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走上了委員通道。他說,當下通用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要贏得這一場事關“國之大者”的科技競爭,關鍵還在人才。
一年后,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引發世界關注。作為領域內專家,朱松純帶著對人才問題的思考,再次來到全國兩會。
人工智能產學研鏈條的各個位置,都需要人。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人員,朱松純關注的,是如何培養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
2021年,朱松純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以下簡稱“通班”),以培育復合型、創新型拔尖人才為目標,以“通識、通智、通用”為人才培養框架核心,開啟一場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在“通班”,一個學生能有好多導師,學會各種不同的技能和打法。
講起班上學生的成績,朱松純如數家珍。他記得,“通班”出了兩位北京大學年度人物,一群本科生在國際的頂級會議上發過40多篇文章。
朱松純在多個場合講過,2020年以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在于“為機器立心”,需要構建“主觀”與“客觀”融合的數理體系。未來若要獲得可靠、可信的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從人文尤其是倡導和合共生的中國思想中獲得營養。
因此,越要發展通用人工智能,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越需要文理兼修。
我國已有數百所高校設置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但很多高校還不具備足夠師資,也沒有完備平臺來支撐完整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人工智能不是悶在實驗室里自己就能干出來的。”在朱松純看來,攜手共育,應該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此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15所國內重點高校共同啟動“通用人工智能聯合攻關體人才培養計劃”。每年100多名學生,在一個教室里上課。“這是前所未有的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朱松純笑言,“有點像以前的西南聯大。”
“提到人才培養,我想說的就多了。”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四維時代科技創始人崔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校要分類發展,人才也要分類培養。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學生關注原理、源頭創新,而應用型高校的學生則應特別注重把算法模型落地,懂得如何結合自己所在的公司和行業實際,將專家經驗和大模型體系進行結合和優化。“理論很重要,但是對應用型高校來說,特別重要的就是實踐,學生要去做一些實際的案例。”崔巖強調,高校、學者也要到產業一線,了解產業究竟需要什么,產業的堵點和難點是什么,將產學研結合起來,真正發揮AI的優勢。
在崔巖看來,還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人工智能的普適化教育。
AI有關課程內容主要設在計算機、電子和機械工程等專業中,但AI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工具,無論是學基礎學科,還是學文學哲學,都需要用到AI。崔巖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用大模型來輔助科研,比如做蛋白質分析、做化合物篩選,甚至做文學比較。“所以我們需要AI通識課。現在很多學校都有計算機通識課,可以把AI課程和計算機通識課結合起來,為非相關專業學生打好基礎。”崔巖說。
這件事情,湖北人工智能學院正在做。這個學院,不是普通高校,也不是職校,而是一個融合了多方資源的教育創新聯合體。
湖北人工智能學院院長馬修軍告訴記者,學院打破傳統的高校圍墻和學科壁壘,通過培養模式的創新,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為“AI+”產業輸送實用型人才。
2024年秋季學期,湖北人工智能學院為湖北全省大一本科生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課,累計選課聽課同學超10萬名,視頻觀看人數達240萬人次。“反響非常熱烈。”馬修軍介紹,學院還在全國率先制定了人工智能微專業課程體系,涵蓋40多門課,做到本科院校微專業、雙學位的全覆蓋。
一年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走上了委員通道。他說,當下通用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要贏得這一場事關“國之大者”的科技競爭,關鍵還在人才。
一年后,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引發世界關注。作為領域內專家,朱松純帶著對人才問題的思考,再次來到全國兩會。
人工智能產學研鏈條的各個位置,都需要人。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人員,朱松純關注的,是如何培養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
2021年,朱松純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以下簡稱“通班”),以培育復合型、創新型拔尖人才為目標,以“通識、通智、通用”為人才培養框架核心,開啟一場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在“通班”,一個學生能有好多導師,學會各種不同的技能和打法。
講起班上學生的成績,朱松純如數家珍。他記得,“通班”出了兩位北京大學年度人物,一群本科生在國際的頂級會議上發過40多篇文章。
朱松純在多個場合講過,2020年以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在于“為機器立心”,需要構建“主觀”與“客觀”融合的數理體系。未來若要獲得可靠、可信的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從人文尤其是倡導和合共生的中國思想中獲得營養。
因此,越要發展通用人工智能,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越需要文理兼修。
我國已有數百所高校設置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但很多高校還不具備足夠師資,也沒有完備平臺來支撐完整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人工智能不是悶在實驗室里自己就能干出來的。”在朱松純看來,攜手共育,應該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此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15所國內重點高校共同啟動“通用人工智能聯合攻關體人才培養計劃”。每年100多名學生,在一個教室里上課。“這是前所未有的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朱松純笑言,“有點像以前的西南聯大。”
“提到人才培養,我想說的就多了。”全國人大代表、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四維時代科技創始人崔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校要分類發展,人才也要分類培養。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學生關注原理、源頭創新,而應用型高校的學生則應特別注重把算法模型落地,懂得如何結合自己所在的公司和行業實際,將專家經驗和大模型體系進行結合和優化。“理論很重要,但是對應用型高校來說,特別重要的就是實踐,學生要去做一些實際的案例。”崔巖強調,高校、學者也要到產業一線,了解產業究竟需要什么,產業的堵點和難點是什么,將產學研結合起來,真正發揮AI的優勢。
在崔巖看來,還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人工智能的普適化教育。
AI有關課程內容主要設在計算機、電子和機械工程等專業中,但AI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工具,無論是學基礎學科,還是學文學哲學,都需要用到AI。崔巖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用大模型來輔助科研,比如做蛋白質分析、做化合物篩選,甚至做文學比較。“所以我們需要AI通識課。現在很多學校都有計算機通識課,可以把AI課程和計算機通識課結合起來,為非相關專業學生打好基礎。”崔巖說。
這件事情,湖北人工智能學院正在做。這個學院,不是普通高校,也不是職校,而是一個融合了多方資源的教育創新聯合體。
湖北人工智能學院院長馬修軍告訴記者,學院打破傳統的高校圍墻和學科壁壘,通過培養模式的創新,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為“AI+”產業輸送實用型人才。
2024年秋季學期,湖北人工智能學院為湖北全省大一本科生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課,累計選課聽課同學超10萬名,視頻觀看人數達240萬人次。“反響非常熱烈。”馬修軍介紹,學院還在全國率先制定了人工智能微專業課程體系,涵蓋40多門課,做到本科院校微專業、雙學位的全覆蓋。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909-0.html錨定人工智能競爭的“勝負手”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DNA“時光機”回溯南極生態之變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