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31日訊(記者 王宏)一季度即將過去,部分上市險企披露的前兩月保費收入表現“欠佳”,還有三家保險公司“罕見”選擇不披露保費數據。實際上,整體看人身險行業前兩個月保費出現“負增長”。
財聯社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一季度保費收入“遇冷”,一方面受此前儲蓄險熱銷的“高基數”影響,另一方面也和監管限制預定利率上限和“報行合一”的政策有關。此外,從保險代理人的反饋來看,當前保險公司力推的分紅險產品在銷售層面也遇阻。
當前保險公司加大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的轉型,業內預計分紅險保單在產品結構中的占比有望達到行業總保費收入的50%以上。專家指出,在低利率背景下,分紅險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要讓客戶真正信任并接受,還需要高素質代理人的引導,以及時間的積累。
關鍵保費數據“未披露”
今年的“開門紅”,由于一些“關鍵數據”的缺席,顯得有些靜悄悄。
按照以往慣例,上市保險公司每個月都會披露月度保費數據,這也是市場和機構關注公司經營情況的“窗口”。特別是一季度經營數據對壽險公司意義重大,“開門紅”期間銷售的產品規模甚至能占到全年業務量的30%-40%,是奠定全年業績的重要指標。
以中國人壽為例,其2024年財報顯示,一季度總保費收入為3376.38億元,占全年保費收入比重達到了50.28%。
但數據顯示,目前只有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公布了今年前兩個月的保費數據;其中,新華保險同比增長29%;太保壽險同比增長9.1%。此外,陽光人壽只披露了1月保費數據,同比下降4.9%,國華人壽前兩月保費同比下降29.4%。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消失的“保費數據”背后,有著多種原因。一方面,保費與股東權益并非直接關聯,企業可能認為短期保費數據對投資者決策參考有限,更傾向在季報中結合利潤、新業務價值等綜合披露;另一方面,企業可能認為月度數據易被市場片面解讀,例如“開門紅”高保費可能透支后續需求,單獨披露或引發誤判。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保險行業正從‘沖規模’轉向‘要質量’,當前監管鼓勵做健康險、終身壽險等長期保障型產品,但這些業務前期投入大、利潤釋放慢,月度保費數據反而顯得不好看(比如總保費可能下滑,但長期價值在漲),不披露月度數據,可以避免市場誤讀,也倒逼行業別盯著短期數字內卷,做長期服務”,龍格還表示。
民生證券指出,總保費收入需要綜合考慮新單和續期的影響,續期方面,由于有歷年同期期交保單的支撐,預計各大主要上市險企續期保費仍將持續較快增長,新單保費則由于產品切換及去年預定利率的調整或有所承壓,總保費或有所分化。
前兩月人身險行業保費現“負增長”
實際上,從行業數據來看,今年前兩個月人身險保費收入出現了“負增長”。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1月和2月,人身險原保費收入分別為9458億元和12997億元;2025年1月和2月,人身險原保費收入分別為9035億元和12716億元,均較上一年同期有所下降。
財聯社記者采訪了多位保險代理人,普遍表示,“當前市場比較蕭條”,甚至“從去年四季度延續到現在”。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市場的“蕭條”表現,一方面是緣于前兩年熱銷的儲蓄型保險“透支”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在“預定利率下調+報行合一”的監管政策推動下,出現了消費者意愿不足,銷售人員動力不強的情況。
國信證券指出,2023年以來,監管持續引導行業下調預定利率,在產品結構轉型背景下,帶動儲蓄型保險產品快速放量,疊加“炒停售”等行為,引發市場對于2025年“開門紅”需求透支的擔憂。
政策層面上,監管部門強調保險回歸保障本源,加強了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監管,嚴格限制此類產品的規模和銷售。同時,“報行合一”等監管政策對保險銷售行為進行了嚴格規范,要求保險公司實際費用支出與備案數據保持一致,對激進營銷模式進行了限制。
監管《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中明確規定: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
有保險代理人對財聯社記者坦言,“在監管的‘限高令‘下,產品不好賣,2.5%這個固定利率水平,大部分客戶都不接受”。
