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品建構的奇妙宇宙中,量子計算機展現出超凡能力。它能瞬間破解復雜密碼,助力人類實現超遠距離星際通訊,甚至穿梭時空改寫歷史。天馬行空的想象給量子科技蒙上一層神秘又迷人的面紗,也激發更多人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當我們將目光拉回現實,從“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到第三代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重磅上線,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飛躍。而在1978年,當“科學的春天”降臨,量子的“春天”卻還遙遠無期。為了探索量子領域,中國量子科技的先行者郭光燦赴加拿大進修。
羅切斯特之約
1978年,教育部正式確定每年至少派遣3000人出國留學。1981年,郭光燦通過公開選拔作為訪問學者赴加拿大學習。與導師專業不對口,郭光燦開始自修量子光學。他驚奇地發現,這個國內認為冷門無用的學科,國外已經研究了二十年,基礎理論都已成熟。一直在深邃的量子隧道中探路的郭光燦仿佛推門進入了一個繁花盛開的花園。
一時無法將所有知識都了解清楚,郭光燦便利用夜深人靜的下班時間將所有資料都復印下來,一堅持就是兩年。時光飛逝,臨近畢業的郭光燦得知第五屆世界量子光學大會將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召開。一番周折后他得以前往,上千人的會議里他遇到了八個中國人,約定下令人心潮澎湃的承諾。
王寧:大家得出來了一個什么樣的目標?
郭光燦:目標就是說,大家協商好了,我們回國以后一定共同把中國的量子光學搞起來,現在叫作羅切斯特大學的約定,這是一種承諾。
王寧:就到今天聽來我都覺得特別心潮澎湃,大家想的是怎么樣回國讓中國的量子光學能夠發展起來。
郭光燦:確實如此,我是第一個回到國內的,這張圖片現在成為歷史了。
“寄生”學術會議
1983年,回國后的郭光燦致力推廣量子光學這個新興領域,卻經常遭到懷疑,甚至被當成“騙子”。為了不辜負當年八人的約定,郭光燦制定了一個人的計劃:首先,是為國家培養后備人才、搭建學科體系;其次,更重要的是通過舉辦會議讓大家了解量子光學的重要性。但要召開學術會議不僅需要資金,當時民政部還規定,非民政部批準的學會不允許召開全國性會議。
辦法總比困難多。郭光燦找到激光專業委員會,在其年會中“寄生”召開全國量子光學討論會。1984年,在瑯琊山的寄生會議中量子光學第一次走進大家的視野。量子光學的種子種在瑯琊山,全國量子光學會議每兩年一屆,從未間斷,四十年間在全國開花結果。與此同時,郭光燦也為設立量子光學的研究生課程謀劃著。
王寧:開設課有什么難度?
郭光燦:沒有教材,你找不到教材,當時國際上也沒有教材。但是我有個好處是,我從國外拿來好幾箱的量子資料,二十年的資料我都拿來了,我就把那個資料再重讀再消化,最后寫成一個講義。
王寧:是油印的那種,不小心就蹭了滿手全是黑的。
郭光燦:滿手都是黑的。
王寧:那得印刷多少?您一張張寫啊?
郭光燦:是三本,上中下三本,每一本都很厚。
四申“973”計劃
20世紀90年代,郭光燦率先將研究視野投向量子信息領域。他帶領學生開展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成果在國際引起強烈關注。而這時,郭光燦做得最多的事仍是四處做報告、申請資金,向別人解釋量子信息的前景。郭光燦像一個苦行僧孤身化緣,無人理解、四處碰壁。為了打破僵局,郭光燦將目光投向香山科學會議,并寫信邀請科學巨匠錢學森擔任主席。
雖因身體原因不便參加,但錢學森的回信支持讓郭光燦備受鼓舞。1998年,第98次香山科學會議開幕,郭光燦提出的“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成為主題之一;2000年,郭光燦團隊的研究被法國科學家阿羅什用實驗證明,后者因此于201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讓郭光燦進一步認為量子信息領域的探索是有光的。于是他第四次向科技部“973”計劃發起沖擊,終于在我國杰出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的支持下通過申請。
王寧:當時您第一次拿到這筆錢之后做了什么?
郭光燦:我是八個題目,兩個題目是我自己的,然后六個題目,我把國內可能做的更多人集中到我的團隊里面來,一共五十幾個人。
王寧:就說不是讓這一棵樹長多高,而是要建個森林重要。
郭光燦:所以“973”應該是我們國內量子信息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一個是代表國家重視了,國家行為,給錢。第二個是把這個隊伍、把這個格局打開了,讓更多的人搞,才有今天。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1212-0.html郭光燦:孤身化緣“焐熱”量子科研“冷板凳”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