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視頻制作:于梅君
手機用久了充不進電,電動車續航越來越短……現代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電量焦慮。為解決鋰電池“短壽”問題,科學家絞盡腦汁:給電池打針防衰老、讓電池穿上防護衣……一項項黑科技不斷問世。
打一針,突破鋰電池的壽命魔咒
現代社會中,鋰離子電池支撐著從智能手機到電動汽車、從智能電網到深空探測的龐大需求。
然而,自1990年鋰離子電池問世以來,人類就陷入一個“甜蜜煩惱”:就像人類會衰老一樣,活性鋰離子也會隨著充放電次數增加而逐漸流失,最終導致容量衰減、性能報廢。這種先天缺陷,導致電動車電池平均服役年限僅6-8年。
傳統的解決方案簡單粗暴——換電池!但隨之而來的是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成本飆升。據統計,全球每年產生的廢舊鋰電池超過50萬噸,而回收率不足5%。
“為什么電池‘生病’只能報廢,不能像人類治病一樣精準修復?”復旦大學科學家決定給電池來一場“中西醫結合治療”——用“分子藥物”精準補充流失的鋰離子,讓電池“返老還童”。2月13日,最新成果在《自然》上發表。
這項技術的核心,是一種名為“三氟甲基亞磺酸鋰”的神奇分子。它的誕生過程堪稱科學版的《哈利波特》,團隊花了四年時間,結合人工智能AI、有機化學和材料工程,像調配魔方一樣反復試驗,最終從海量候選分子中,鎖定了這位“鋰離子快遞員”。
這種分子有多厲害?打個比方,它能通過注射,直接進入電池內部,精準找到鋰離子缺失的部位,快速補充能量。
注射“分子藥物”后,電池即使充放電上萬次,仍表現出接近出廠時的健康狀態,循環壽命從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1.2萬—6萬圈。整個過程無需拆解電池,真正實現了“無損修復”。
“這就像讓AI充當了一回電池醫生,它不僅會開藥方,還能保證藥到病除。”團隊成員表示,這種分子不僅修復效果超群,成本還是“白菜價”——預計在電池總成本中占比不到10%。
目前,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已與多家電池企業合作,推動這項技術走向產業化,從源頭上解決電池大規模報廢問題。想象一下,未來電動車廠商可能不再需要頻繁更換電池,只需定期“打針保養”;甚至手機廠商也可以驕傲地宣傳:充電一萬次,健康如初戀!
穿上“防護衣”,鋰電池-79℃仍能高效放電
鋰離子電池雖然有諸多優點,然而,它在低溫環境里性能下降的問題一直未能徹底解決,導致冬天手機“凍”關機、電動車“趴窩”現象時有發生。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2024年,清華大學科研團隊摒棄傳統電解液設計方式,研發出一項新技術,仿佛給鋰電池穿上一個穿脫自如的智能防護衣,有望解決電動車冬季“趴窩”問題。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博士后章偉立介紹,當電池工作時,“防護衣”會自動套在鋰電池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保護膜,不僅能防止電解液在高電壓下分解,還能加速鋰離子的傳輸,使電池在低溫下也能高效工作。
當電池不工作時,“防護衣”又能自動脫下,讓電池恢復到常規狀態。在“防護衣”作用下,鋰金屬電池在-79℃的低溫條件下仍可高效放電。
該技術還將大大提升無人機性能。無人機在嚴寒低溫環境下飛行時,容易出現電壓驟降、飛行動力不足,甚至墜機等情況。造成這些問題的“罪魁禍首”是電解液。
傳統電解液低溫下容易凝固,在電極之間的“穿梭”變得困難,特別是當鋰離子從電解液到電極進行“跳躍”時,遇到的阻力很大。
“電場輔助超分子自組裝層技術,通過在電極表面上‘穿衣’,可以作為跳板,輔助加速鋰離子從電解液到電極的傳遞,從而提升鋰電池在低溫下的續航里程。數據表明,該技術使無人機在-40℃也能高效飛行。”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技術突破,為寒冷地區的綠色出行和低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未來,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低溫鋰電池將廣泛應用于更多領域,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針扎不爆水煮無礙,固態鋰電池呼之欲出
如今,市場上廣泛應用的電池主要為液態鋰電池,其常規工作溫域為零下20℃—60℃,在高溫或遭受外部劇烈撞擊時易燃易爆,低溫狀態下性能受限也較大。因此,手機、平板、電動汽車不抗凍、不耐熱問題一直廣受詬病。
全固態電池則是將液態電解質換成固態電解質的電池。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液態電池的10多倍,充電速度也能提高數十倍。
近年來,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明星”,固態電池賽道吸引了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商業化進程不斷提速。
去年7月,武漢經開區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中試產線迎來好消息:固態鋰/鈉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系列產品,獲得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3C認證),為下一步全面量產奠定了基礎。
