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科技大學消息,該校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于3月2日逝世,享年87歲。吳家瑋對香港科技大學成為全球領先的研究型大學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一書中,作者、時任學術副校長錢致榕回顧了籌建創校的艱辛曲折歷程,他與吳家瑋是老友,默契合拍,相互理解、信任與支持,組建的創校團隊創造了3年建成香港科技大學的奇跡。
《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錢致榕著,鐘月岑整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8月出版,定價:69元
■龍希成
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于1991年10月2日開學上課,10月10日舉行開學典禮。自2011年至今,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每年穩居前66名以內,在2022年全世界400所年輕知名大學中排名第三。
當然,排名并非最重要。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港科大用時3年創建完成,即被世界高教界視為奇跡。“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港科大創建時的理想和理念是怎樣的?它何以能行穩致遠?
1988年9月1日,錢致榕到港科大報到,成為首位在港科大全職履職的教授,“瘋狂忙碌”3年有余,于1992年3月1日功成身退。他先為理學院院長,后為學術副校長,在創校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說,那是“我們”堅持理想、探討理念、凝聚共識、精誠合作的結果。
錢致榕口中的“我們”是指他和最初的校長、校董會成員,身在世界各地為創校規劃的各院系擬聘的院長、系主任,以及各中心主任、全體教職員等組成的創校團隊。
錢致榕的著作《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詳述了籌建創校的艱辛曲折歷程,記錄了他們的視野、品格、努力和貢獻,為當今正向世界一流大學奮力攀登的高校提供借鑒。盡管過去已有講述港科大最初幾年發展故事的書籍,但它們都未能對開學前的1988至1991年的籌建創校過程娓娓道來,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
從頭規劃一所研究型大學
1986年,香港地區打算創建一所研究型大學,這激發了世界華人學者的家國情懷和理想。他們在海外奮斗二三十年,熟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理念和運作方式,在各自所在的名校積累了豐富的教研經驗,現在終于有機會實現理想——在中國的大地上從頭規劃創建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中國培養文理兼備、獨立思考、能夠解決未來問題的人才,給后代留下一份貴重禮物。
這成為所有人為創校而奮斗的強大動力。創校團隊人才濟濟:謝定裕、蒲慕明等憑借自身淵博的學識以及精準的判斷力,為創校作出了重要貢獻;聶華桐帶來美國哈佛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名校教研經驗和廣闊視野,用時3個月幫助擬定招聘及教員職稱審核程序,甚至還吸引了外國人,比如,日裔教授平岡弘之加入創立港科大化學系,美國“藍領”胡立人擔任實驗設備服務中心主任。
創校團隊推動成立香港研究資助局,并希望大學注重科研、發展科技、培養科技人才。同時優化高教生態,各大學不相互挖墻腳、不爭資源,聯手把“餅”做大、互助協作,共同邁向世界一流。
“我在這里受尊重”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的實力基點在系。創校團隊在設置院系架構時,確立了理學院、工學院、商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人文和社科兩個學部)“四院十七系”。學校要求開學時每個系的平均學術水平不能低于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于是先聘請一流系主任,要求系主任招聘資深學術“領頭羊”、聘請年輕人,組建學術團隊,打造穩健和諧系。系主任擁有相當大的人事權和財權,可以自治而不受校長、院長變動的影響。
為了讓教授感到“這是我的大學,教書育人、科研學術是核心,我在這里受尊重”,創校團隊招聘人才不“守株待兔”,而是在全世界求賢。同時,明確副校長、院長、系主任屬服務性職位,不列入管理層,最終要回歸教學科研崗位擔任教授;還要求無論職級高低,每位教授教學工作量都一樣。
