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孫翔 陜西報道
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蒼勁挺拔的“黃帝手植柏”赫然屹立。相傳此樹為軒轅黃帝所植,樹齡5000余年。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資料顯示,全國樹齡超過5000年的古樹共有5棵,全部位于陜西省。
近日,記者跟隨“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國網絡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采訪團走進陜西省黃陵縣、白水縣、洛南縣,仰望千年古樹,探尋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傳奇密碼。
見證中華文明,承載鄉愁記憶
4月6日,采訪團走進陜西洛南縣柏庵村,探訪被譽為“秦嶺古柏王”的頁(xue)山古柏。這棵樹齡約5500年的側柏,與黃帝傳說緊密相連,以其獨特的“龍鳳”形態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見證。
這棵頁(xue)山古柏堪稱“古樹界大熊貓”,其樹高23.17米、胸徑7.36米、平均冠幅25.7米的龐大體量讓來此拜謁的人們無不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從東南側觀之最令人稱奇,近看宛若一條巨龍俯沖而下,遠看似鳳凰展翅,“龍鳳柏”的美名由此而來。
當地民間有順口溜曰:“先有柏,后有觀,然后才有洛南縣。”反映出古樹與當地歷史的緊密聯系。1985年古樹周邊出土的元代磚塊證實,早在1302年此處就已建有“凌空觀”,宋代更名為“棲霞觀”,古柏因此又得名“棲霞柏”。
2022年9月,全國綠化委員會正式確定該樹是全國樹齡超過5000年的5株古樹之一。
被譽為“秦嶺古柏王”的頁山古柏。孫翔 攝
被譽為“秦嶺古柏王”的頁山古柏。孫翔 攝
洛南縣古城鎮黨委書記趙佳林介紹,這棵古柏經年輪學和碳-14測定,樹齡約5500年,是我國現存五大超五千年古樹之一。其頑強的生命力見證了中華文明從萌芽到興盛的全過程,是研究古代氣候、生態環境的珍貴活標本。
至今當地仍流傳著這棵古柏與黃帝的淵源傳說。當地村民孟忠俊告訴記者,相傳涿鹿之戰期間,黃帝追擊蚩尤途經洛水,為治理因過度砍伐引發的洪水,親手栽下此柏。
在陜西,另一株5000歲古柏則與“文字初祖”倉頡有關。在位于渭南市白水縣的倉頡廟內,倉頡手植柏枝繁葉茂。粗壯的枝干從樹干中部開始散開,蔚為壯觀。倉頡手植柏的形態奇特,紋理如奔騰的河流,有學者稱之為“文化之源”。它的樹干猶如飛流直下,卷起浪花無數,因此又稱為瀑布柏。
倉頡廟景區講解員劉雨涵介紹,傳說當年倉頡為自己選擇墓地,挑中了這塊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水的寶地,并親手種植這棵柏樹。此柏高16米,腰圍7.8米,根圍9.9米,是廟內第八大奇觀——“手植柏頭在云里插”。
倉頡手植柏。孫翔 攝
倉頡手植柏。孫翔 攝
倉頡是中華漢文字的創造者。傳承千年的倉頡文化是中華文明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漢字文明的精神標識。
倉頡廟內千年古柏共有46棵,平均樹齡3000余年,是全國三大古廟古柏群之首,被專家稱為“綠色的國寶,活著的文物”。
這些千年古樹不但具備極高的生物學研究價值,更是歷史的傳承、鄉愁的載體。
“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它們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體,自身所包含的長壽基因和抗逆基因,特別是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值得深入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秦嶺研究院院長趙忠告訴記者,古柏也是歷史的一種傳承,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非常高。“我們現在講鄉愁,古樹就是鄉愁的具體載體。”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秦嶺研究院院長趙忠接受記者采訪。孫翔 攝
專職“管家”護周全,續寫古樹生命傳奇
在距離黃陵縣城20多公里外的老君柏,也是黃陵縣當地的“明星古樹”。黃陵縣林業局生態修復股股長田鵬飛說,此前,延安市南溝門水利樞紐工程啟動建設,老君柏所在的村子剛好在淹沒區。為了保住這棵“活化石”,政府決定給它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搬家”。
“搬家工程”分斷根復壯、加固定植、水肥防災3個階段,利用植物生理學理論,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實施科學養護管理。經過4個多小時、2.5公里“旅程”,最終,老君柏順利從黃陵縣阿黨鎮史家河村移植到了同鎮的川莊村。
老君柏。孫翔 攝
搬家后,老君柏又經歷了5年精心養護,葉面施肥、改良土壤、加裝保濕加濕噴霧系統、復壯孔灌施營養液……如今,老君柏成功適應了“新家”,煥發出新的生機。此前生長在老君柏周圍的“老朋友”楊樹、槐樹等也一同搬遷,與老君柏在新家構成了新的生態群落,續寫著生命的傳奇。
而當地其他千年古柏也得到了精心呵護。趙忠告訴記者,按照陜西省的技術規程,在國家規定的3個保護等級基礎上,將樹齡1000年以上的古樹列為特級保護。對5株5000年樹齡古柏的保護復壯采取了“一樹一策”的方案。通過拆除地面硬質鋪裝、擴大樹池等措施,有效拓展了古柏根系的生長空間。