由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新教授領銜研發的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取代傳統有機電解液,進一步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性能。
在武漢未來院中試基地里,實驗人員用各種辦法試圖“摧殘”電池,用鋼針刺、用沸水煮、用干冰凍、用剪刀剪……然而,一塊塊固態電池“飽經風霜”后,仍維持著良好性能,從零下40℃到120℃都能正常工作,用鋼針扎透也不會冒煙起火。
而北京大學的龐全全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電解質材料,造出的新型全固態鋰硫電池,有望實現分鐘級快充和萬次循環充電。原型電池在25 °C下,以5C倍率循環25000次后,仍具有80.2%的初始容量,具有絕佳的循環壽命。
隨著飛行汽車、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城市空中交通的發展,固態電池有望成為低空飛行載具的一項主流電池技術。除了低空經濟領域,固態電池在新能源汽車、3C數碼、儲能、深海探測等領域同樣展現出不俗潛力。
截至去年11月,國內固態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已超過200家。目前國內主流電池企業紛紛公布了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表,大多數集中在2026年至2030年這一時間段。有機構預測,2025年至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65.8%。
鋰電池滅火難?新型滅火劑來了
除了“壽命”問題,鋰電池的安全性,更是關系到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國家能源戰略的順利實施。
鋰電池引發的火災,通常伴隨著高溫、濃煙和易燃易爆氣體的釋放,普通滅火裝置效果不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發的一項新技術,通過優化泡沫生成與噴射系統,可應用于各類復雜火災場景中高效滅火,尤其對鋰電池滅火具有顯著效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霽平教授介紹,這款復合型高穩定微細泡沫鋰電池專用滅火劑,具有環保無毒、高效降溫、吸煙降塵、吸附高危氣體等特點,可實現滅火效率的大幅提升與資源消耗的顯著降低。
朱霽平表示,這種滅火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噴出大量泡沫,覆蓋燃燒的鋰電池,隔絕氧氣,阻止火勢蔓延,實現快速滅火。適用于儲能電站、電動汽車停車場等不同的環境條件。
此外,這種泡沫具有良好的覆蓋性和密封性,可以有效防止鋰電池火災復燃,降低火災二次發生的風險。相比其他滅火方式,泡沫滅火裝置對鋰電池及周圍設備的損害較小,而且環保無毒,安裝和維護也很方便。
據悉,這一滅火劑在國內尚屬首創,目前,新一代環保智能滅火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鋰電池生產儲存車間、電動自行車車棚、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等場所。
知多一點
纖維鋰電池讓衣服變身“充電寶”以后出門不用帶充電器和充電寶,通過身上穿的衣服、手中拎的包,就可以對手機無線充電……這聽起來像不像科幻場景?
這種神奇的“可充電衣服”,由一種特殊的纖維鋰離子電池制成,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彎折10萬次仍能正常充電
彭慧勝介紹,纖維鋰離子電池是能源領域的一個全新研究方向,
目前他們已建立了全球首條纖維鋰離子電池生產線。
團隊發展出一套基于高分子凝膠電解質纖維電池的連續化制備方法,實現了數千米長度纖維鋰離子電池的制備,其能量密度達到128瓦時/公斤,實現5C大電流供電,可有效為無人機等大功率用電器供電。
纖維電池在經歷10萬次彎折變形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6%,表明其具有優異的耐變形能力,應用于不同材料體系,制備的纖維電池均表現出穩定的充放電性能。
纖維電池織物應用范圍廣
纖維電池的直徑可以做到約500微米,與傳統衣服的紗線相當。彭慧勝團隊使用工業編織方法,制備了大面積纖維電池織物,其外觀同普通的“布”類似。一塊50厘米×30厘米大小的“布”,容量可達2975毫安時,與常用手機電池相當。1米纖維的物料成本為0.5元左右,大規模生產后將進一步降低成本。
同時,團隊系統研究了電池織物的安全性能。在相關工業標準的要求下,電池織物在高低溫、真空環境及外力破壞下,仍可安全穩定地為用電器供電。
“測試結果表明,電池織物經受100次水洗和10000次摩擦后,性能保持穩定。”彭慧勝解釋說,這里的100次水洗,相當于家用洗衣機洗滌500次。
在這些特性加持下,電池織物有望應用于消防救災、極地科考、航空航天等重要領域。目前,團隊已試制了一款多功能消防服,在高溫火場的模擬環境中,電池織物在磨損、剪斷后,仍未發生著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并可穩定地為對講機、傳感器等消防員的隨身設備供電。
未來,纖維電池的應用場景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如仿生手臂、軟體機器人、虛擬現實設備等。
于梅君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996-0.html新知|打一針就能讓電池“滿血復活”,這是怎么做到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新知|蘇軾、胡歌當了蟲子“代言人”!新物種能隨便命名嗎
下一篇:廚房里的“中藥鋪”——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