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小朋友在托育老師的陪伴下玩樂、學習。圖/新華社
3月11日,2025年全國兩會圓滿落幕。回顧今年全國兩會,民生領域諸多新議題令人矚目。
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推進“雙一流”高校本科擴容,大力提升職業教育;建設、大力推廣“好房子”;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乃至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些問題,反映出新的施政動向,可以稱之為新民生問題。
新民生問題,本質上是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如社會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有所養”的需求在民生中的分量自然不斷上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從“基礎保障”轉向“品質提升”。再如,教育方面,從“有學上”變為“上好學”;住房方面,從“有房住”變為“住好房”。
由于經濟增速和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處理好存量和增量、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對民生獲得感的保障日顯重要,這讓“反內卷”、緩解社會整體性的焦慮和壓力,也成為不可忽視的民生議題。
可以看到,新民生問題有著不同的面向和所指。具體的應對,當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但總體而言,還是離不開繼續“做大蛋糕”,以及更加注重“分好蛋糕”。
一方面,這些新民生訴求,都屬于“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如提高養老金標準、擴大就業空間、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都要求增加新的、更大的民生投入。
那么,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妥善把握好“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關系,持續做大發展增量,才能為這些新問題、新訴求的解決和滿足,提供更多的資源保障。
更進一步,也就是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開經濟增長新空間,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新活力。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最大程度發揮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作用,就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直面新的、更高的民生要求,又要在持續“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分好蛋糕”。
應該看到,當前城鎮化進入新階段,人口老齡化繼續加深,加之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期,社會和個體面臨的不確定性空前加大,強化普惠性的民生兜底,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對于增強民生獲得感、穩定社會預期,愈顯重要。
這就離不開優化發展成果的公平共享機制,將之更高效地轉化為民生福祉。典型如教育、養老、醫療等就要從過去的重視“面上”的全覆蓋,升級到“含金量”的全面提升。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 “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這可以說是為“分好蛋糕”、增加民生保障,發出了積極信號。
歸根結底,新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指向對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要求。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需要打破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單一增長邏輯,更多回歸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構建和強化更公平、包容、可持續的社會發展生態和發展導向。
這離不開一些領域“指揮棒”的再優化和社會價值觀的重塑。比如,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需要人才和職業多元評價體系建設的協同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新民生問題,就是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標注了新的民生刻度。以系統性思維統籌頂層設計,兼顧公平與效率、宏觀與微觀、短期補短板與長期建機制,適時推出更多有分量的“新善政”,就一定能夠托舉起這些民生新期待,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底色擦得更亮。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賈寧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3867-0.html新民生問題需要新善政托舉 | 新京報社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