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不了、種不好的,都交給我!”2月24日,寧夏綠先鋒農業機械化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科技特派員王剛頗有底氣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的底氣,來源于新型“土地全托管+智慧農業”服務模式探索。
202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供銷合作社開始推動全國“數字供銷”示范區建設。其中,靈武市搭建起了精準農業信息化系統集成、滴滴農機共享服務、無人機植保作業監測3大模塊。以此為契機,王剛打造了寧夏首家優質水稻生產“數字農業無人農場”,通過一鍵式操作進行農業智能管控。在智能技術的幫助下,技術人員只需在智能數控中心發出指令,稻田里的智能旋耕機便可進行旋地作業。
眼下,在“數字農業無人農場”,用來監測用水量的主干渠水流量智能化感應器已經安裝完畢,遠程探測裝備也早已上崗。不久后,無人駕駛車輛將精準播撒種子,農戶在手機屏幕上即可實時了解農田信息,期盼著又是一個豐收年。
大數據里篩春種
春風南下,農事漸起。
走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師寨鎮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只見各種噴灌設備在均勻噴水。近處固定式噴灌設備的田塊即將澆灌結束,遠處自走式噴灌機還在穩步移動。
“自從田間配備噴灌設備,澆地這個活也變得越來越輕松了。我只用在手機上輕點一下,設備就能啟動,幾十畝地不到半天就能澆完。”師寨鎮種糧大戶婁俊杰高興地對記者說。
走進農田“六情”監測站,苗情監測、可視監控、農田小氣候采集等裝備配備齊全,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可細化觀察和精準采集土壤墑情、溫度、濕度等變化。“我們根據農田綜合信息采集系統的智能觀測、采集匯總和數據分析,可以精準指導群眾在何時噴施除草劑更安全。”該站負責人鄭曉凡介紹。
這幾天,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城管執法局駐村干部劉先鋒駕駛著滿載農資的貨車,開往前溪村的田間地頭,為農戶送來春耕“禮包”。“今年我們用大數據篩選種子、化肥,相信一定會有好收成!”收到農資后,村民劉用厚笑著說。
交談間,劉先鋒拿出手機,打開了數字供銷智慧公共服務平臺頁面。這個由江西省供銷合作社上線的服務平臺,集納了該省3000多個鄉村網點農戶選購農資的情況,每個地區適合的水稻品種、水稻的產量等,都有實時數據記錄。
記者了解到,今年江西的春耕備耕在更大范圍用上了大數據。不僅如此,調配到各地的無人駕駛插秧機等農機具也配備上北斗高精度導航系統。有了北斗系統的幫助,作業誤差率可控制在2.5厘米以內,土地利用率可達95%以上,插秧質量有望進一步提高。
大屏幕外搶春光
廣袤的田野上,一幅“數字春耕”的畫卷舒展至海南。
2月15日,位于三亞市崖州區的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南繁智慧農場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里,在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團隊開發的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精細“呵護”下,綠油油的“京粳香8號”禾苗迎著春風搖擺,長勢喜人。
“應信息技術時代而生的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疊加南繁氣候條件,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繁育效率,創制出更多更好的種質和作物品種,在春耕時進行更大面積的種植。”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團隊工程師胡海朋說。
在基地智慧大屏前,胡海朋向記者展示智慧農場的支撐系統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在這個云平臺中,稻田的“信息檔案冊”里,氣象、作物、土壤、病害、蟲害等信息一目了然。
此外,以該云平臺為中樞,智能化農機裝備可基于精確栽培處方圖和北斗導航途徑圖,實現精確整地、播栽、施肥、施藥、灌溉、收獲全流程無人作業。
“和過去不一樣了,研究人員和農民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在田里,只需一部手機,打開云平臺就能獲取農情信息,并進行有效的數據融合和分析,完成作物長勢診斷、處方生成以及產量預測。”胡海朋說,經過幾年的應用示范,云平臺聲名在外,已經有多個省份相關單位前來觀摩,希望合作推廣應用,讓信息技術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種不了、種不好的,都交給我!”2月24日,寧夏綠先鋒農業機械化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科技特派員王剛頗有底氣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的底氣,來源于新型“土地全托管+智慧農業”服務模式探索。
