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再次被擺到了重要位置,并且" />
▲2025年2月9日,消費者在山東省棗莊市一家超市選購商品。圖/新華社
“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再次被擺到了重要位置,并且明確要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隨后,有關部門印發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圍繞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等,提出了釋放消費潛力的30條舉措。
總的看,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是導致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的重要因素。面對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需要以更加精準的改革盡快實現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的重大突破。
這對做好“增收”“減負”兩篇文章,切實提升我國居民消費能力,至關重要。而這也需要從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兩端協同發力。
服務消費潛力巨大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以服務消費為重點的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帶來了巨大的新增消費空間。
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首次超過1.3萬元,其中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分別達到1.67萬元和0.78萬元。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7.4%,快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2.1個百分點。
從消費結構看,2024年,全國城鄉居民服務消費支出占比達到46.11%,比2023年提升了0.9個百分點。而從消費結構升級的一般規律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服務消費仍將呈現較快升級的態勢。
2013-2019年,我國服務消費占比按年均提升0.8-1個百分點,2024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未來幾年如果保持年均提升這一速度,到2030年服務消費占比有望超過50%,形成以服務消費為主體的消費結構。
屆時,14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將帶來10萬億級別的新增消費規模。由此,服務消費不僅成為提振消費的重要源泉,而且成為推動形成消費主導經濟增長新格局的重要動力。
消費是就業的函數
對城鄉居民來說,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是就業的函數。因此,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就業的函數。做好“消費是就業的函數”這篇文章,就能有效增強消費能力。
尤其是對具有巨大潛力的服務消費,其特點是較高的收入彈性,較高的就業彈性。就業形勢好,收入增長快,消費增長就快,服務消費增長就更快。
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占比始終處于首位。以農村為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占比從2012年的37.23%持續提升到2024年的42.39%,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2024年農村服務消費占比僅為40.29%,低于城鎮居民8個百分點。
為此,需要在以穩定就業為重點的穩定收入預期方面實施更有針對性的舉措,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首先,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的關鍵。服務業是高就業彈性的產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2015年以來,只有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在持續提升。穩就業,就要穩服務業。
其次,穩服務業要重在穩民營服務企業。民營服務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但過去幾年,受多方面沖擊,民營服務企業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市場退出率提高,直接影響了就業,也明顯影響了與此相關聯的家庭消費。
為此,需要盡快清理服務領域的各項規章,并按照此次行動方案的要求,及時清理不利于消費的各種限制,更不能對服務企業搞“一刀切”和層層加碼。
而穩定民營服務企業的關鍵,則在于市場開放。當前,一些地方的服務業領域還存在不同形式的準入壁壘,包括此次行動方案提及的環保、衛生、安保、質檢、消防等,客觀上制約了民營服務企業。
如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服務貿易限制指數,2024年我國服務貿易限制指數雖已下降至0.2255,接近平均水平0.2169,但仍高于相關國家。
為此,需要進一步推進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優化和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全面清理整治各類市場準入壁壘,為民營服務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環境。
消費也是信心的函數
如果說收入決定了潛在消費的邊界,那么信心則決定了實際消費。就是說,消費也是信心的函數。做好“消費是信心的函數”這篇文章,可以為消費消除后顧之憂。
從現實情況看,當前我國居民消費信心尚未有效恢復。公開數據顯示,自2022年4月以來,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一直持續徘徊在90%以下的低位。2025年1月有所反彈,達到了87.5%,但仍明顯低于此前120%的水平。
以居民消費傾向為例,2024年我國居民消費傾向為68.32%,是除特殊沖擊年份外的最低值。與2005年相比,2024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10個百分點。而恢復消費信心的關鍵,就在于加大對人的投資,減輕城鄉居民自身在保障方面的負擔。
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
這首先就需要以基本國民待遇為導向,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統一。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極大地改善了民生。但目前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還沒有實現對接,不同群體之間保障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從城鄉居民需求不斷升級的趨勢出發,可以基本國民待遇為導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統一。
在推進基本國民待遇的進程中,重點則是盡快“讓農民工成為歷史”。落實農民工就業落戶政策,解決其子女義務教育問題,讓農民工全面享受平等的城鎮社保保障待遇,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提升其消費能力,滿足其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為此,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要提速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與此同時,也要加大相關制度的變革與調整。提振消費信心,優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無疑需要有相當大的投入,但總的看,通過結構性改革,是能夠具備這個條件的。
比如,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推進財政支出結構調整,逐步加大社會性支出規模與力度;充分發揮國有資本重要作用;考慮發行社會建設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
由此,從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兩端發力,認真做好“增收”“減負”兩篇文章,讓各項政策措施更快更好落地見效,不僅能夠真正提振消費,與之相伴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變革,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撰稿 / 匡賢明[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李立軍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6-1430-0.html為居民增收減負促消費:增收在民營,減負在政府 | 新京報專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