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倫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供圖
■本報記者王一鳴
3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學家李季倫迎來百歲壽辰。
李季倫曾成功研發出赤霉素、莫能菌素、馬杜霉素、阿維菌素等農用發酵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際壟斷,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但李季倫自己最“富裕”的時候是在他離休之后,因為工作時他把科研成果獎金捐獻給了家鄉的小學,或是購買了實驗設備。他的親友曾笑言:“李先生培育了一堆能發家致富的項目,自己卻沒富起來。”
戰火中啟程:“豌豆種子”開出“生命之花”
1938年,在河北昌黎的中學課堂上,13歲的李季倫第一次聽說了孟德爾做豌豆雜交實驗的故事。這顆“豌豆種子”便在李季倫心中悄然扎根,讓他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然而,家鄉被日軍占領,時局的動蕩迫使他頻繁輾轉于北平、樂亭和昌黎等地求學。1942年底,17歲的李季倫與同學冒死逃離淪陷的北平,奔向抗戰的大后方重慶。
從北平到鄭州、渡黃河至洛陽、經潼關入西安、翻秦嶺達重慶,一路上,李季倫目睹了日軍侵略下的人間疾苦,感受到被敵人追殺的恐懼,看到流離失所的饑民將榆樹剝得只剩下“白骨嶙峋”、難民因整日吞食“觀音土”充饑而死亡……
去洛陽的路上,李季倫的錢被挑夫偷走,他只能在洛陽稅務局謀一份工作。盡管薪水足夠謀生,但和那個年代很多青年學子一樣,他有更高遠的志向——科學救國。攢夠了錢,他繼續南下。
“見過一路顛沛流離、滿目瘡痍后,有一幕讓爸爸永生難忘。”李季倫的女兒、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穎說,父親時常回憶起這個場景——當他登上秦嶺高峰看見漫山花海、蒼松翠柏時,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這使他“更加深愛苦難的祖國”。
1943年5月,李季倫終于抵達重慶。當李季倫考入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選擇專業時,孟德爾的“豌豆種子”、饑寒交迫的流民、生機勃勃的秦嶺山野……在他腦海中輪番閃回。最終,他選擇了與萬物蒼生息息相關的生物學。那天,“豌豆種子”在這位少年眼前開出“生命之花”。
剛剛入學,李季倫就因喝了被污染的河溝水得了病,只能休學一年。學校條件不好,他和200多名同學睡在大通鋪宿舍,夜間有人翻身,整排床架便吱呀搖晃。但這并沒有影響李季倫求知的熱情。學校聚集的多位生物學大家,像一座座燈塔照亮了李季倫探索生命之路。
實踐中報國: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
畢業后,經植物病理學家沈其益推薦,李季倫來到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任助教。當時該系“群星”璀璨,會集了戴芳瀾、俞大紱、沈其益、林傳光、裘維蕃和周家熾等教授。1954年,李季倫升任講師。他堅持學習,逐步掌握了系統的植物病理學知識和技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季倫逐漸意識到國內農業生產的許多領域存在空白。比如,赤霉素在當時是一種新型植物生長素,可用于農業和啤酒工業生產,但國際上只有美國和英國各一家工廠能生產。
李季倫就和俞大紱一起做赤霉素研究。他們從全國各地稻田的惡苗病株中分離出這種真菌,再篩選出高產優良菌株,并建立了簡易的生產車間,實現了赤霉素結晶國產化。在1959年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純化效果突出的“中國制造”令國外廠商大為震驚。此后,全國掀起赤霉素研究高潮,赤霉素成為我國雜交水稻制種不可缺少的增產手段。
在此背景下,俞大紱和李季倫等人成立微生物學專業,正式轉入微生物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無論是固氮酶的研究,還是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開發,李季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在農大工作,就是要為農業生產服務”。
