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的北京春意盎然。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柴守璽精神抖擻地步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開幕會會場。這位剛從隴中旱塬試驗田趕來的農業科學家,身上還帶著西北大地的泥土氣息,心中仍牽掛著幾畝快要返青的小麥。
見到記者,柴守璽從口袋中取出一沓照片。其中一張是隴中旱塬的麥浪在陽光下翻滾,秸稈將土地分割成一張深褐色與淺金色相間的“條紋地毯”。另一張照片中,兩壟麥田景象則迥然不同:左側覆蓋著秸稈帶的田塊濕潤黝黑,麥穗飽滿得幾乎壓彎莖稈;右側干裂的黃土地上,麥稈低伏、穗粒稀疏。
“這是小麥秸稈帶狀覆蓋還田綠色生產技術的實景記錄。”柴守璽笑著告訴記者,他希望國家能大力支持和推廣這項技術,并將這一想法帶上了今年的兩會。
“我國糧食產量在高產基礎上再高產的難度逐年增加,向廣大中低產田區‘要糧’潛力很大。”柴守璽說,我國西北地區地域遼闊,中低產田比例高,且水熱不足,溫度對西北寒旱地區作物生長影響很大。如何在西北寒旱地區實現糧食增產,是他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問題。過去,不少農民通過覆蓋地膜的方式達到提高地溫、保墑和增產目的。但殘留的地膜會對土壤造成污染,因此亟待發展新的覆蓋技術。
柴守璽首先想到的是農村大量閑置的玉米秸稈。他認為,通過利用大量富余秸稈資源,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水、熱、肥的環境。自2012年起,他開始帶領科研團隊用玉米秸稈進行覆蓋試驗種植。
最初,柴守璽和團隊采取秸稈全地面覆蓋的方式,卻出現了出苗率低,甚至不出苗的情況。經過仔細研究,科研團隊發現這會使前期地溫降幅過大,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科研團隊不斷試驗,最終發現用旱地秸稈帶狀覆蓋法,即局部覆蓋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我們將麥田分為覆蓋帶和種植帶,種的地方不覆蓋,覆蓋的地方不種。方法改良后,麥苗長得又高又好,稈青葉綠,麥穗飽滿。”柴守璽指著其中一張照片對記者說,采取旱地秸稈帶狀覆蓋法的田地比未采取此方法的增產13%以上,同時還能實現生態環保、節本養地。
在柴守璽看來,讓撂荒土地變良田,要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繼續深化這項技術的研究,不斷提高其適用性和增產增收效果,為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向記者說完,柴守璽將照片收回口袋。而他,也將帶著這份對農業的熱愛和對技術的執著,繼續前行在農業綠色發展的道路上。
(原標題:讓撂荒地變良田——一張照片里的“麥田密碼”)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2314-0.html柴守璽委員:讓撂荒地變良田,照片里的“麥田密碼”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