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3月28日電題:600余年窯火何以影響世界——景德鎮元明清制瓷業遺址尋蹤
新華社記者袁慧晶
青花瓷制的路燈、內嵌瓷片的道路、街邊隨處可見的陶瓷店鋪……在景德鎮,目之所及皆是瓷,游人往來皆為瓷,這是肉眼可見的瓷業文明。而在山川、江河、路面之下,古代窯業生產留下的十余米高堆積物,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兩千多年冶陶史、一千多年官窯史、六百多年御窯史的手工業進程,唯有考古方可探源。
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景德鎮市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正被揭秘。6家考古單位、14個遺址點、2275平方米的發掘面積……諸多新發現涵蓋原料燃料產區、道路交通網絡等領域,首次從產業鏈視角揭示這一古代制瓷中心的完整文明密碼,解讀600余年窯火何以影響世界。
瓷骨山河
距離市區約50公里的浮梁縣高嶺山,花崗巖風化形成的高嶺土資源豐富,面積近10平方公里。一條長約7公里的古道蜿蜒其中,沒有古道的地方一腳踩下去可能就有沉陷感,沿途還能看到大小不一、內壁用礫石砌筑的長方形土坑。
“這些土坑就是古代礦工加工高嶺土留下的淘洗池,整座高嶺山都被當年礦采的尾砂覆蓋了?!备×含幚锎蓸I原料產區發掘點負責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李兆云說,當年,礦工們沿著古道,將淘洗完的原料挑運至山下碼頭,再轉往各家瓷窯。而這種土也因山得名,貢獻了世界制瓷業通用白色陶土的英文名“kaolin”。
清代《陶冶圖說》繪有“采石制泥”的景象,但具體怎么采石并不清楚。李兆云說,一些遺跡表明,高嶺土的選礦加工模式是先洞探再露天坑采,具有不同地點輪換作業的生產特點。綜合地層中的尾砂堆積較厚、有灶臺等生活遺跡分析,該區域高嶺瓷土開采在清代已成規模,并形成了產業集群。
一塊寫著“白土”字樣的試料塊成為高嶺山礦采與鎮區瓷業生產緊密相連的物證?!版倕^考古也出土過此類試料塊?!崩钫自仆茰y,這是礦主給買家選貨用的樣品,屬于早期的商業廣告行為。
瓷是土、火、水的藝術。潤白質堅的高嶺土為瓷業生產提供了最重要的原料,周邊山林盛產的松柴則為千年窯火提供了廉價燃料。
“之前學界對于窯柴的認知多來自于村莊碑刻、家譜以及地方口述資料,缺少考古實證?!甭摵峡脊虐l掘總協調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說,通過對窯柴產區建溪流域的考古發掘和實地調查發現,浮梁林區百萬擔松柴經過建溪水運體系直抵鎮區窯場,首次揭示了建溪流域的窯柴產運體系。
該流域兩處碼頭發現的道路、房址等建筑遺跡,展示了碼頭作為交通樞紐的綜合功能和對村莊的輻射帶動作用。恰如清代康熙《饒州府志》所記載,當地“倚舟楫柴土之利自給,無素封之家,亦無流離之苦”。
這是景德鎮地區首次對原料產區、燃料產區進行的科學考古工作。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翁彥俊看來,2024年度聯合考古發掘最大的不同正在于此——主動尋找景德鎮瓷業文化遺產價值,“不再著眼于單一窯址、出土器物,而是聚焦景德鎮制瓷業的全產業鏈”。
地下瓷肌
三洲四碼頭、四山八塢、九條半街、十八條巷、一百零八條里弄……作為古代制瓷手工業城市,景德鎮因瓷而生。獨特的城市面貌、街巷肌理如何形成?城市考古成為突破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睿說,城墻、道路、重要建筑,是城市考古的重要方向。古代景德鎮雖不是政治城市和軍事要地,但其沿河建窯,因窯成市,進而形成便于商業運輸的道路交通網絡。
“尋找古代路網是主要發掘目的。我們在劉家下弄的現代道路下找到了兩條向西延伸的古代道路,這是景德鎮古代路網的重要構成?!蓖躅1硎?,綜合遺跡、出土物分析,景德鎮自明清以來逐步形成了制瓷手工業城鎮格局,或有了生產、生活和商貿的功能分區。
