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領域,良好的生態環境會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惡化的生態環境則會導致資源枯竭,阻礙文明的持續進步。生態興則文明興。高校是培養國家棟梁之才的重要基地,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與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既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必然選擇。
一、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依據
中國古代哲學生態文明觀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根脈。中國古代哲學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在開展生產活動時,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而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依存,以實現 "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繁榮景象。《周易》認為,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人類與自然界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人類活動也會對自然界產生深遠影響;如果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也必將受到威脅,如果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給予人類以厚報,支持人類社會實現更好發展。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唇亡齒寒"的相互關系,人類對自然屆必須保持敬畏之心,將生存與自然法則緊密相聯,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儒家的生態文明觀倡導"仁民愛物",認為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應秉持節制和感恩的態度,認識到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必須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道家哲學強調"道法自然",主張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追求"無為而治",即人類在與自然的相處中要深刻認識人類本身即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做出的任何傷害自然界的行為,最終都會損害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哲學生態文明觀從文化層面為中國人正確對待自然確立了基本方向,將中國古代哲學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強化大學生保護生態的責任意識。
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魂脈。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強調自然界既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根本源泉,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辯證而統一,人類要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必須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認為,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必須建立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之上。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深刻指出:"自然界一方面這樣在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所需的數據。"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警示人類,如果為了獲取經濟效益而過度破壞自然,不僅會導致生態失衡,更會給人類社會自身帶來嚴重災難。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因此,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認為,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給予自然充分尊重,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掠奪行為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生態危機,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綜上所述,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從社會發展層面為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導,形成了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魂脈。將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觀融入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基于人類社會發展視角觀察自身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客觀聯系,幫助大學生進一步規范自身行為。
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哲學生態文明觀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了符合時代背景和實踐需要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形成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依據。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敏銳察覺到環境保護與國家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明確提出林業建設、勤儉節約等生態文明建設思想。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壓力進一步加劇,我國生態環境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將環境保護列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強調通過完善環境保護法律和依靠科技手段解決生態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國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協調和諧的生態文明思想。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強調以人為本。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并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形成了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依據,將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融入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黨和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引導學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做美麗中國建設的見證者與踐行者。
二、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對策
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必須發揮好教師的關鍵性作用。強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必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一方面,要著力提升教師理論素養。由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涉及多種理論,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教師的理論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參與生態文明理論知識培訓,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到校開展講座,幫助教師全面學習生態文明理論知識,了解最新理論成果。同時,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參與生態文明學術交流活動,幫助教師拓寬學術視野,領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研究制定生態文明教育激勵機制。學校要大力組織教師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例如植樹造林、垃圾分類等,在實踐中幫助教師提升保護生態的意識與能力,為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提供教學素材,提升課堂的生動性。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對認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在績效資金、職稱評定、表彰宣傳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以此調動教師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積極性。綜上所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成效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緊密相關,必須多措并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必須發揮好學校的基礎性作用。學校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加強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首先,學校要提升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要設立專門的生態文明教育領導機構,統籌協調生態文明課程的設計、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安排,確保生態文明教育有序推進。同時,學校要加大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經費支持,為課程開發、教師培訓、實踐活動等環節提供經費保障。其次,學校要打破課程之間的知識壁壘,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英語、哲學、歷史、法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等課程教學,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潛移默化地學習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再次,學校要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及優勢,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公共選修課程,例如《生態學》、《道路交通與環境保護》、《高速鐵路環境影響評價》、《冶金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等,鼓勵學生根據專業及自身興趣的需要,自由選擇課程開展學習,提升學生學習生態文明知識的針對性。最后,學校不僅要做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者,還要做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的探索者,要依托自身資源、技術、環境等優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育體制等相關理論的研究,探索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新的有效途徑,為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供理論支撐。
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必須發揮好校園文化的引導性作用。打造綠色校園文化,是美麗中國建設在高校的具體體現,也體現了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與擔當。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美化校園環境、提高綠植覆蓋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幫助學生近距離感受良好生態所帶來的和諧美好,從而逐步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其次,學校要依托各種資源,著力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學,將校內的花園、池塘、標本館與校外的公園、博物館、景區等場所打造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發展成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基地。同時,學校對校園內水、電、氣等資源的使用進行嚴格監控,最大限度減少浪費,引導師生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再次,學校要積極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多方位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可通過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絡平臺向大學生推送生態文明知識,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提高教師與學生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度與認知度。最后,學校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利用國際濕地日、中國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等節日,組織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攝影比賽、書畫比賽、生態主題展覽等活動,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積極營造保護校園環境、守護綠色家園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提升生態文明素養。
三、結語
中國古代哲學生態文明觀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根脈,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根脈,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依據。在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必須發揮好教師的關鍵性作用,著力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研究制定生態文明教育激勵機制;必須發揮好學校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的基礎性重用,提升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打破課程之間的知識壁壘、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公共選修課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育體制等相關理論的研究;必須發揮好校園文化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引導性作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著力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學并引導師生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積極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多方位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第二課堂建設,不斷增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效。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2155-0.html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依據與實踐對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