記者在5棵5000年古柏周邊都看到配備有避雷針等設施。洛南頁山古柏保護中心主任何偉南說,林木最怕的是森林火災,因此在頁山古柏周邊設立了一個消防器材室和兩個蓄水池,配備消防泵組。“一旦古柏有火情,我們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將火撲滅。”
在黃帝陵文化園區里,一株參天側柏蒼勁挺拔、枝繁葉茂,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便是根植于黃帝陵5000多年的黃帝手植柏。相傳是黃帝定居橋山后親手栽種的。
“黃帝手植柏之所以保存得這么完整和健康,除了它自身良好的長壽基因以外,和歷朝歷代的保護也是分不開的。”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科長李小軍說,眼下,古柏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技術手段、日常管護越來越好。
黃帝手植柏。孫翔 攝
游客參觀黃帝手植柏。孫翔 攝
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科長李小軍接受采訪。孫翔 攝
李小軍介紹,如今,橋山之上保留了目前全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柏樹群。這里有古柏8.3萬余株,其中樹齡超過千年的柏樹有3萬多株。而這些古柏,由一支72人的專職管護隊伍“守護”。
“每天我們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好古樹。”穿行在古柏林間,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護林員劉斌表示,黃帝陵古柏林區全年都是防火戒嚴期,護林員一刻都不能松勁兒。
“防火是林區‘五防’中的首要任務。此外,防盜、防蟲、防病、防老化等工作也不能松懈。”李小軍說,針對10株特級、37株一級古樹的管護,黃陵縣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采取“一樹一隊伍”的方式,及時開展養護,動態調整措施。
在專職“管家”們的悉心呵護下,古樹生機勃勃。通過對古柏的根系土壤改良、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治、樹木雷達全方位檢測,古柏根系密度和樹冠茂盛程度明顯增加。據主要植物學指標表明,黃帝手植柏目前生長狀況穩定向好。
種子進入太空,古樹與中華文明的故事翻開新篇章
2016年,精心挑選的黃帝手植柏種子搭載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隨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地球。2018年,3株黃帝手植柏擴繁苗入植廣西南寧,這是黃帝手植柏擴繁苗第一次走出陜西故土。在中華大地上,古樹的后代生生不息,接力延續5000年古樹基因。
2020年,倉頡手植柏的籽種搭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進行航天育種,成為中華文明“飛向太空”的象征。“在倉頡手植柏繁育基地內,太空育種的樹苗長勢非常好。”倉頡廟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敏說,太空種子育苗不僅延續了倉頡手植柏的基因,更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
除了讓古樹種子飛向太空,當地還將古樹與文旅創新融合,讓古樹文化深入人心。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古樹,了解古樹身上承載的中華文明傳奇。
在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景區,編號“陜A0001”的老子手植銀杏堪稱國寶級古樹。它歷經近2600年風雨,仍然屹立不倒,枝葉繁茂。
老子《道德經》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今,當地在這棵老子手植銀杏樹旁設立“道德經”文化長廊,將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哲學智慧與古樹保護實踐相結合,每年吸引超50萬游客前來參觀。
老子手植銀杏。孫翔 攝
西安曲江終南古樓觀景區運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穆驪虹接受采訪。孫翔 攝
景區負責人穆驪虹表示,樓觀臺景區將古樹保護與生態旅游創新融合,開發明信片等多種文創產品,讓古樹文化“活”起來。她認為,樓觀臺古樹群串聯起從周秦文明到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時空軸線,其保護實踐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提供了樣本。這些穿越千年的生命奇跡,正以蓬勃綠意續寫著“道法自然”的哲學新篇。
古樹名木是“活著的文物”,一圈圈年輪印刻下時光的記憶,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它們見證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訴說著從未中斷的文明密碼。如今,通過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這些千年古樹又將延續生命傳奇,繼續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5657-0.html陜西古樹巍然屹立五千年,見證中華文明薪火相傳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