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并對某些貿易伙伴征收更高關稅。
相關資料顯示,一些商品將不受“對等關稅”的約束,包括已經受第232條關稅約束的鋼鋁制品、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可能受未來第232條關稅約束的商品以及美國沒有的能源和其他某些礦物。此外,藥品、半導體、金條、銅和木材制品也不受“對等關稅”的約束。
盡管當前藥品尚不在“對等關稅”目錄內,但二級市場已率先給出反應。截至4月7日晚間收盤,同花順數據顯示多個醫藥相關板塊呈現大幅下跌態勢,其中,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化學制藥、化學制品、醫藥商業、生物制品、中藥板塊分別下跌14.69%、13.26%、12.05%、11.2%、10.73%、10.076%、9.55%。
有不愿具名藥企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當前醫藥板塊股價下跌,更多可能是受政策不確定性引發的情緒宣泄,當然也有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包括行業自身調整需求等。但關稅調整,特別是對創新藥的影響目前還看不出來。”
市場情緒之外,“對等關稅”對生物醫藥產業影響幾何?
相關資料顯示,此次關稅豁免藥品包括藥品制劑,即絕大部分藥品制劑包括各類化藥制劑和疫苗、抗體等生物制品;原料藥,如維生素類、氨基酸類、激素類、抗生素和抗感染類;植物提取物。
為何藥品在加征關稅條目之外?東吳醫藥朱國廣團隊分析指出,美國創新藥比較發達,但仿制藥進口依賴度較高。據生物技術行業、政策和學術領袖聯盟“活性藥物成分創新中心”(APIIC)發布的報告,美國人日常服用的仿制藥中,90%的抗病毒和抗生素藥物依賴從國外進口的活性藥物成分,約83%的前100種處方仿制藥依賴進口。
“2024年進口價值約700-800億美元的仿制藥,其中印度、中國是最大的供應國,貢獻了近50%-60%的進口量。美國的原料藥高度依賴進口,FDA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僅20%的原料藥為本國自主生產,80%的原料藥來自海外。”上述分析進一步指出。
不過彭博行業研究指出,過去15年,美國從加拿大、墨?哥和中國進?藥品的?例大幅下降,?特朗普政府擬議的加征關稅政策恐將加速這?趨勢。根據美國?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的數據,2024年這三個國家合計約占美國所有藥品進?類別的四分之?,低于2010年的近40%。印度藥企或將從全球制藥格局重塑中獲益。
而現階段,隨著美國政府宣布所謂“對等關稅”,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經國務院批準,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其中,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美國對中國34%關稅,多數藥品在豁免范圍內,目前整體影響不大,后續政策需重點關注。”西南證券研究院杜向陽團隊分析指出,“中國對美關稅反制,對藥品、血制品、器械、上游等有一定正向影響,有利于國產升級;而對中藥、藥店流通、醫療服務、CXO、原料藥等影響相對較小。”
朱國廣團隊也表示,創新藥仍是主線,中國對美國進口產品加征34%關稅,利于國產化率低的硬核科技聯影醫療、華大制造、科研服務(納微科技、奧浦邁等)加速國產升級;美國進口的低價競爭的白蛋白血制品失去價格優勢,利于上海萊士、博雅生物等放量。
事實上,在這場美國發起的關稅“風暴”中,不少本土醫藥企業直言并未受其影響。
對于創新藥企而言,百利天恒董事長朱義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對等關稅”針對的是商品貿易方向,尚未針對創新藥授權交易等知識產權方向。國產創新藥出口額較少,license-in/out(許可授權)交易額較大,但暫不受沖擊。
貝達藥業日前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稱,“美國政府公布的關稅政策,藥品被列為豁免商品類別。因此,目前的關稅政策尚未對恩沙替尼原料藥出口業務產生影響。”
怡和嘉業表示,“公司產品合法合規進入美國市場。目前來看該事項對公司在美國地區的收入、凈利潤、毛利率等核心指標基本無影響。”健友股份強調美國關稅調整不會對業務產生影響。
也有不少本土藥企已提前做出布局。邁瑞醫療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長期以來,公司密切關注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積極研討并實施應對方案。在今年初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兩次10%關稅生效前,公司已提前根據意向訂單在美國前瞻備貨,因此今年美國銷售的產品并不受到本輪關稅影響。”
