI越來越下沉到端側(手機、PC、家電、汽車等),AI的普及對端側以及人機交互方式產生哪些影響?
沈陽:AI逐漸下沉到端側設備,這一趨勢正深刻改變設備本身及其與人類交互的方式。對端側設備而言,AI的普及推動硬件性能顯著提升,例如專用芯片和高能效計算單元的出現,以滿足本地運行AI模型的需求,同時通過模型壓縮和優化降低能耗;它還促進了去中心化計算,數據無需上傳云端即可處理,既減少了延遲又增強了隱私保護,而這種邊緣智能的崛起也讓設備在無網環境下依然可用。
此外,AI下沉要求操作系統與硬件深度協同,催生了定制化解決方案,滿足不同設備的需求。在人機交互方面,端側AI讓設備從被動接受指令轉向主動預測用戶需求,通過結合傳感器數據實現情境感知,提供個性化的體驗;多模態交互(如語音、視覺、手勢)的融合顯著提升了交互的自然度和實時性,例如手機的離線語音識別、汽車的眼神控制導航等,逐步邁向“無感交互”的未來。然而這一趨勢也帶來了深層影響:用戶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同時可能過度依賴技術;產業層面,硬件廠商競爭加劇,新場景催生經濟增長;倫理方面,隱私風險、安全隱患及算法偏見成為新挑戰。
展望未來,端云協同與自適應學習將進一步成熟,AI無處不在的時代正在到來,人與設備的關系將被重塑為更緊密、更智能的共生狀態。
新華網:AI快速演進,很多人包括企業擔憂被時代淘汰。個人、企業應該如何理性看待,如何保持個體的競爭力?
沈陽:AI快速演進帶來的焦慮源于對淘汰的恐懼,但理性看待其本質——增強而非取代人類,并從歷史視角認識技術進步的常態,能將威脅轉化為機遇。個人需通過終身學習、擁抱人機協作、建立獨特品牌和心理韌性保持競爭力;企業則應聚焦核心價值、投資“人+AI”生態、敏捷轉型并平衡技術與人性化體驗。在AI時代,主動進化、專注高價值領域、協作共贏及堅守倫理將成為生存法則。停止恐懼,開始行動,是個人與企業不被時代淘汰的關鍵。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1174-0.html沈陽:構建人機協作框架 以AI為杠桿放大專業能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江西撫州:春耕有了“科技范兒”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