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天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核物理與核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原寧院士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視頻——
那是第59屆國際電弱相互作用和統一理論會議現場。會上,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底夸克實驗(LHCb)合作組宣布“在重子衰變中觀測到電荷共軛-宇稱聯合變換對稱性(CP)破壞現象”,在場來自全球的科學家為之振奮,熱烈鼓掌。作為這項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楊雪婷被合作組同事引到會場講臺中央,接受大家的祝賀。
視頻下方,高原寧寫道——
“CERN新聞發布:LHCb實驗發現重子CP破壞。北大學生楊雪婷作為主要完成者被同事們請上C位,她的博士導師是張艷席老師,猜猜張艷席的導師是誰?”
答案不言而喻,作為張艷席的導師,高老師的欣喜與自豪穿過屏幕,撲面而來。重子CP破壞是在“拆CP”嗎?人類首次觀測到重子CP破壞,究竟意味著什么?為此,我們采訪了包括高原寧院士、張艷席助理教授在內的幾位LHCb中國研究團隊成員,試圖對這項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重大發現有所認識。
CP破壞是什么?
CP破壞,是個物理學名詞,又被稱為CP不守恒:C指的是電荷共軛變換(charge conjugation),P指的是宇稱變換(parity)。
高原寧曾在北京大學“博雅理學講堂”第一講的課堂上,從如何定義“左”“右”和“正”“負”引入粒子物理學中的“分立對稱性”概念,形象地向來自全校不同院系的同學們解釋道:
C就是把粒子變成它的反粒子,比如把電子變成正電子、把質子變成反質子;P則像是讓粒子照鏡子,它與鏡子里的粒子左右相反,呈現鏡像。
也就是說,這里的“CP”描述的是粒子與其反粒子在鏡像世界中的對應關系。物質最深處的“鏡像配對”似乎與我們熟悉的網絡用語“CP”(角色配對)有著一種奇妙的跨域呼應。
按照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無論是電荷的正負、還是運動的左右,物理規律應當是完全對稱的,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但當物理學家把目光投向微觀世界,卻發現這種對稱性被打破了。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首先提出,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之間以及基本粒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恒定律并不適用——他們因此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物理學家本以為引入電荷共軛變換,可以修補“左”“右”對稱的破壞,不料,很快就發現無濟于事。
重子CP破壞,為什么尤為重要?
1964年,物理學家J·克羅寧和V·菲奇在中性K介子衰變中首次觀測到CP破壞——他們因此在198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后,CP破壞現象相繼在其他類型的介子上被發現。
所謂介子,指的是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的粒子。除此之外,物質還會以重子的形式存在。LHCb中國團隊成員、華中師范大學夸克與輕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謝躍紅教授介紹說:
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是構成宇宙可見物質最主要的成分。其實,我們熟悉的質子和中子都是重子。
因此,重子中是否也存在CP破壞,格外引人關注。
經過六十多年的探索,人類終于首次觀測到了重子CP破壞現象。這不僅驗證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預言,更為探索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開辟了嶄新的路徑。
重子CP破壞,是如何被發現的?
LHCb中國團隊近十年來在探索重味強子CP破壞方面系統布局,與我國理論物理學家密切配合、聯合攻堅。LHCb中國團隊成員、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張黎明長聘副教授說:
我們中國團隊很早就瞄準了這個關鍵科學問題,與搞理論的同行一起選出10多種衰變過程進行分析。
團隊不斷模擬宇宙大爆炸時的情形,制造一次又一次的“小爆炸”,從產生的粒子中選取稀有的重子衰變過程。LHCb中國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錢文斌教授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項工作的難度。
就像從一大堆稻草堆里挑一根針。
“小爆炸”實驗每秒鐘都可能產生數以千萬記的粒子衰變事件,其中大部分是噪聲。張艷席說:
從最早的取數開始,到最終挑選出約4萬個底重子衰變和相應4萬個左右的反底重子衰變,LHCb實驗做了10多年。
2025年春天,對LHCb北京大學團隊來說,是個收獲的季節:先是在底重子的三體衰變中發現了CP破壞可能存在的跡象,顯著性水平為3.1倍標準差,于3月12日作為編輯推薦和亮點論文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而后又在底重子的四體衰變(衰變產物為質子、奇異介子、正π介子和反π介子,四種粒子)中證實了重子系統的CP破壞,顯著性水平達到5.2倍標準差。
去年10月就去往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參與LHCb實驗的楊雪婷,目前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在讀博士生。談到自己在會議現場接受大家祝賀時,她坦言自己感到很幸運:
我的本科論文就是跟著導師做的這個領域的研究。參加LHCb實驗的幾年來,我一直在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參與這項發現的檢查和校驗工作,確保我們找到了重子CP破壞的壓倒性證據。
發現重子CP破壞,只是第一步?
LHCb合作組發言人、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文森佐·瓦尼奧尼對中國團隊給予了高度評價:
重子CP破壞的發現,是粒子物理研究史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來自中國的LHCb實驗團隊在這項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是他們長期不懈努力的成果。
隨著大科學裝置迭代升級、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實驗性能日益提升,科學家有望在更高的精度下解析CP破壞機制,重構138億年前決定物質存續的關鍵瞬間,早日揭開宇宙中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高原寧作為LHCb中國研究團隊負責人,向我們簡要介紹了下一步研究工作:
我們希望能夠在CP破壞的實驗測量和現有理論的預測之間找到一些差別。完全按照現有理論推演,預言的宇宙物質規模要比現今我們所在的宇宙小得多。
什么是LHCb合作組?
LHC指的是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建造、運營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它位于瑞士日內瓦,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裝置。
LHCb(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指的是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它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通過對重味強子CP破壞、稀有衰變等過程進行高精度測量,精確檢驗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及探索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LHCb合作組包括自24個國家、100家機構的近1800名研究人員。其中國研究團隊由來自全國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組成,在合作組探測器研制和關鍵物理課題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自成為LHCb合作組正式成員以來,一直承擔物理研究和探測器建設的核心任務,楊振偉教授、張艷席助理教授、安劉攀助理教授等同時參與合作組管理與服務,團隊的學術影響力和貢獻力日益提升。目前,北大團隊正在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共同推進LHCb探測器升級所需新型電磁量能器的核心研發工作,力爭在高亮度大型強子對撞機(HL-LHC)LHCb探測器的設計與建造中作出原創性貢獻。
今年9月,LHCb合作組學術交流周LHCb Week將首次移師亞洲,在北京大學舉行。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464-0.html北大女生被請上C位,全球科學家鼓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侯成義出任西安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