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視頻制作:于梅君
2月12日,中國昆蟲學會昆蟲分類區系專業委員會公布了“2024年度中國十大昆蟲新物種”名單,其中,“蘇軾無爪蜉”位列榜首,不少網友爭論以“蘇軾”命名蟲子是否合適。那么,科學家給新物種命名都有哪些講究?又起了哪些腦洞大開的名字?
蘇軾+無爪蜉,一場跨越千年的緣分
元豐五年(1082年),蘇東坡在游覽長江北段的赤壁磯后,寫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千古佳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個蜉蝣新物種于長江北段被發現。為了紀念這場跨越千年的緣分,該物種被命名為“蘇軾無爪蜉”。
蘇軾無爪蜉的發表人——南京師范大學蜉蝣目課題組的鄭徐弘毅表示,這是國內發現的第二個無爪蜉物種,也是長江流域首次發現無爪蜉。
蘇軾無爪蜉的稚蟲深居河底泥沙中,身體呈圓筒狀,看起來像一只小鼴鼠,三對足高度特化,末端無爪,這樣的足不具備爬行能力,卻能讓它們自由穿行于泥沙中。這樣的生活習性在蜉蝣中并不多見。
“蘇軾無爪蜉的成蟲非常嬌弱,足和翅很柔軟。成蟲壽命可能只有幾個小時,它們于凌晨羽化,只需在江面撲棱幾下,日出之前就能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鄭徐弘毅介紹,由于棲息在河底淤泥中,這也讓采集它們變得非常困難。課題組成員在長江邊過濾了數天泥沙,終于獲得寶貴的稚蟲樣本,隨后在實驗室中飼養3個多月才得到成蟲。
“作為底棲動物,各種蜉蝣的稚蟲,都能取食水中的微生物與小顆粒,不僅凈化了水體,也為各種魚類、甲殼類動物提供了餌料,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鄭徐弘毅說,“成千上萬只蜉蝣在幾天時間里集中羽化、婚飛,像雪花一般鋪滿河面,之后又迅速歸于沉寂,也許當年蘇東坡真在長江上見過這種恢宏場面,才發出‘寄蜉蝣于天地’的感慨。”
不過,對“蘇軾無爪蜉”這個名字,不少人爭論以蘇軾命名是否合適。有網友調侃“沒想到蘇軾竟被貶成一只蟲子”“彌補了蘇軾退出生物圈的空白”,還有網友認為,叫東坡蜉、蘇蜉、赤壁蜉蝣等名字會更好。
對網友們的討論,鄭徐弘毅表示,最常見的物種命名方式,就是以發現地點、物種特征以及人名命名。以人名命名的話,一般是以做過重大貢獻的前輩,或者新物種的采集者命名。蘇軾可以說做過“蜉蝣”這一類群的重要科普工作,再加上《赤壁賦》的寫作地點正好在這種蜉蝣產地附近,“蘇軾無爪蜉”只是最常規的命名,也算是對東坡先生的一種“致敬”。
以周杰倫的歌為名,蜘蛛也有了文藝范
除了蘇軾無爪蜉,之前以周杰倫歌曲命名的蜘蛛,也在網上引發熱議。
今年1月初,刊發于《動物學研究:多樣性與保護》的一篇關于蜘蛛的論文火爆全網,原來,論文里列出的16種新發現的西雙版納蜘蛛,其名字全部來自周杰倫的經典歌曲,比如龍拳艾蛛、花海桂齊蛛、擱淺唐園蛛、夜曲王園蛛、暗號尹園蛛、彩虹尹園蛛、稻香朱園蛛等。
從此,這些蜘蛛不僅有了學術身份,還自帶一段周杰倫的BGM。這個奇特組合迅速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論文第一作者、銅仁學院農林工程與規劃學院院長米小其教授介紹,自己從大學時就喜歡聽周杰倫的歌,堪稱忠實粉絲。
2022年,在一次發表論文過程中,米小其以形態特征來給蜘蛛起名,其中一個因為和其他種重復,導致出錯,影響了論文發表,“此后我特別謹慎地不用形態特征去給蜘蛛起名,因為好多形態特征詞都會被同行用到。”
米小其教授稱,物種命名要求在一個類群中不能重名,要給16個新種蜘蛛同時命名挺耗時間,而采用熟悉的歌曲命名簡單省時。西雙版納新種蜘蛛以周杰倫歌曲命名,引爆網絡,大家“隔空喊話”周杰倫:你的歌迷已經是科學家了!
