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北緣的森林深處,有一座將自然生態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監測站——四川成都站(森林)。近日,這座監測站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
四川成都站(森林)為何能成為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一員?它在該網絡中具體扮演了哪些角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前往該站進行實地探訪。
環境得天獨厚
四川成都站(森林)四周古木參天。即使在冬日,茂密的枝葉依然織就了一片翠綠穹頂。破曉時分,陽光灑向地面,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泥土與樹葉發出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四川成都站(森林)的地理環境條件是其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的首要優勢。”成都市彭州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監測站站長王海龍介紹,四川成都站(森林)坐落于彭州市北部龍門山。龍門山擁有3000余種植物、近400種哺乳動物和鳥類,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獸類47種、鳥類4種,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這里生物多樣性豐富,為生態質量監測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基礎。”王海龍說。
記者了解到,四川成都站(森林)建筑面積雖僅700余平方米,但基礎設備完善,不僅包括植物標本間、實驗室、儲存間等功能性用房,還在森林碳匯、環境要素、哺乳動物、植物物候等方面具備檢測條件。
據介紹,四川成都站(森林)主要承擔著區域樣地監測任務,包括積累生態系統長期監測數據,對生態問題開展專題研究等。同時,該站還對遙感監測發現的生態問題線索、生態類型變化等開展現場技術校核,并通過原位固定監測,對植被指數、葉面積指數等生態遙感參數產品進行驗證與校核,進一步提升了生態監測的精度與效率。
2023年以來,四川成都站(森林)共輻射成都市75塊樣地監測,在成都市龍門山區域的樣地內,監測到多種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為四川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效率大幅提升
碳通量塔、無人機航空遙感、哺乳動物紅外相機、智慧監測桿……通過應用這些科技手段,四川成都站(森林)實現了對生態系統的精準監測和高效管理。
“以前我們都是跋山涉水、日復一日地穿梭在森林之間,拿著記錄本,仔細記下珍稀動植物的相關特點。”四川省成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翟世明說,“但人力終究是有限的,加之山區地形復雜多變,許多區域潛藏著難以預知的風險。因此我們無法走遍森林的每個角落。”
近年來,四川成都站(森林)積極應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生態監測效率。據了解,目前,四川成都站(森林)已按照主要監測內容、監測任務配置了一批監測設備,共20臺/套,主要用于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地表過程關鍵參數的地面觀測。此外,該站周邊建起了碳通量塔和自動觀測氣象站,用于開展森林碳監測和環境條件自動監測。曾經人力無法企及之地,如今依靠科技手段得以輕松覆蓋。
翟世明介紹,四川成都站(森林)還在附近的森林中安裝了哺乳動物紅外相機,能在不驚擾野生動物的前提下,記錄下它們的生活習性,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四川成都站(森林)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既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認可,也對我們未來的生態監測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海龍說,下一步,該站將繼續發揮其在地理位置與監測技術上的優勢,結合龍門山生態本底情況和管理需求,瞄準龍門山樣地網絡建設與監測、碳通量監測、遙感監測地面驗證等目標,承擔起龍門山區域的生態質量監督監測任務并開展專題研究。
在四川盆地西北緣的森林深處,有一座將自然生態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監測站——四川成都站(森林)。近日,這座監測站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
四川成都站(森林)為何能成為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一員?它在該網絡中具體扮演了哪些角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前往該站進行實地探訪。
環境得天獨厚
四川成都站(森林)四周古木參天。即使在冬日,茂密的枝葉依然織就了一片翠綠穹頂。破曉時分,陽光灑向地面,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泥土與樹葉發出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四川成都站(森林)的地理環境條件是其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的首要優勢。”成都市彭州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監測站站長王海龍介紹,四川成都站(森林)坐落于彭州市北部龍門山。龍門山擁有3000余種植物、近400種哺乳動物和鳥類,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獸類47種、鳥類4種,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這里生物多樣性豐富,為生態質量監測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基礎。”王海龍說。
記者了解到,四川成都站(森林)建筑面積雖僅700余平方米,但基礎設備完善,不僅包括植物標本間、實驗室、儲存間等功能性用房,還在森林碳匯、環境要素、哺乳動物、植物物候等方面具備檢測條件。
據介紹,四川成都站(森林)主要承擔著區域樣地監測任務,包括積累生態系統長期監測數據,對生態問題開展專題研究等。同時,該站還對遙感監測發現的生態問題線索、生態類型變化等開展現場技術校核,并通過原位固定監測,對植被指數、葉面積指數等生態遙感參數產品進行驗證與校核,進一步提升了生態監測的精度與效率。
2023年以來,四川成都站(森林)共輻射成都市75塊樣地監測,在成都市龍門山區域的樣地內,監測到多種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為四川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效率大幅提升
碳通量塔、無人機航空遙感、哺乳動物紅外相機、智慧監測桿……通過應用這些科技手段,四川成都站(森林)實現了對生態系統的精準監測和高效管理。
“以前我們都是跋山涉水、日復一日地穿梭在森林之間,拿著記錄本,仔細記下珍稀動植物的相關特點。”四川省成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翟世明說,“但人力終究是有限的,加之山區地形復雜多變,許多區域潛藏著難以預知的風險。因此我們無法走遍森林的每個角落。”
近年來,四川成都站(森林)積極應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生態監測效率。據了解,目前,四川成都站(森林)已按照主要監測內容、監測任務配置了一批監測設備,共20臺/套,主要用于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地表過程關鍵參數的地面觀測。此外,該站周邊建起了碳通量塔和自動觀測氣象站,用于開展森林碳監測和環境條件自動監測。曾經人力無法企及之地,如今依靠科技手段得以輕松覆蓋。
翟世明介紹,四川成都站(森林)還在附近的森林中安裝了哺乳動物紅外相機,能在不驚擾野生動物的前提下,記錄下它們的生活習性,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四川成都站(森林)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既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認可,也對我們未來的生態監測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海龍說,下一步,該站將繼續發揮其在地理位置與監測技術上的優勢,結合龍門山生態本底情況和管理需求,瞄準龍門山樣地網絡建設與監測、碳通量監測、遙感監測地面驗證等目標,承擔起龍門山區域的生態質量監督監測任務并開展專題研究。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504-0.html科技手段拓寬龍門山生態監測覆蓋面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