“為滿足國際化業務運營需求,公司在全球布局了幾十家生產基地,其中包括已獲FDA認證的工廠,可滿足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需求。”邁瑞醫療提及,未來,占公司海外收入三分之二的發展中國家市場依舊是公司的增長引擎,同時將繼續在美國市場打磨品牌和技術,以此提升公司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保障發展中國家未來長期的快速增長。
藍帆醫療也回應稱,美國市場的訂單減少可通過其他市場的訂單增加來平衡,為了應對關稅挑戰,公司持續優化全球市場的布局,開拓美國之外的市場;積極順應“一帶一路”倡議,深度發展新市場;全面加大新產品研發;積極實施出海戰略,希望通過靈活的組織戰略調整和持續的市場開拓,能夠有效應對關稅調整帶來的影響。
此外,更有本土藥企積極應對。獸藥企業金河生物日前在官微發布關于應對美國加征關稅適時調整終端產品售價的通知,提出要上調金霉素產品在美國的終端售價,“公司決定適時調高控股子公司法瑪威藥業有限公司在美國市場的終端銷售價格,消化關稅加征帶來的成本影響,力爭獲取更大盈利空間。具體價格調整服務和生效日期由法瑪威藥業根據市場或訂單情況適時安排。”
當前,“高質量”“創新”已成為我國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詞,中信建投證券研報認為,關稅政策沖擊下,對醫藥產業鏈的影響較為復雜,并且可能仍然存在變數。目前時點看好暫不受關稅影響的創新藥行業,自主可控下的器械、血制品國內份額提升機會;長期看,出海仍應該是醫藥企業重要的戰略方向,堅定看好出海帶來的增量機會。
以創新藥行業為例,國內創新藥研發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底,中國企業研發的、處于活躍狀態的創新藥數量累計已達3575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首位。從臨床試驗的數目來看,2015-2024年間,中國企業開展臨床試驗的數量迅速提升,在全球臨床試驗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2024年突破1900項,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8.8%。
隨著國內創新藥企業在不同階段的核心優勢不斷疊加,眾多本土創新藥企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且選擇的發展方向各異。2025年一季度,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就達到29單,包括恒瑞、聯邦制藥等藥企與默克、輝瑞等MNC(跨國藥企)的合作。
據統計,2024年全年中國License-out總金額達519億美元,首付款41億美元,全球在研First-in-Class新藥中,24%來自中國企業。據醫藥魔方數據,中國在全球熱門靶點中的貢獻度最高,Top20靶點中有18個靶點的藥品數量在全球占比超過50%。
此外,“NewCo”模式也為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了另一種創新的國際化路徑,而包括信瑞諾醫藥、葆元醫藥等創新藥企也卷入了MNC的收購浪潮中。
“過往考慮全球支付體系,美歐日市場是藥企必爭高地,但地緣政治的影響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是不可忽視的挑戰。同時,對于那些希望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能承受這樣的成本,且一旦進入,失敗后的退出也極為困難。特別是對于缺乏出海經驗的企業,可以優先考慮中等收入國家的市場,積累經驗后再向發達國家市場擴展。”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出海’需要綜合考慮產品、目的地國家、出海模式、合作伙伴這四大要素。有許多中等發達國家可供選擇,這些國家不僅市場規模相對較大,而且在定價上也具有優勢。”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對于原料藥、化學仿制藥、生物類似藥、創新藥,海外的收入和盈利預期不同,企業需要為不同類別的產品匹配相應的運營模式和成本結構,以獲取利潤。”
中國藥企嵌入全球藥品創新版圖已是確定趨勢,但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挑戰不容忽視。面對這一復雜形勢,我國醫藥產業必須堅定不移地錨定“高質量創新”發展方向,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創新人才,夯實發展根基,逐步成長為重塑全球醫藥創新格局的中流砥柱。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7-17781-0.html美國“關稅”沖擊,中國醫藥產業影響幾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