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無疑正成為一眾大廠爭相布局的賽道。
不久前,vivo 成立機器人Lab的消息,同樣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行業內激起層層漣漪。市場紛紛驚詫于作為國產手機行業龍頭企業的vivo,緣何跨界看似毫不相干的機器人領域?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對此做出了回應。在胡柏山看來,機器人賽道與vivo深耕手機行業所需的能力積累高度匹配,都需要在硬件設計、軟件優化、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具備強大的實力。
同時,做機器人也與vivo產業共榮的經營理念高度契合。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代智能終端的機器人產業,必定不會被某一家企業全部吃下。而如何聯動產業鏈上下游更多的企業共同參與,才是機器人產業的破局之道。
正是因此,胡柏山透露,未來vivo將通過人工智能與影像兩大技術驅動,專注于機器人“大腦”和“眼睛”的技術研發,并期待與機械系統領域的產學研伙伴探索合作,為產業發展注入蓬勃動力。
不是跨界是延伸
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尋找新賽道、新方向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貿然進入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而是要從自己擅長的地方入手,將已有的技術積累利用至極致。vivo進入機器人賽道,亦是出于同樣的邏輯。
與大眾的認知不同,同為智能終端的機器人和手機,本質上有著諸多共通之處,比如對大模型技術的應用。本輪機器人的爆火源于底層通用大模型技術的突破,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能夠模擬近似人類的自然語言交流,成功解決了此前機器人缺乏通識大腦的問題,為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應用打下了基礎。
手機亦是眼下大模型技術的受益者和參與者。AI被普遍認為有望變成每個用戶專屬的超級助理,革新手機乃至所有硬件終端的使用體驗。一眾智能手機廠商因此積極布局,紛紛下場自研大模型。
vivo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2017年阿爾法狗震動行業時,vivo就曾提出,“人工智能是所有技術創新的最底層技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應該去‘過飽和’地投入。”
此后,vivo著手組建相關專業團隊、籌備AI全球研究院,相關團隊很快就超過千人量級,加快在數據、人力、算法、算力四大維度的優勢沉淀。
得益于此,vivo才能在大模型時代到來之后,迅速迎頭趕上。2023年11月,vivo率先在行業內發布大模型手機vivo X100系列,并同步公布了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一年之后,vivo又將AI戰略升級為藍心智能,將大模型技術與手機操作系統深度融合,并同步帶來了自研的語音、圖像等多模態大模型,讓大模型有了聽和看的能力。
與此同時,vivo過往三十年時間里儲備的影像能力,同樣也是機器人所需。那句著名的Slogan“逆光也清晰”,已經證明vivo早期的影像算法實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vivo已經具備自研影像芯片的能力,并持續向MR(混合現實)領域拓展。
在近期的博鰲亞洲論壇上,vivo首次展示了其名為vivo混合現實頭顯的MR產品。據胡柏山此前在采訪中透露,vivo MR相關團隊已經達到將近五百人規模,預計將在今年8月左右開放原型機體驗。
市場普遍認為,vivo此舉是在為未來發展機器人做好技術儲備。機器人未來與物理世界的交互一定需要大量的空間深度信息,而MR產品中很重要的技術能力就是針對空間的識別感知能力,這一技術能力同樣可以得到復用。
機器人的雛形構建邏輯簡單可以理解為:利用眼睛識別信息,大腦處理信息,再配備由大腦控制的“身體”與物理世界進行交互。在機器人研發中,大部分核心技術難題都集中在前兩個層面。
從這個角度審視,vivo切入機器人領域并非一次貿然的跨界,更像技術的自然延伸。正是vivo 這30年來深耕通訊行業的經驗,造就了其入局機器人行業的底氣。
5億用戶的場景優勢
多年技術沉淀之外,作為成熟智能終端設備廠商的vivo,還有其他競爭者所沒有的優勢。
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大模型應用實際上代表數字世界,可以幫你在瀏覽器或者APP里完成任務;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機器整機廠商則代表的是純物理世界,解決的是機器人活動的精度以及擬人的操控問題。