其實,這并非科學界首次與周杰倫產生“巧妙”聯系。2020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范特西蟲,向周杰倫的專輯《范特西》致敬,也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
胡歌古天樂“代言”小蟲 “派大星”成了新物種
其實,與新物種產生跨界聯系的明星并不鮮見。2021年,一只蟲子因為以胡歌、古天樂命名而廣為人知。在《世界生態學》刊登的一篇學術文章中,一種在四川發現的叉襀科新物種,正式以胡歌、古天樂的名字命名為“胡古叉襀”。
文章的摘要里提到,該物種是為了致敬胡歌、古天樂而命名,以此感謝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貢獻。有網友調侃:“蟲子蹭帥哥熱度了”“感覺蟲子都變帥了……”
在國外,以明星給新物種命名也屢見不鮮。2012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一種罕見牛虻,將其命名為“碧昂絲”。因為這種牛虻不僅身材曼妙,而且下腹部密布金黃色細毛,研究人員形容其為“蒼蠅界古往今來第一天后”,以此向流行音樂天后碧昂絲致敬。
不光是真人明星,就連影視里面的虛構主角也來“湊熱鬧”。達斯·維德是電影《星球大戰》中的角色。因為他的裝束與一種新發現的甲蟲非常相似,兩者都有寬廣發亮的頭部,眼睛也非常相似,所以達斯·維德被用作新物種的名字。
在2020年度“全球十大海洋新物種”名單中,由我國科學家發表的海星新物種——“派大星”背板海星入選。
這種海星采集自1400-2100米水深處,隸屬于棘皮動物門—海星綱—項鏈海星目。它們廣布于暗無天日的深海中,從未被人所知。隨著我國深海科考的發展,這類獨特海星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
根據林奈雙名法命名規則,“背板海星”是這一新物種的屬名,“派大星”則是它的種名。其命名者張睿妍,是一名從小看《海綿寶寶》長大的90后,張睿妍解釋道,這種海星之所以用“派大星”命名,是因為它特殊的生活習性——與深海海綿生活在一起。
“派大星”背板海星目前所發現的所有標本,全都棲息于海綿之上,就像動畫片里海綿寶寶與派大星一樣,是一對難舍難分的“鐵哥們”。這兩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到底受何種因素影響,是否是專一的共棲關系?解答這些問題,還需未來深海科考進一步研究。
知多一點
發現者可以給新物種隨便命名嗎蘇軾無爪蜉、胡古叉襀等“橫空出世”,讓不少人對新物種是如何命名的產生興趣。就像我們絞盡腦汁給寶寶起名一樣,給新物種取名也是一門學問。
給新物種命名,既嚴謹又自由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可以用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層次歸類。每種生物的名字,其學名都包括屬名和種名兩部分,稱為雙名法。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對于新物種的命名,可以根據發現者的‘喜好’來,但還有一個大家約定俗成的方式。”按照國際公認的法則,新物種命名,一般是由拉丁文的三個單詞來組成。其中,第一個和第三個單詞必須嚴謹和統一。
“第一個單詞是屬名,這是固定的。”趙力舉例稱,比如貓科動物,無論是沙漠貓、草原貓還是家貓,它們第一個單詞必須是貓科。
為了體現對新物種命名者的尊重,笫三個單詞則是命名者的姓氏,比如“胡古叉襀”這個種的第三個單詞,就是兩位作者的姓氏“王”和“孟”加起來共同命名的。不過,第三個單詞,在很多地方會被省略掉,只有正式文章上才會有。
“相對于第一和第三個單詞的嚴謹、統一,新物種的第二個單詞,就可以自由發揮了。”趙力表示,一般情況下,第二個單詞可以是毛色、外形等描述新物種特性的詞語,也可以是地名,甚至可以是神話傳說的名字。
最理想的是“以特征為名”
在中國,通常情況下,“拉丁名+中文名”是每個物種的標配。拉丁名和所代表的物種是“一一對應”關系,為國際通用學名,一經認定便不能修改。而中文名并不具備唯一性,有的既有官方名字,也有民間叫法。
科研人員給新物種取中文名,多從顯著特征入手。例如在四川峨眉山,有一種蛙因喉部聲囊作用,會發出如傳說中仙姑彈琴的聲音,便得名“仙琴蛙”。
在安徽黃山,有一種會發出“吱吱”叫聲的蛙,被當地人叫作“水吱”,后來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凹耳蛙。因為這種蛙的鼓膜凹入頭腔,具有與鳥類相似的外耳道。
發現新物種后,能夠以其形態或生態特征來命名是最理想的,如果行不通,從地名、人名、文化歷史等角度入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2023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發表了一種名為“臥龍報春”的新物種,因其產地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故取名“臥龍”。
向前輩致敬
新物種的命名,有時也承載著科研人員對前輩的敬仰和懷念。
2022年8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發表一個鼠李科植物新種——旱谷蛇藤。研究人員為其擬定的拉丁名,就是紀念和致敬在橫斷山區從事植被研究的劉照光。中文名則根據植物的特殊生境,取名為“旱谷”。
新種命名為何必須是拉丁文
動植物新種的命名都采用拉丁文,而不是漢語、英語、法語等常用語言。這是為什么?專家進行了解釋。
①按照《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發表新物種必須采用拉丁文的學名,不遵守就不會被國際認可。
②拉丁文作為一種古文,目前已鮮有國家將其作為母語,是國際上相對最穩定的文字系統。
③一種拉丁文名字在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可以翻譯成很多名字版本,在某個區域內可以使用,但在國際上就只承認拉丁文這一個。這樣穩定的文字系統,方便國際上采用一個同樣標準來命名,既不會引起歧義,也避免了語言體系改進之后,以往的命名體系失效。
于梅君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995-0.html新知|蘇軾、胡歌當了蟲子“代言人”!新物種能隨便命名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