港科大重視年輕人,不分講座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一律稱“教授”,其研究室、實驗室也一律平等,助理教授有能力即可帶博士生。在開學典禮上,可以看到創校團隊特意突出了一個細節:在所有人注目下56位教授出場,由拓撲學家項武忠執學術權杖——象征港科大注重學術水平;錢致榕帶領教授魚貫登臺,跟總督、校董、嘉賓同坐臺上,表明常務副校長亦屬教授一員。
港科大尊重學術,不僅尊重教授,也尊重教育本身、堅守育人的本心。
當前,許多大學存在過于注重科研、忽視本科生教育的問題。但基礎學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基,是培養一流人才的最佳乃至唯一途徑。港科大自成立之初就確立了自身的價值觀——大學的職責并非僅限于科研,本科生教育至關重要!為此,學校設計了以“人學分”來衡量教學工作量,即教學工作量以實際教課選課的人的學分計算,并據此分配各學院的教員名額與教學資源。
創校團隊成功說服校董會,除建設強大的理學院、工學院、商學院外,一流的人文學院、人文教育同樣不可或缺,正所謂“不學中國文化,就難以真正成為中國人”。他們給予人文學院50個教員名額,這些教員不僅承擔全校學生的通識課教學任務,也被寄予厚望:在未來數十年間,以廣闊的世界視野,發展中國文化和歷史,賦能未來中國英才。
錢致榕:“我來為種樹”
行政是大學的“肢體”,提高行政“肢體”效率,才能促進院系交叉交流。不少大學在人才引進時注重以待遇、職位聘人,等人才到位后,卻出現教研工作遲遲不能展開、行政效率低下、各方辦事相互掣肘等問題,致使人才流失。這造成了大學發展開局熱鬧,但很快就陷入瓶頸的現象。
錢致榕認為,大學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教員的智力和時間。于是,他主持建設全世界第一個全光纖校園,率先建立一流的圖書館、網絡與計算機中心、實驗設備服務中心、教學技術服務中心,全方位高效服務教員教研工作。教員們工作效率更高、氛圍更好、出成果更快,自然樂意留任。
錢致榕推動構建由全校電腦和網絡連接的現代化行政服務體系,學校的每個院、系、中心都是人事和財務獨立的預算單位,院長、主任能及時知曉工作進度、把控工作品質、掌控預算情況。
港科大招聘也頗有亮點,在辦公與研究空間上,每位教授都能坐在自己的“海景研究室”中看見清水灣,而其研究室和實驗室無論面積還是位置都尊重個人的選擇。在校園通行上,任何人從宿舍走到教室都不超過15分鐘,師生乘坐新建的交叉開放式電動扶梯,上下皆能看到靜謐的清水灣,令人心曠神怡。在促進學術交流方面,每個系的辦公區可在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向選擇鄰居,這種院系交叉,促進了學術交流。
錢致榕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改成“科大設計,責任在我”。當時,他意外發現全校學術大樓設計有誤。原先按理工類學院設計、造價12億港幣,現在按研究型大學要求設計、造價30億港幣??蓡栴}是,誰來推動重新設計?那時,錢致榕雖只是理學院院長,但吳家瑋校長一句“你不管,別人搞砸了,會不會后悔”,讓他毅然挺身而出,勇挑重擔。
錢致榕作為學術副校長,以服務全校教學科研的“后勤司令”自稱,帶動每一位系主任、中心主任把學校的事當自己的事,講求實干,注重細節,滿足每一位教員的教學科研需要。在他的引領下,全校教職員責任感增強,高效而細致地完成了創校工作。
錢致榕與校董會成員通過討論聘人標準而增進彼此了解、建立互信,爭取授權、提高效率。在與校董會成員的晚宴上,他的即席演說贏得“一諾千金”,每一位校董都答應“全力支持”。
當然,至為關鍵的是,錢致榕與校長吳家瑋是老友,二人默契合拍,相互理解、信任與支持。這種默契,讓他們在工作中不斷擴大共識,辦事效率極高。創校的一把手與二把手心靈相通、緊密合作,感染了周圍的人,營造出開誠布公、齊心協力的良好風氣。這既是他們二人的幸運,也是港科大的幸事。
錢致榕的工作狀態近乎瘋狂,每日工作達十七八個小時。他秉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走”的精神,在離開之時,正值自身貢獻與聲譽的巔峰期。但他的態度是“我來為種樹,我去花未開”。他說:“交了很多精彩的朋友,擴展了我的人生!”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2025-03-14第3版讀書)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2800-0.html三年建成港科大,如何做到的 | 薦書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清華大學教授徐甜甜獲沃爾夫獎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