年初以來,這兩項技術均取得了明顯突破,相關企業也因此備受關注。但在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之前,目前仍處于割裂的狀態,當前亟待突破的,是如何將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與機器人的硬件性能高效結合,形成大腦與軀體的統一。
這正是vivo的優勢。
長久以來,作為最廣泛應用的智能終端設備,手機一直是幫助人們將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連接起來的重要窗口。而vivo通過手機生態積累的規模化數據與應用場景經驗,可以快速適配機器人需求,加速推動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應用。
具體來看,vivo已連續4年蟬聯中國市場國產手機份額第一,并在全球范圍內累積了5億月活用戶。這5億用戶借由手機作為媒介,與真實世界產生巨量的互動,為vivo訓練機器人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手機行業有著最大基數的消費人群,最前瞻的技術生態,最多元的應用場景。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它將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依舊會遵循以人為本、回歸用戶場景創造極致體驗的價值準則。”博鰲亞洲論壇上,胡柏山如是說道。
正是基于對自身優勢和產業趨勢的清晰認知,vivo才確定了自己做機器人的具體方向:不做全身硬件,而是專注于機器人“大腦”和“眼睛”的技術研發;形態上,vivo也沒有拘泥于人形的形態,可以是雙足、四足、輪足甚至履帶,一切以用戶場景、用戶需求為準。
在具體落地場景上,vivo同樣沒有過度發散,而是官宣聚焦消費級市場——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借此,vivo既可以規避與工業機器人巨頭的內卷式競爭,又能發揮自己在消費級智能終端市場上的用戶和場景優勢,響應現代家庭對“智能管家”的剛需需求。
“通過漸進突圍、沿途下蛋的路徑,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用戶的真實生活,回歸場景、解決痛點、迭代產品。”胡柏山說。
刺激產業鏈升級
眼下,高昂的成本成為機器人技術無法大規模落地的最重要原因。而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就包括推動一項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要打破這一看似悖論的困局,同樣亟需vivo這樣的智能終端設備廠商加入。這家老牌手機廠商不僅可以借由大量的手機、MR等終端設備,攤薄自身在機器人“大腦”“眼睛”上的研發投入,并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迭代,持續進化。
但更為重要的是,與一眾積極入局的互聯網大廠、初創企業相比,vivo在硬件方面的積累,使得它更加靠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更容易在成本控制上找到最優解,并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作為終端設備廠商,vivo 在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體系。入局機器人行業之后,vivo可以將這些優勢引入,優化機器人行業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此外,機器人與3C設備的供應鏈之間亦有底層相似之處,如國泰君安研報就指出,3C終端具備快速迭代且大批量生產特征,供應鏈呈現“零部件-模組整機”的專業化分工模式。而機器人若成為大眾消費品,勢必呈現快速迭代態勢,這與3C供應鏈非常契合,3C供應鏈企業憑借快速迭代創新與規模化制造能力,有望切入機器人塑造第二成長曲線。
因此,vivo對機器人的布局不僅能夠為自己找到新的增長曲線,有望帶動更多3C供應鏈廠商向機器人產業遷移,刺激整個產業鏈轉型升級。
二十年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是價值鏈底端的組裝環節,中國手機廠商也被貼上了“組裝廠”的標簽。但現在,隨著各家頭部手機廠商加大了在自研核心技術上的投入,從品牌、技術、渠道多維度打造全方位的護城河,也撕下了過去的陳舊印象,逐漸站上世界舞臺的中心。同樣的故事,也有機會誕生在機器人產業之上。
或許就像此前胡柏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那樣,最合適做機器人的行業就是手機行業,甚至沒有之一。“現在,手機行業銷售的只是一臺手機,而未來,vivo將是社會問題解決的整體方案提供者,這意味著整個行業的產值還可以有十倍量級的增長。”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1538-0.htmlvivo詳解機器人布局:不內卷,專注開發“大腦”和“眼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