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開盒掛人”嗎?它是一種新式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個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等敏感信息,然后將這些內容在網絡上公開發布。
來源:央視新聞
近期,“百度副總裁女兒為追星‘開盒’”“被家暴16次女子遭‘開盒’”“網絡安全博士帶頭‘開盒掛人’獲刑”等事件,接連引發熱議。
而普通人陳晨(化名)則因為在某網站評論區的一次小口角,卷入了“被開盒”的噩夢——起初,陳晨頻繁接到來自不同定位的騷擾電話。后來,對方開始發送羞辱留言,并附帶陳晨的個人照片,及其準確住址作為威脅。無奈之下,陳晨暫時退網并報了警。經歷半個多月的擔驚受怕后,這場事件以對方停手而告一段落。但至于對方究竟是誰,又是否受到了懲罰,陳晨至今無從得知。
“開盒”的野火,燒向了普通人
一言不合就“開盒”、意見不同就“人肉”、口角沖突就“掛你”……近年來,“開盒”的野火正從明星及公眾人物燒向普羅大眾。
某企業職員劉樂(化名)就有過類似的遭遇。因為在游戲里發生爭論,他的多個社交賬戶先后遭受詛咒“轟炸”。“朋友一起幫忙追溯才發現,對方很有可能只是幾個十來歲的小孩。”
劉樂覺得,這幾個孩子很享受地揮舞著一把在他們自己看來很酷的、能夠生殺予奪的“刀”。他不懂,這種傷害他人的手段孩子們是如何習得的。
而李琪(化名)的經歷或許正好給出了答案。
19歲時,李琪因追星糾紛而遭到開盒,其照片被惡意處理,放在群里傳播。多年后,她已經習慣把開盒作為一種回擊惡意的方式。她覺得,只有這種“以暴制暴”的辦法,才能威懾那些開盒者。但她也承認,受害者成為加害者,加害者又成為受害者,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不知不覺間,李琪直接參與開盒的,已經有4人。其中有2人,是被李琪單方面開盒。
可令人恐懼的是,深度參與開盒的還遠不止自尊感強但三觀又尚未成型的未成年群體,近日央視新聞就曝光了一起“開盒掛人”的案例:一名網絡信息工程專業、主攻網絡安全的在讀博士和另一名大三學生,僅因虛擬偶像之間的粉絲沖突,就對其他虛擬主播及其周邊的人進行開盒、曝光、造謠。
央視新聞近期曝光的“開盒掛人”案例中,短短3個月,就有3000多人被“開盒”(來源:央視新聞)
據報道,兩名被告人不僅對多名虛擬主播進行了“開盒”,還把這些主播的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的個人信息曝光。如果這些被“開盒”主播的粉絲站出來反抗,這些粉絲、粉絲的家人朋友等都會成為二人“開盒”的對象。
短短幾個月,被兩人“開盒”的受害者多達3000余人。他們成立的聊天群組中有超過3萬名群成員,這些成員對虛擬人物IP都有一定仇恨,相應地,這些隱私信息也被群成員擴散到其他平臺上。
最令人害怕的則是,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只要搜索“開盒”“人肉”等關鍵詞,就能發現不少包含隱晦話術的帖子。一些“黑話”如“cx”代表“普通查詢”,可查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等要素;“lm”表示“獵魔”,可進一步查詢快遞地址、車牌車主等。
“開盒”受害人陳晨有時候也會在社交平臺讀到其他人被開盒的經歷。而令她不安的是,在一些帖子的評論區中,一些網友反而討論起了“上哪可以開盒”的話題——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自稱是為了討債,有的則是對伴侶不信任,想查查伴侶的“秘密”。還有一名網友表示,他曾在求職時,接到一名“工作人員”打來電話,勸其主動放棄。后經核實,這位掌握應聘者詳細信息的所謂“工作人員”,其實是另一位開盒了其他人的應聘者。
“開盒掛人”蔓延,暗藏黑色“產業鏈”
“人肉開盒”事件時有發生,背后折射出信息安全等多重風險,甚至在網絡上形成一條“開盒”黑色產業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指出,如果說以前的“人肉搜索”更多的是個人之間泄私憤,現在“開盒”亂象的背后,其實已經有了一條鏈條很長的黑灰產業鏈,形成了一套商業模式,前端成本也不高了,有些情況下,可能幾百塊錢就可以開一個“盒”。目前“開盒”亂象,整個呈現出的是成本低、產業化、鏈條長的特點。
有些情況下,可能幾百塊錢就可以開一個“盒”(來源:央視新聞)
據了解,一些黑灰產業從業者收集泄露的個人信息,搭建可供查詢的數據庫。這類數據庫俗稱“社工庫”。
新華社記者在某境外社交平臺檢索“開盒”,發現多個相關公開群組,其中一個以“查人/社工”等為關鍵詞的群組成員數近5000名。該群組的簡介顯示,僅需提供身份證號碼,就可查詢開房記錄、名下資產、航班信息等;如僅提供手機號,亦可查詢定位、快遞和外賣地址、通話記錄等。記者瀏覽群組頁面看到,多個匿名用戶頻繁發布“人肉”廣告帖,并附上境內外網絡平臺聯系方式。
根據一個廣告帖發布的QQ號,新華社記者與一名從業人員建立了聯系。此人表示,提供手機號碼,就可以查詢全家戶籍、工作單位、外賣地址、快遞地址等,標價則為500元-1000元不等。他反復強調信息“保真”,但對信息來源三緘其口,表示這是“保密”內容。
央視新聞記者也在近日撥通了某事務所的電話,表示希望能獲取他人的住址信息,對方同樣說僅需要提供手機號即可,并開價1600元,甚至銀行賬戶余額、車輛記錄等敏感信息,他們同樣可以提供。
那么如此龐大且詳盡的個人信息又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劉曉春表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的原因,既有這些年積攢下來的存量數據庫的泄露,也有新信息的泄露,包括通過現場即時數據捕捉和搜尋而來。另外,數據庫中的數據也有可能是來自黑客索取,通過技術手段,將不同的數據庫疊加起來,或者進行‘碰撞’產生。還有一種可能是,某些單位、機構組織內部有‘內鬼’,否則怎么能夠精準得到一些個人公共服務的數據?”
