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20日電 題:工業產業鏈強關聯性驅動AI向“系統賦能”升級
作者 王燦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減污降碳協同中心主任
近日,蘇州市召開“人工智能+”大會,推動AI與制造業融合,打造“AI+工業”新生態。廣州市培育31個人工智能產業重點載體,實現工業化融合發展。此前,工信部公布151項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旨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作為工業大國,我國超200種工業品產量全球領先,但工業脫碳壓力大,AI大模型的引入與應用迫切重要。
我國AI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已經具備一定基礎,工業數據要素的積累也初具規模,加之工業物聯網的廣泛覆蓋,為AI賦能工業提供了無限可能。然而,工業數據產權、流動、標準等仍需完善,以促進AI技術的廣泛應用,進而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因此,完善工業數據管理體系,促進數據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標準化,成為AI賦能工業脫碳的重要前提。
工業脫碳因其復雜性和多樣性,要求AI必須實現“精準賦能”。工業部門的脫碳機制復雜多變,減排技術種類繁多。AI技術在摘取“低垂的果實”方面路徑明確、效益顯著、遷移性強,如通過強化學習提升能源調度效率,利用生成式AI減少非必要產品需求等。在突破“減排瓶頸”方面,盡管AI面臨手段有限、路徑不確定性高等挑戰,但其推動低碳技術要素升級變革的作用不容忽視,如促進DAC(直接空氣捕獲)等技術創新。AI賦能工業脫碳必須精準識別優先順序,精準適配應用場景和行業特點,以避免能耗反增、減排成效降低和資金無效配置等問題。
更進一步,工業產業鏈之間的強關聯性對AI的“系統賦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工業脫碳不是孤立存在的任務,而是需要各個環節、各個產業之間的緊密協作。AI賦能工業脫碳必須突破“單點賦能”模式,轉向“全產業鏈系統賦能”。這要求我們將AI技術貫穿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應用的各個環節,促進數據、知識和技術要素的流通,放大其“乘數效應”。同時,AI還應貫穿于產業鏈從原料供應到末端治理的各個環節,支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終端產品碳排放認證,優化供應鏈和用能管理。此外,還需統籌考慮各區域產業優勢,因地制宜部署AI產業,發揮各區域間的協同互補優勢。例如,北京、廣東等地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作為AI賦能工業脫碳的先行示范區。
據普華永道報告顯示,到2030年,AI將為全球經濟貢獻高達15.7萬億美元。在企業與產業層面,AI賦能工業脫碳將推動這些行業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例如,通過AI技術優化能源調度和生產流程,企業可以顯著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在區域經濟層面,經濟發達地區憑借資金、技術和基礎設施優勢,有望率先實現AI賦能工業脫碳的突破,但這也可能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分配,促進欠發達地區的AI技術應用和產業升級。在全球產業格局層面,AI技術的廣泛應用將重塑全球技術和產業分工格局,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這將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提升競爭力提供寶貴機遇。(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610-0.html王燦:工業產業鏈強關聯性驅動AI向“系統賦能”升級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