除了赤霉素,李季倫與團隊還相繼研制出莫能菌素、馬杜霉素和阿維菌素等“明星”產品,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顯著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這些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1980年,李季倫受農業部派遣,來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R.H.Burris教授實驗室從事固氮酶的生化研究。年過半百的他格外珍惜這次使用先進實驗設備的機會,一門心思撲在實驗室。固氮酶的研究條件非常苛刻,其操作要求在無氮無氧條件下進行,他就一整周在實驗室盯著,以免固氮酶失活。餓了他就煮面條,或在自動售貨機買幾根香蕉充饑。
努力沒有白費。李季倫在兩年內就完成了別人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工作。Burris在給時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俞大紱的信中稱:“他是你們國家的優秀代表。”
教育中傳承:言傳身教的“老頑童”
學術成就斐然的李季倫,始終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師。“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這句話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李季倫對學生要求嚴格,也非常關注學生的成長。在學生的記憶中,這位院士在指導學生時,不僅關注科研成果,也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會根據學生個人的基礎和興趣,確定研究生課題的選擇,以使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在學生和家人眼中,李季倫是個“老頑童”,有許多實驗室“名場面”讓他們記憶猶新。
李季倫70多歲高齡時,仍親自上陣修儀器。當實驗室引進一些設備時,他還親自安裝和調試,并且自豪地說:“我們替國家省了安裝費。”
在實驗室,李季倫始終陪伴學生觀察、分析,生怕錯過哪個細節。他告訴學生:“有時候偉大的發現就是瞬間的事。”
還有一次,李季倫因做實驗回家太晚,家里院子的門被反鎖了。于是他沿著圍墻找了個高點的土坡,腳下墊著兩塊磚,翻圍墻跳進了院子。家人看到這位“老頑童”摔得滿身塵土,既擔心又忍不住發笑。
自1959年微生物學專業成立以來,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材,李季倫編譯了300多萬字的高質量教材。他與俞大紱合著的《微生物學》第二版被評為1988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主編的《微生物生理學》被全國多數高校用作微生物專業教材。他還主編了《生命科學進展》,翻譯了《細菌的生活》和《真菌概論》等著作,為無數生物學學子提供了充分的養料。
在80多歲高齡時,李季倫雖已視力模糊,仍通過家人的口述完善分子式圖表,逐字確認翻譯是否準確。
盛譽中淡泊:讓別人發家致富,自己卻沒富起來
生物學技術總是與產業緊密相連,李季倫研究的赤霉素、馬杜霉素、阿維菌素等產品為企業帶來了巨大收益,但李季倫不在乎這些。他曾將全部科研成果的獎金捐獻給家鄉的小學,也多次把獎金用于購買實驗設備,支持學生的科研工作。他對學生說:“這些錢你們拿去用,我不需要。”
后來,李季倫的家人整理賬目時發現,離休后竟是李季倫最“富裕”的時候。他的親友笑道:“李先生培育了一堆能發家致富的項目,自己卻沒富起來。”
耄耋之年的李季倫和團隊又開始了趨磁螺菌的固氮作用和納米磁小體生物合成機制研究。但磁細菌的培養往往需要操作者具備較好的微生物學基礎,且培養條件苛刻,所以其他團隊想直接購買磁小體。李季倫團隊卻決定,向其他有需要的團隊無償提供磁小體,期待他們為國家創造更多優秀的科研成果。
從戰亂流離到民族振興,從艱難求索到桃李天下,李季倫用一生踐行了科學報國之志。
2023年,李季倫的后輩整理出《微章宏愿:李季倫科研團隊論文選集》。序的開篇這樣寫道:“他的研究小到用顯微鏡看不見,他的研究又大到填補國家生物產業的一片片空白。”這本書送到李季倫手上的時候,他顫抖地抱起論文集,如同少年緊抱人生第一本生物書。
《中國科學報》(2025-03-19第1版要聞)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192-0.html李季倫:微觀世界書宏愿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水上安全知識進校園
下一篇:黃汲清:山川為墨,地質人生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