劉家下弄一條2米多高的下水道的發現,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頗為驚喜。考古工作者根據地層、遺跡和出土物推測,這條下水道形成于清代中期以前,在清代晚期經歷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修繕后的第二期遺跡為磚砌券頂式結構,到近現代仍在城市運行中發揮作用。
“給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既可改善城市排水狀況,也會對沿線街區格局和用地產生影響。”秦大樹說,明末到清早期,景德鎮從單純的制瓷手工業中心向集制作、貿易于一體的手工業城鎮轉變。“2米多的高度以及下水道的沿用,體現了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與較高的工程水平。這一成熟的市政工程為該區域的原料存儲、商貿往來提供了保障,也是景德鎮發展成手工業城鎮的重要見證?!?/span>
在考古工作者眼中,這座城市的地下肌理就是一部立體的陶瓷史詩。王睿說,與其他城市遺址不同,劉家下弄用于修葺排水溝的磚大多為殘磚,磚色有紅、青、褐等色,多燒融或變形,推測為窯業生產的伴出廢棄物在鎮區建筑中的再次利用。
詹家下弄的先民們將大量瓷業廢品用于填平自然地勢的高低落差,再通過踩踏,形成了該區域內最早的城區里弄道路。這些瓷業廢品中帶有“康熙”“宣德”“成化”等款識,為道路遺址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出土的“余慶堂仿古制”“奇石寶鼎之珍”等齋號、雅玩款識瓷片,實證景德鎮“官民競市”的產業生態。
絲路瓷行
制瓷業的發展也深深塑造了景德鎮地區的文化信仰。
天后宮遺址點隱于珠山區的現當代建筑之間,通過考古揭露出明代至近現代多期建筑遺存,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陶瓷標本,為探討其興廢提供了重要材料。
景德鎮并非沿海地區,為何出現了象征海洋文化的天后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丁雨說,過去認為天后宮遺址始建于康熙,而發掘證明其建設歷史可以前推到明萬歷時期,恰好與隆慶開海及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起相吻合,“這也是新航路開通后,福建商人來到景德鎮參與瓷器全球貿易活動的實證”。
丁雨負責的另一處清真寺遺址點,也是景德鎮通過陶瓷產品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地。阿拉伯幻方瓷、藩王用器、官搭民燒瓷器等豐富出土物,表明這里從南宋晚期以來一直進行瓷業生產,產品流向多地,消費人群廣泛。“將這種高等級瓷業作坊改建成清真寺,是宗教和生產博弈的結果,也是行幫勢力壯大的表現。”秦大樹認為。
這些早期“景漂”留下的印記,共同見證了“千年瓷都”的全球化底色,也體現了這座手工業城市獨有的精神特質——開放且包容。
“在這次考古中,我們把景德鎮視為一個數百年間因瓷業而興起的中心聚落進行思考,關注這一聚落因瓷業生產造成的分工和人群、信仰的差異?!蓖豕鈭蛘f,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景德鎮正是因包容而發展成為瓷都,其生產技術和產品也不斷適應時代變化,并引領時代。
14個發掘點如今多已恢復原貌,但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的考古拼圖工作只是開始。
昌江畔落日余暉,蟄伏在溫潤泥土中未及清理的古瓷片,呈現一抹抹瑩潤光澤,與江面斜陽相映成趣,給人們留下了關于瓷與城的遐想。景德鎮的瓷“引力”仍在吸引著四海來客,也為瓷文明在這里續寫埋下伏筆。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3-688-0.html600余年窯火何以影響世界?元明清制瓷業遺址尋蹤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從古代軍事地圖看中華傳統文化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