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日),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最新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人類研究月球起源與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由國家航天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離子探針中心牽頭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獲得的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最新研究成果,相關論文今天也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研究成果顯示,本次研究樣品中玄武巖的主體形成年齡為28.23億年。通過對比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樣品特性,科研人員驗證了月球巖漿洋假說。
嫦娥六號月球背面的樣品為我們研究月球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源,可以驗證科學家們以前提出的大量科學假說。那如此珍貴的樣品要如何研究呢?這些成果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被發現的呢?
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的研究一共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將申請獲得的嫦娥六號樣品進行處理,制作成可供設備進行研究的樣品靶。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行星科學研究中心 車曉超:這個實驗室是我們用于月球樣品保存的實驗室,手套箱里面是充著高純的氮氣,來保證月壤的干燥,遠離氧氣。嫦娥六號月壤粒徑很小,我們第一份工作是從這兩克的嫦娥六號月壤里面挑出了33顆,粒徑是大于500微米的玄武巖巖屑,制成一個可以放到測試儀器里面的標準的一個靶里面。
選好了可用于研究的樣品,下一步就是通過顯微設備去觀察樣品表面的物理、化學狀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行星科學研究中心 車曉超:這個就是我們制好的嫦娥六號的樣品靶,我打開給大家看一下。這實際上是一個樹脂靶,上面是粘了兩顆嫦娥六號的玄武巖的巖屑。我們會把它裝進這臺儀器,進行顯微觀測。這張圖就是電子像的一個圖,你就可以知道它這里面是有什么樣的元素分布。不同顏色是代表不同元素,黃顏色就是鈣,綠色是鎂,紫色是鐵,可以通過顏色、亮度,去重建它的礦物組成。
前兩步工作就像是給月壤樣品做了一個全面體檢,接下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了解月背樣品更深層的信息——年齡和同位素組成。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行星科學研究中心 車曉超:我們會在這臺儀器也就是二次離子質譜上,對樣品進行一個定年,28.23億年就是通過這臺儀器定出來的。我們通過鉛同位素的組成,再結合之前有關月球正面樣品的研究,推斷出月球背面巖漿洋也是存在的。
后續,國家航天局將繼續組織好月球樣品科學研究,與國際社會共享中國探月科學成果。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李寧)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3077-0.html嫦娥六號最新成果公布 人類首次采集的月背樣品是如何開展研究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