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圖/新華社
3月8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在工作報告中提到,一" />
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圖/新華社
3月8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在工作報告中提到,一年來,最高人民檢察院配合公安機關開展命案積案攻堅,對發案超過二十年的命案,依法核準追訴336人,伸張法治正義。
在這一組看似尋常的數字背后,是力挽狂瀾、重若千鈞的正義之舉。336人被依法核準追訴,意味著這些“漏網之魚”,仍將進入法律追究的射程之內,沒有誰犯下滔天罪行,還能躲藏在“隱秘的角落”,像無事者一樣生活和工作;發案超過20年的命案,也將因為追訴程序的徐徐啟動,重新在法律探照燈下“原形畢露”,人們期待的真相,最終會浮出水面。而對命案的受害者及其家人,也將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后,聽聞正義法槌落下的雷鳴之音。
誠然,我國刑法規定了追訴時效,就算是最嚴重的命案,法定最高刑可為無期徒刑、死刑,經過20年后,一般也就不再追訴了。如果已經追訴的,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予起訴,或者宣告無罪。立法之所以如此規定,主要考慮的,還是盡可能平衡司法公正與效率。
的確,發案年代久遠,隨著時間推移,大量證據已經湮沒,多年后重新啟動追訴程序,容易出現錯誤;辦案不是游戲,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永久封凍一些積案,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一般而言,時間越久,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越低,立起一面追訴時效的“時間后墻”,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秩序。
然而,這種法律上的寬宥,并不適用于全部案件,對于少數命案積案,特別是那些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他們犯下的罪行過于嚴重,如果因為善于“躲貓貓”,就能逃脫法律的嚴懲,那么對受害者而言極為不公,更是對正義赤裸裸的嘲諷和挑釁。
客觀來說,這類犯罪分子,往往社會危害性極大,如果連刑事追訴都無可奈何,不啻一種“縱容”。對社會公眾而言,此類特殊人群的存在,等于身邊放置了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
所以,刑法在規定追訴時效的同時,也明確了一個“兜底條款”,如果20年以后,司法機關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這一特殊追訴條款的存在,在普通追訴時效條款最大限度體現人道與寬大、確保效率與效益的同時,編織了一條特別堅固的防護帶,預留了維護法治的保底手段,以避免少數罪行嚴重的不法分子“逍遙法外”。
而追訴規定須經最高司法機關核準,這種程序上的“頂格”設置,也能減少特殊追訴的濫用,避免將追訴時效制度空置和虛化。
從司法實踐看,追訴時效制度的設立,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特殊條款的有效應用,也彰顯出不可或缺的“震懾力”。
2024年年初,一件長達31年之久的懸疑命案,在江蘇常州公安刑警的努力下終于告破,犯罪嫌疑人周某被抓獲,即得益于“核準追訴”。
當然,對于已經立案偵查的命案積案,并沒有“過期”一說,任何時候都“在線”。公眾關注的“南醫大女生遇害案”,犯罪分子馬繼鋼雖東躲西藏,也沒能逃脫法律的懲罰。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公安機關對命案積案展開攻堅,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少數罪行嚴重者核準追訴,喚醒沉睡已久的正義,給受害者及其家人以最大慰藉,也給公眾吃下了法治的定心丸。
撰稿 / 陽晨(法律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6-926-0.html依法追訴命案積案,讓罪惡無處遁形 | 新京報評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濾鏡》顧嶼喜歡誰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