行業向分紅險產品切換轉型
一季度保費“遇冷”,多位保險代理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還在于當前險企力推的分紅險產品“不好賣”。“分紅險相對于此前熱銷的儲蓄險產品優勢不明顯,利益優勢也不明顯;不管對銷售還是客戶而言,理解成本都很高”,有保險代理人這樣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在近日結束的上市險企業績發布會上,加大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收益型產品供給成為業內的共識。
中國人壽總裁利明光表示,“今年以來,我們在大力推動浮動收益型產品的發展。截止到目前,浮動收益型產品和業務占比快速提升,轉型成功。”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表示,在預定利率持續下降的基礎上,分紅險的占比還將持續增加。人保壽險總裁肖建友表示,公司將加大分紅險等收益浮動型產品業務推動,豐富分紅及萬能險產品供給、增強浮動收益型產品銷售能力。
北京聯合大學教師楊澤云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低利率環境下,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收益保險產品貼合了市場需求,未來將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在年金保險、增額終身壽險等儲蓄性較高的保險產品上增加分紅功能,可能會在創新發展中迎來市場規模的擴大。
民生證券指出,從產品結構來看,分紅險保單在產品結構中的占比有望逐漸增加,未來占比有望達到行業總保費收入的50%以上。分紅險切換以及占比提升在利率下行背景下有望成為行業共識。
新華保險總裁龔興峰也表示,“公司在反復研判后,計劃分紅型產品在2025年整個業務盤子中不低于30%。”
“相比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規定較低的分紅險(當前為2%)占比提升有助于化解險資潛在利差損風險和提升資產負債匹配水平。”民生證券還指出。
需加大銷售隊伍培養
盡管分紅險占比提升是行業共識,但從實際來看依然“任重道遠”。從幾家上市公司年報來看,分紅險還不是其“主流產品”。
以平安為例,年報顯示,2024年其分紅險保費為650.4億元,占壽險及健康險業務保費比重為10.33%,與2023年的占比幾乎相當。新華保險年報顯示,2023年和2024年分紅型保險占原保費收入比重分別為17.9%和16.58%。中國太保年報顯示,2023年和2024年,分紅型保險占規模保費比重分別為23.43%和21.26%。
財聯社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也有代理人對分紅險的銷售“得心應手”。“從成交情況看,客戶對分紅險認可度很高。”在袁穎(化名)看來,保險經紀現在做不好,是因為不會賣分紅險。
袁穎曾在某大廠從事數據分析師一職,后轉型成為保險代理人,對于分紅險的銷售,她有自己一套成功的邏輯。她對記者表示,“打個比方來說,港險都是分紅,保底部分只有0.3%,照樣做的風生水起,而我們現在的分紅保底還有2.0%。實際上,現在年輕人對分紅險的接受程度很高。”
楊澤云指出,分紅險的本質是在傳統保險的基礎上保險公司與客戶共同分享經營盈利。在低利率背景下,可以使得傳統“固定收益”的保險產品具有一定的浮動收益的機會,提升保險產品的競爭力。
“分紅險要讓客戶真正信任并接受,還需要高素質代理人去引導、培育客戶和市場,而且還要時間的積累。”楊澤云還表示。
郭曉濤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分紅險銷售比較可觀,也符合預期。2025年平安會持續優化,分紅險、保障類產品占比將會持續提高。“新國十條鼓勵公司做浮動便利型產品,分紅型產品從一季度的市場來看有空間,也有客戶認可”,龔興峰也表示。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多位上市公司管理層也都表達了銷售隊伍培訓的重要性。
“加強銷售隊伍技能的培訓和轉變,是分紅險轉型過程中管理層最為關注,也是最擔心的”,龔興峰表示,公司在銷售技能培訓上花了很大的力氣,希望在轉型的過程中,是隊伍技能轉型同步開展,不要產生銷售誤導和客戶需求不匹配。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9-66970-0.html保險市場“春寒料峭”:銷售遇冷 分紅險待“破冰”突圍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上市險企代理人數量基本企穩
下一篇:6家上市險企連續兩年下調經濟假設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