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思輝 實習生 郝麗
“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講師,突然上了頂刊,刷新了校史!”這幾天,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三峽大學里,一個叫王驍鵬的青年學者成為師生關注的焦點——此前,絕大多數人都對他“沒啥印象”。
3月11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一篇由三峽大學講師王驍鵬主導的評論文章,文章探討了流域數字孿生模型的技術框架、應用價值及實施路徑,為中國長江的智慧水利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這是三峽大學辦學100多年來,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Nature發表文章。
“雙非”高校,遠離省城,非海歸的年輕講師,從籍籍無名到一鳴驚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近日,王驍鵬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這看起來非常突然,實際上醞釀已久。”
1 讀遍CNS相關文獻
在很多人看來,普通省屬高校,又不在省城,沒有留學經歷的年輕講師想發頂刊,幾無可能。但王驍鵬不這么認為。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頂刊上發表高水平文章是學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三峽大學的水利學科是一流學科,提供的環境資源不在別人之下,同樣有機會做出頂刊成果。
1986年出生的王驍鵬,是宜昌本地人,博士畢業于四川大學。
“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沒有大咖帶,只能采取笨辦法:把頂刊當成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過去五六年,他把“看文獻”當成一項重要工作去對待——他幾乎讀遍了自2018年以來發表在頂刊上的所有與水利、生態、人工智能等交叉領域相關的論文,對于一些重要文章還做了詳細的解構和分析,盡管“這是一個非常枯燥且需要持續很長時間的過程”。
“近幾年,CNS(Cell、Nature、Science)上相關的核心文章大概有幾百篇,這些文章我都爛熟于心。大量看文獻不僅讓我獲悉了國際同行對前沿科學技術問題的關切,而且讓我了解了先進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王驍鵬介紹,高水平文獻中,有兩篇對他啟發最大。
其一是2017年Nature發表的一篇關于亞馬孫河流大壩修建的論文,該文介紹的情況與長江治理面臨的困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二是2023年武漢大學夏軍院士在Nature Water上發表的關于“長江模擬器”的思考,文中的研究思路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為研究注入了新視角”。
“文獻驅動”的研究方式,一方面讓王驍鵬心里越來越清楚CNS文章應該怎么寫;另一方面,也讓他找準了自身研究和國際趨勢之間的契合點。
反復思量后,他決定結合其所在的三峽大學在水利水電方面的學科優勢,瞄準“長江的龐大數字孿生如何防止洪澇災害”這一方向,開展比較系統的研究。
2 江心島上做實驗
“最近一年多,我幾乎處于閉關狀態。除了上課,基本上都在書房和島上閱讀文獻、做研究。”王驍鵬說的“島”,指的是長江中的西壩島。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湖北宜昌市位于長江中上游,是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所在地。長江流經此地,江中出現兩個并列的江心沙洲,其中一個叫西壩。西壩島四面臨江,獨立江心,形成一道獨特景觀。
過去幾年,王驍鵬和同事開展研究的實驗室——智慧長江與水電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智慧長江實驗室)就在西壩島上。
從三峽大學南門出發,穿過西陵二路,跨過至喜長江大橋,不過十多分鐘的車程便能抵達這間位于島上的實驗室。透過實驗室的窗戶,長江的壯闊盡收眼底,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拍到江豚。
2022年5月18日,水利部組織開展《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實施方案》,旨在以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帶動智慧水利建設,提升水利決策與管理的水平。由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智慧長江實驗室,正是智慧長江相關研究的重要平臺。
一批來自長江科學院、清華、武大、川大、三峽大學等單位的學者聚集于此,自由地開展學術交流。“這種開放式的交流和思維碰撞容易產生靈感。我們交流的范圍包括防洪、發電、航運、生態、補水等各方面的前沿或熱點問題,團隊成員為文章的撰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王驍鵬說。
“數字孿生正從單一治水工具升維為文明級解決方案——它既破解了‘航運與生態爭流’的千年困局,也用數據紐帶串聯起水利工程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我們的文章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這一做法。”王驍鵬告訴《中國科學報》。
有海外研究者評論:“技術無法完全消除天災,但能讓人類與自然對話時多一分從容。中國長江的智慧水利建設,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3 不被打斷的“小確幸”
盡管已經深諳CNS文章的寫作要求,但真要發表依然不那么容易。
2023年,王驍鵬撰寫了一篇相關文章,首次投稿Nature,結果被拒。
2024年,他換了一個視角,圍繞“長江的龐大數字孿生如何防止中國的洪澇災害”,再次撰寫文章。
投稿后,團隊與編輯展開20余輪“攻防戰”,3頁正文背后是大量的解析論證材料、數據驗證資料和配圖。
讓王驍鵬印象深刻的是,今年除夕夜,編輯連發兩封郵件催促補圖和提供新材料。他緊急打開電腦進行修改,之后連續20天不斷優化方案。這是個讓人比較尷尬的時間,因為春節的原因,收集相關數據和材料的工作更加困難。
為了方便和編輯溝通,他把自己的作息時間調整得和倫敦時間一致,以期充分做好“適配”。最終,這篇文章得以發表。
此前,三峽大學曾在Cell刊發過文章。此次,三峽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在Nature發文,刷新了該校的校史,因此備受師生關注。
面對一些師生的“興奮”,王驍鵬反倒很清醒。他婉拒了多場學術報告邀約,也拒絕參加飯局。為此他作出解釋:“原因有兩點。第一,這只是一篇Comment文章,而非Research Article,它只是我們前期工作的一個過渡性成果。”
記者了解到,Nature上的“Comment”欄目通常聚焦科學界或社會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議題,例如科學政策、倫理問題、研究趨勢、跨學科討論等。它們不是傳統的實驗研究論文,而是觀點性或分析性文章。
與Article文章相比,Comment文章不需要提供原創實驗數據,準備時間可能更短,但對洞察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更高,更考驗作者對議題的深刻理解和表達能力。
“第二,我還得全神貫注地推進實驗!過去一年,我幾乎處于封閉的工作模式,社交活動幾乎為零。這樣的工作狀態預計還將持續至少兩個月,直至課題圓滿結束。”王驍鵬說。
他轉而告訴《中國科學報》:“科研需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最好不要被打斷。得益于學院領導的理解和包容,除了上課外,我幾乎是‘閉關’狀態。所謂的‘一鳴驚人’的背后,是心無旁騖的鉆研和點點滴滴的積累。”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0720-0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036-0.html39歲講師,刷新校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