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大模型應用,正在快速深入尋常百姓家。圖/IC photo
“我只需要對著鏡頭說‘12345’,錄下有口型的視頻,配上由DeepSeek生成的文案,再通過商城的‘小商AI視創’小程序,就能生成一段外語產品介紹視頻,整個過程只需要10分鐘左右。”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商戶們緊跟AI浪潮,利用DeepSeek大模型玩出了新花樣。以前,各種外語是義烏小商戶必須面對的難題,現在卻可以通過AI“秒學”36國語言,越來越多的商家試水AI技術。
這是DeepSeek崛起為中國外貿業帶來的一股新風,而DeepSeek在義烏小商品市場成為“新標配”,實際只是我國企業積極擁抱“AI+”的一個縮影。
擁抱“AI+”是趨勢
在我國,從小商小販到中企巨頭的各個應用層,DeepSeek都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落地,企業積極擁抱“AI+”已是大勢所趨。
如據報道,在浙江,就有從港口物流到民航服務,從數字營銷到金融投研,多家省屬企業密集接入DeepSeek,實現其在多場景多產品中的廣泛應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石油、中石化、百度、騰訊等中企巨頭,也紛紛宣布與DeepSeek展開合作。
就在近日,國資委也召開中央企業“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會,提出國資央企要抓住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戰略窗口期,堅定攻關大模型,積極參與開放生態建設,推動產生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加速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以DeepSeek為代表,忽如一夜春風來,AI大模型在短時間內正從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快速深入尋常百姓家,成為“AI+”行動的重要抓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這自然是得益于DeepSeek在技術上的過人之處。DeepSeek在算法優化、計算效率、模型精度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其開源和性價比高的特點,也大幅降低了AI應用的門檻。
但DeepSeek本身的成功,以及當下全社會快速大規模跟進的背后,其實還是技術、環境、需求、生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政策層面看,早在2017年,“人工智能”就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直到2024年,“人工智能+”行動才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到今天,經過遠不止七年的不懈努力,“AI+”才終于瓜熟蒂落。
為什么DeepSeek能出現在今天的中國?正是因為中國付出了長期而巨大的努力營造了DeepSeek成長的土壤。
眾所周知,決定AI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是算力、數據和算法三要素。DeepSeek的成功,首先就是建立在中國算力基礎建設的快速進展之上。
算力即國力,大模型70%的訓練和95%的推理都依托于算力基座,而中國算力總規模居世界前列。各行業數字化轉型,也積累了海量數據,為AI訓練提供了充足“燃料”。這些都是DeepSeek所離不開的。
而各行各業之所以能夠快速跟進,也是因為5G網絡普及和算力中心建設為AI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加上高校和產業實踐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更有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與扶持。
總之,是各種因素疊加之下,才有了今天DeepSeek乃至杭州“六小龍”的異軍突起。
從這個角度講,DeepSeek背后其實是中國在多年努力后為自己贏得的一個AI產業重要戰略窗口期,是塑造產業新優勢、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新機遇。
有組織地引導各行各業和央企融入國家算力布局,積極參與開放生態建設,加大AI大模型應用落地力度,也是“AI+”行動的題內應有之義。
應用AI要“守正”
可以說,國內企業擁抱DeepSeek等AI應用已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各企業紛紛跟進接入DeepSeek這一現象,反映出企業抓住發展機遇的迫切需求,但同時也引發了對AI應用實效的深入思考。
目前看,無論企業還是地方政府,接入DeepSeek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提升效率、優化決策和創新服務三個方面;具體到企業,則更著眼于降本增效、提升市場競爭力。這些訴求,體現了各主體對新技術賦能作用的期待。
但在接入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幾個關鍵問題:首先是數據安全風險,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保護機制;其次是技術依賴風險,要防止過度依賴單一系統;再次是要關注技術應用的倫理邊界,確保AI應用符合社會價值導向。
比如,正在召開的廣州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李學鋒就以DeepSeek為例提到了“AI+”應用中存在的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
李學鋒代表提及的主要核心挑戰包括數據治理難題難以克服;權責界定模糊,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缺乏法律界定協同動力不足等,“同時算法黑箱隱患很多,復雜模型決策過程不可解釋,也可能引發公眾質疑,老年人、殘障人士也容易被智能服務邊緣化”。
“AI+”應用的技術依賴風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而首先就是要在AI應用中防止主次顛倒,盲目以AI取代人工。
比如,湖南省醫保局近日就發布通知,明確規定互聯網醫院嚴禁使用AI等自動生成處方,“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而在回答用戶尋醫問藥的問題時,DeepSeek也會提示,給出的建議“僅供參考”并“請遵醫囑”。
另一重風險,則來自DeepSeek固有的“AI幻覺”。這其實是當前所有大模型的通病,也就是AI經常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原因可能是源于訓練所用數據遭“污染”或者訓練過程中的一些技術缺陷,也可能是其他未知原因。
在目前“AI幻覺”無法完全克服的情況下,使用AI的同時就需時刻保持警覺,避免過于依賴AI輸出內容,勤做多方面驗證。
AI應用的“道德盲區”也須關注。AI聰明,但終究是工具,還沒發展到進化出類人主觀意識階段,在與人類交流中并不具備道德自覺。
這就導致,AI不但有可能侵犯用戶隱私,也可能被用來從事違法行為,其輸出的答案也可能存在偏見、歧視等價值觀偏差,也不負責提供道德倫理上的正確答案。所以,AI應用也要堅持“守正創新”。
除此之外,企業應用AI還應重視實效評估,避免形式主義傾向,也就是不宜“蜂擁而上”。DeepSeek應用雖然門檻低,但也是有成本的,企業接入前應當進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成本效益評估,避免盲目跟風。
在AI應用上,一些企業可能面臨投入產出比低、應用場景有限等問題,倉促接入AI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可能影響正常工作開展,對生產經營也并無助益。
還需警惕的是,如果一些企業把接入AI當作營銷噱頭,甚至成了在市場上“割韭菜”的工具,這就嚴重偏離了“AI+”價值創造本質。這不僅影響技術應用實效,還可能擾亂市場秩序,阻礙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歸根結底,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廣泛應用是大勢所趨,也必然會提升我們社會的整體效率,但同時應理性看待相關應用,立足實際需求,堅持守正創新。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當前的AI大模型發展已然百花齊放,并非只有DeepSeek可選。
事實上,也只有讓技術真正服務于發展需求,而非盲目抱持技術浪漫主義想象,才能實現AI大模型應用的可持續發展,讓“AI+”真正造福于美好社會。
撰稿 / 信海光(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越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798-0.html企業擁抱DeepSeek,順應大勢但也別盲目跟風|新京報專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