202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供銷合作社開始推動全國“數字供銷”示范區建設。其中,靈武市搭建起了精準農業信息化系統集成、滴滴農機共享服務、無人機植保作業監測3大模塊。以此為契機,王剛打造了寧夏首家優質水稻生產“數字農業無人農場”,通過一鍵式操作進行農業智能管控。在智能技術的幫助下,技術人員只需在智能數控中心發出指令,稻田里的智能旋耕機便可進行旋地作業。
眼下,在“數字農業無人農場”,用來監測用水量的主干渠水流量智能化感應器已經安裝完畢,遠程探測裝備也早已上崗。不久后,無人駕駛車輛將精準播撒種子,農戶在手機屏幕上即可實時了解農田信息,期盼著又是一個豐收年。
大數據里篩春種
春風南下,農事漸起。
走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師寨鎮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只見各種噴灌設備在均勻噴水。近處固定式噴灌設備的田塊即將澆灌結束,遠處自走式噴灌機還在穩步移動。
“自從田間配備噴灌設備,澆地這個活也變得越來越輕松了。我只用在手機上輕點一下,設備就能啟動,幾十畝地不到半天就能澆完。”師寨鎮種糧大戶婁俊杰高興地對記者說。
走進農田“六情”監測站,苗情監測、可視監控、農田小氣候采集等裝備配備齊全,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可細化觀察和精準采集土壤墑情、溫度、濕度等變化。“我們根據農田綜合信息采集系統的智能觀測、采集匯總和數據分析,可以精準指導群眾在何時噴施除草劑更安全。”該站負責人鄭曉凡介紹。
這幾天,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城管執法局駐村干部劉先鋒駕駛著滿載農資的貨車,開往前溪村的田間地頭,為農戶送來春耕“禮包”。“今年我們用大數據篩選種子、化肥,相信一定會有好收成!”收到農資后,村民劉用厚笑著說。
交談間,劉先鋒拿出手機,打開了數字供銷智慧公共服務平臺頁面。這個由江西省供銷合作社上線的服務平臺,集納了該省3000多個鄉村網點農戶選購農資的情況,每個地區適合的水稻品種、水稻的產量等,都有實時數據記錄。
記者了解到,今年江西的春耕備耕在更大范圍用上了大數據。不僅如此,調配到各地的無人駕駛插秧機等農機具也配備上北斗高精度導航系統。有了北斗系統的幫助,作業誤差率可控制在2.5厘米以內,土地利用率可達95%以上,插秧質量有望進一步提高。
大屏幕外搶春光
廣袤的田野上,一幅“數字春耕”的畫卷舒展至海南。
2月15日,位于三亞市崖州區的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南繁智慧農場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里,在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團隊開發的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精細“呵護”下,綠油油的“京粳香8號”禾苗迎著春風搖擺,長勢喜人。
“應信息技術時代而生的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疊加南繁氣候條件,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繁育效率,創制出更多更好的種質和作物品種,在春耕時進行更大面積的種植。”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團隊工程師胡海朋說。
在基地智慧大屏前,胡海朋向記者展示智慧農場的支撐系統智慧農作管理云平臺。在這個云平臺中,稻田的“信息檔案冊”里,氣象、作物、土壤、病害、蟲害等信息一目了然。
此外,以該云平臺為中樞,智能化農機裝備可基于精確栽培處方圖和北斗導航途徑圖,實現精確整地、播栽、施肥、施藥、灌溉、收獲全流程無人作業。
“和過去不一樣了,研究人員和農民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在田里,只需一部手機,打開云平臺就能獲取農情信息,并進行有效的數據融合和分析,完成作物長勢診斷、處方生成以及產量預測。”胡海朋說,經過幾年的應用示范,云平臺聲名在外,已經有多個省份相關單位前來觀摩,希望合作推廣應用,讓信息技術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802-0.html數字平臺察苗情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