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現瑞成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源自一次電話,更準確地說,源自四個字。
在報考研究生前,他曾給時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胃腸外科教授蘭平打過一個電話。吳現瑞問道“您好,是蘭平院長嗎”,電話另一頭回應道“您好,我是蘭平醫生”。正是這句話,堅定了吳現瑞報考蘭平教授研究生的決心。
“不是蘭平院長,也不是蘭平教授,他說自己是‘蘭平醫生’,這四個字讓我相信他一定是為病人著想的好醫生。”現在已經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的吳現瑞在后來多年的朝夕相處更印證了他最初的判斷。蘭平教授用一生踐行的人生格言“窮極一生,做一個好醫生”也成為了吳現瑞孜孜以求的從醫目標。
45歲應做人生第一次腸鏡
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結直腸癌發病51.71萬例,僅次于肺癌;死亡24萬例,位列所有癌種第四位。“目前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但與遺傳、不良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有慢性病史等相關。”吳現瑞表示。
在遺傳方面,吳現瑞表示大多數是散發性遺傳,即父母是結直腸癌患者,子代則屬于高危人群。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Lynch綜合征,這兩種疾病的子代被遺傳后,后期發生癌變的概率很高。
“腸鏡+病理”是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吳現瑞指出,但大多數結直腸癌早期表現為炎癥、息肉,不僅體積小,而且不影響人體消化吸收和排便,往往容易被忽視。再加上我國結直腸癌篩查普及水平有待提高,使該病早期診斷更加困難。
吳現瑞特別分析了腸癌篩查普及率較低的幾點原因。第一,公眾對結直腸癌的認知不足影響了其篩查行為。第二,腸鏡屬于有創檢查,患者依從性較低,存在抗拒心理。第三,醫護人員對腸鏡檢查的科普力度不足。有調查顯示,約40%的受訪者認為沒有獲得足夠的信息評估自己的結直腸癌風險。第四,醫療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內鏡醫師短缺、患者排隊時間長等。第五,費用問題,即使相比國外性價比很高,但部分地區醫保無法覆蓋門診腸鏡費用。
“現在醫學界已經形成一個共識:不管有無癥狀、家族史,人到45歲后應該做人生中的第一次腸鏡。高危人群更應該提早做。”吳現瑞說,腸鏡下如果發現息肉或病變,若符合條件會直接切除,不能切除的也會取樣本做活檢。
通常而言,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多為良性,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性息肉屬于高危型,如果不及時處理,癌變的風險較高。息肉的大小也是一個重要指標,5mm以下多數偏良性,超過1cm或2cm,則要懷疑惡性。此外息肉表面不光滑、血管分布不規則等也可能是癌變表現。
“總而言之,基本上我們都會送病理科確認息肉性質,有經驗的內鏡科醫師能通過腫物大小和其他表征提前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吳現瑞表示,雖然當前息肉發病率較高,但公眾不必過度恐慌,及時處理,定期隨訪,基本都能治愈。
炎癥性腸病不容忽視
“炎癥性腸病(IBD)也是誘發結直腸癌的高風險因素,但目前在國內,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公眾,對IBD的認識和普及程度都遠不及結直腸癌。”吳現瑞表示,IBD是一種特殊的胃腸道炎癥,易反復發作、蔓延,屬于終身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既往認為IBD是發達國家的病種,但現在中國IBD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對IBD患者的治療總體以內科為主,但有時也需要外科干預。以克羅恩病為例,吳現瑞介紹了三種情況。第一,內科治療無法控制;第二,患者出現腸道狹窄、梗阻、穿透性病變,腸瘺,腹腔膿腫,肛周病變或有游離性穿孔;第三,出現癌變。
“近年來,IBD藥物研發進展很快,包括激素、5-ASA制劑、生物制劑、小分子藥物等。內科治療把克羅恩病患者的炎癥控制得很好,但我們發現,患者總體對手術的需求并沒有大幅下降。”吳現瑞表示,克羅恩病患者平均一生之中要進行2~3次腹部手術,有些甚至多達6~7次。由于每次手術都需要切除小腸腸段,多次手術后,患者易形成短腸綜合征,導致小腸對營養的吸收和消化水平達不到人體需求。因此未來要繼續尋找該病內在的發病機制或驅動因素,降低患者對手術的需求度。
由于IBD尚無法被治愈,這類病人需要長期管理。吳現瑞介紹了IBD患者的三步治療目標。短期目標是達到臨床緩解狀態,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中期目標是控制疾病癥狀,內鏡下或病理下黏膜愈合、炎癥消散;長期目標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手術干預的次數。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越來越多的中心開始認識到該病的嚴重性,IBD的治療水平也在不斷進步。”吳現瑞說。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
吳現瑞形容自己走上醫生這條路,是“鬼使神差”的緣分使然。
在他之前,家里沒有一個人從事醫生行業。他不是醫學世家出身,只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高考報志愿時,他本想順應當時的熱潮報考生命科學領域,從事基礎研究。但為了和高中的好兄弟延續同窗的緣分,義氣的他最終選擇了醫學專業并成功“上岸”。
“其實也不是對醫學沒有一點感覺。”吳現瑞回憶自己小時候因為腕關節脫位在當地鎮醫院就診的經歷,骨科醫生通過一些藥物和復位手法,很快消除了他的疼痛。“那應該算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真正的醫生,當時就覺得醫生很神奇,對這份職業也有一種懵懂的好感。”
讀醫時,吳現瑞刻苦用功,成績名列前茅。工作后,他隨時接受召喚,救死扶傷。“作為醫務人員,不論任何情況,一定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有需要的時候沖到第一線。”吳現瑞這樣說,也這樣做。工作數年,他已數不清放棄了多少休息時間,又犧牲了多少次陪伴家人的機會。
面對病人,吳現瑞盡職盡責;但面對家人,他常覺虧欠。“家庭和事業確實很難平衡,我非常感謝家人對我的支持,沒有他們,我走不到今天。”吳現瑞說,結婚多年,妻子已和他達成了一種專屬默契和信任。“我有時候忙手術,晚上沒辦法回家,我太太從不會打電話問我,但是第二天一早,她會給我發一條信息問‘昨晚的手術還順利嗎’,這一點令我非常感動,也讓我覺得非常難得。”
最近,吳現瑞當選為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結直腸外科專委會主任委員。榮當這個新身份,他計劃通過召開年會,開設學習班,分享最近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加強科學研究,調查在結直腸領域的中國數據,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加強結直腸癌指南規范的宣傳推廣,提高基層醫療規范化水平;加強科普宣教,強調防大于治,提升公眾對腸道健康的認知。
滿滿當當的計劃正等待著吳現瑞去落地執行,忙碌的工作看起來也有增無減。但他并不覺得累,他永遠記得在美國交流期間,他的導師沈博教授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被需要是一種幸福。為此,他愿意在醫生這條路上不停奔跑下去。(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名醫簡介
吳現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長結直腸癌、胃癌及炎癥性腸病等胃腸道疾病的診治,特別擅長結直腸癌和胃癌的微創手術及困難結直腸癌手術,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儲袋手術和克羅恩病的復雜腹部手術有獨特的見解,在痔瘡、肛周膿腫和肛瘺等肛周良性疾病的治療方面經驗豐富。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447-0.html吳現瑞:做醫生,被需要是一種幸福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