比如某視頻網站用戶塔塔,就在今年1月遭到了一次來自網站內部人員的開盒。
“我們在一個評論區發生沖突后,他多次強調自己能用工作職務搞我。”塔塔回憶道,對方爆出了他的詳細IP地址。“后面更是強調讓我打開網頁端,說是已經毀了我的賬號。”
某自稱網站內部人員的用戶,在聊天界面爆出塔塔使用該網站的詳細信息(來源:潮新聞)
塔塔透露,對方所說的“毀賬號”,是指在程序后門植入定向腳本,當用戶打開網頁端,頁面就會顯示“你的賬號已經被封禁”字樣,并自動刪去賬號中的動態和稿件。這意味著,該內部人員不僅可以查看用戶的隱私信息,還能向指定的用戶發動網絡攻擊。
據了解,接到舉報后,該網站已聯系塔塔,并承諾開除涉事員工。但塔塔心里已種下了“不信任”的種子。
據CEATI聯盟、數據安全事業部、奇安信行業安全研究中心等多方發布的《2024中國政企機構數據安全風險研究報告》,2024年,奇安信威脅情報中心累計監測到境內政企機構數據泄露風險事件156起,至少299.5億條各類數據存在泄露風險。數據在互聯網知識共享平臺上泄露的首要原因是內部人員泄露,占比32.3%;其次是合作伙伴泄露,占比23.7%;明確為外部攻擊導致的數據泄露事件僅為5.0%。
若不幸被“開盒”,該如何應對?
日前,被家暴16次的女子小謝,因戶口本、身份證、未成年孩子照片等信息被其他自媒體博主擅自公開,最終選擇報警;受“百度副總裁女兒‘開盒’”影響的幾名受害者,也在計劃集體維權。
經過3年多的時間,姚爽(化名)終于做好準備。她將要把一個曾經“開盒”她的人告上法庭。但律師曾提醒她,由于“開盒”多源自境外平臺,要對立案、取證等難點做好心理準備。同時,有的“開盒”者并不會親自下場,而是雇傭他人甚至是另一批境外用戶來騷擾被害者,這也使得維權過程更為困難。
受過“開盒”騷擾的劉樂則更傾向于息事寧人,“不知道對方能做出什么事,只好退讓。”
陳晨自從被“開盒”后,對手機等設備的使用更為謹慎。盡管已發生的數據泄露并不可逆,但她“想盡可能不泄露自己的最新信息”。
而風波之下,對于“開盒現象”的整治,也不斷出現積極信號:
來源:央視新聞
央視新聞曝光的“開盒掛人”案例中的在讀博士和大三學生,兩人被法院認定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2023年11月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明確,堅決打擊“網絡廁所”“開盒掛人”行為,堅決取締以“網絡廁所”“開盒掛人”“拉踩引戰”等為主題的賬號、群組。
2024年,北京、河南、貴州等地網信部門深入核查問題線索,解散關閉1500余個提供“掛人”服務的話題、超話、貼吧,對存在突出問題的平臺予以從重處罰,相關違法線索已轉公安機關。
2025年3月28日,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宣布聯合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個人信息相關違法犯罪案件是系列行動治理重點之一,將聚焦網絡借貸、求職招聘、教育、醫療等領域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通過暗網電報等境外渠道以及境內渠道違規售賣公民個人信息,以及個人信息泄露或被攻擊竊取等違法犯罪案件開展治理……
同時,防止“人肉開盒”,企業和平臺應承擔起主體責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等建議,平臺可以優化舉報機制,對涉隱私內容及時刪除,并對違規賬號采取更嚴厲的懲罰措施;同時提升敏感詞監測的精準度,及時清理不良言論。
奇安信安全專家裴智勇等則建議,相關平臺在收集數據時應遵循“最小必要原則”,減少前端數據收集,從源頭降低數據泄露風險。同時,對隱私數據要建立信息加密機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責任機制;一旦出現信息泄露事件,能夠及時倒查。
而一旦遭遇網絡暴力,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表示,可以撥打12377。“12377,它既是一個電話,同時也是一個舉報網站,是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一個受理機構。如果非常嚴重,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如果認為可能構成刑事案件或者是行政案件的話,可以到公安機關去報案。”
(海報新聞編輯 石慧 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潮新聞、中國之聲等)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5886-0.html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起底“開盒掛人”:潛藏在大家身邊的新型網暴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