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婉珍 石科院供圖
她有一雙“慧眼”,總能敏銳捕捉到科學前沿動態,是我國石油分析技術、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領路人;她的眼睛也很“犀利”,總能一眼看穿誰在偷懶,對待每一個科研問題都很嚴肅。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現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石科院)總工程師陸婉珍。
今年,是陸婉珍誕辰100周年。
對不少學生來說,陸婉珍老師的教誨仍在耳邊飄蕩:“決定了的事就不要再猶豫,大膽去做,方法總比困難多。”
“回到祖國,心里才踏實”
1955年,陸婉珍和丈夫閔恩澤從美國舊金山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幾經輾轉,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
那一刻,陸婉珍期盼了整整8年。
1947年,懷揣著對科學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陸婉珍踏上赴美留學的旅程。她先后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西北大學深造,攻讀化學工程與分析化學專業。
“我們當時去美國就是為了學知識、學技術,沒想過要留在那兒,跟我們一起赴美的許多同學也都是這樣想的。”這份對國家的眷戀早已深埋在陸婉珍心底。
1924年9月,陸婉珍出生于天津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陸紹云是我國紡織技術與管理專家。父親在家里搭建了一個小型實驗室,年幼的陸婉珍第一次在那里用顯微鏡觀察到纖維結構,也學會了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
20世紀30年代,陸婉珍進入重慶南開中學學習,深受嚴謹的學術風氣和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感染。1942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接觸到學術領域最前沿的課題,也使其用科學改變世界、報效國家的初心越發堅定。
大學畢業一年后,23歲的陸婉珍決定赴美留學。盡管在美國工作待遇優渥,但在她心里,祖國是永遠的牽掛。
“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我們要求的不應僅僅是物質財富,傳統的文化環境、民族的精神品質,都是我們必需的。”陸婉珍說,“我們從沒想過不回來,這里沒有該不該的問題,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樣,回到祖國,心里才踏實。”
1955年,在中國政府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陸婉珍和閔恩澤取道香港,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
“陸總的‘眼睛’真厲害!”
回國后,陸婉珍被分配到石油工業部石油科學研究院(石科院前身),擔任油品分析研究組課題負責人。
要想做好石油開發和煉制工業的分析工作,必須要有高效分離組分的儀器和方法。但當時我國石油工業剛剛起步,缺人、缺設備、缺技術。該怎樣入手?陸婉珍深思良久。
上世紀50年代后期,陸婉珍將目光投向了在工業發達國家剛出現的色譜技術。短短幾年內,她不僅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和核磁共振等分析儀器和技術,還主持建成了門類較為齊全、人員配套的石油分析研究室,搭建起較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術平臺,大大提高了我國石油產品的檢測效率和精度。
上世紀60年代初,陸婉珍主持我國首套自行設計的催化重整工業裝置在大慶煉油廠的試車工作。盡管多項產品指標均符合要求,但二甲苯卻總不達標。觀察許久后,陸婉珍讓技術人員用新安裝的氣相色譜儀重新做成分分離。拿到氣相色譜圖后,她很快發現問題所在——產品中混有汽油,肯定是生產裝置有潛在漏點。
生產人員對此結論將信將疑,沒想到仔細查找后,竟真的找到了漏油部位。很快,陸婉珍的名氣傳遍了大慶煉油廠。一提到她,人人都要贊嘆一句:“陸總的‘眼睛’真厲害!”
正是憑借著一雙“慧眼”,陸婉珍創造了石化工業的一座座里程碑。1980年,她帶領科研人員在我國首次開發出彈性石英毛細管色譜柱;1985年,她組織匯編了8冊《中國原油的評價》,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油評價體系,填補了我國在原油評價領域的空白。
古稀之年再出發
上世紀90年代,古稀之年的陸婉珍并未停下腳步。她將研究重點轉向國際上飛速發展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
近紅外光譜技術是一種高效、非破壞性的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農業、食品、化工、醫藥等多個領域。盡管該技術當時并不被看好,但憑借對油品的認識和對光譜結合統計學理論的掌握,陸婉珍對這一技術的廣闊前景充滿信心。于是,她決定開發出適用于不同類型樣品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方法。
1994年,陸婉珍組建了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研發團隊。經過深思熟慮,她沒有采用國外較為成熟的近紅外光譜儀器,而是結合國情選擇了固定光路結合電荷耦合元件檢測儀的研制方案。通過產學研結合,她帶領研發團隊完成了該技術必備的硬件、軟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
此外,陸婉珍還領導創立了石科院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團隊,建成了包括原油在內的油品近紅外模型數據庫,優化了光譜數據處理算法,讓近紅外光譜技術能更準確地識別和量化石油成分。
作為我國近紅外光譜學科的帶頭人,陸婉珍用實際行動將廣大近紅外科技工作者團結在一起。在她的倡議組織下,2006年,我國成功召開了第一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2009年,我國近紅外光譜學術團體——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成立。
2014年,陸婉珍和閔恩澤又捐出100萬元設立“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促進和推動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播撒希望的火種
在石科院,陸婉珍是出了名的愛才惜才。她一生先后培養了26位碩士、20位博士和5位博士后,帶出了能戰斗、敢攀登的科研團隊。
“隊伍建設是百年大計。我一向認為,對于我們這些歲數較大的科技工作者,培養高素質研究人員是最重要的事。搞科研工作,組織五六個人和我一起干比我一個人干強,帶領一支技術強、素質好的隊伍,比自己出成果、寫論文更重要。”陸婉珍說。
1986年,陸婉珍查出腎癌。她從容淡定,積極配合醫療,從未耽誤工作進度。2001年,陸婉珍又查出肺癌。她依舊處之泰然,半年治療后又一次戰勝了病魔。
疾病沒有阻擋住陸婉珍前行的腳步,反而讓她更清楚認識到身上的重擔。
“在隊伍建設上、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我感覺還有許多事想做、要做。當然,我年紀大了,動過大手術,身體不大行了,可我要盡最后的努力在隊伍建設上多做些工作。”陸婉珍常常感嘆,“這樣,即使我不在了,但隊伍還在,同志們還可以卓有成效地為石化科技事業和國家建設服務。”
陸婉珍的學生、石科院教授彭樸回憶,陸婉珍非常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了我的論文,工作繁忙的她和我一起坐火車赴撫順一、二、三廠取樣,幫助我提前半年完成了汽油組成和辛烷值的測試、數據處理和論文撰寫。在她的推薦下,我還參加了半年英語口語學習,為進一步深造創造條件。”
2015年11月17日凌晨2時,陸婉珍在家中平靜地走了。在很多石化人心里,陸婉珍滿懷慈愛的“慧眼”仍在引領著他們前行。
《中國科學報》(2024-10-28第1版要聞)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2865-0.html陸婉珍:做石化工業的“眼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