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出手,新一輪電商爭霸賽即將開始。
京東入局具身智能
如火如荼的電商AI戰,迎來了一位重量級選手。
3月24日,京東被曝已切入具身智能領域,側重家用場景,現成立了相關業務部門。隨后,官方回應消息屬實。
圖源:上海證券報公眾號
據了解,作為AI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核心技術,具身智能結合了機器人學、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NLP)和強化學習,被視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必經之路。
而對于這一前沿技術,京東早已布局多時。2023年7月,京東探索研究院院長何曉東就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未來通用人工智能有兩個方向要走。
一個方向是多模態,大模型必須具有視覺能力,未來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延伸向嗅覺、觸覺;另外一個方向是走向具身智能,包括機器人、機械臂、無人車等,讓通用人工智能走向物理世界。
2024年ACM中國圖靈大會,京東物流又主辦了具身智能高峰論壇。
圖源:京東物流公眾號
其相關負責人表示,具身智能可以給物流設備提供智能化的思想,從而大大提升物流的效率,任何一點突破,都將為整個行業帶來極高的價值。
目前,京東物流已將具身智能技術部分應用于運配體系中,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機械臂、無人車和無人機等物流設備,使其能夠更加智能、高效地完成物流任務。
例如,通過視覺識別系統,視覺機械臂能對不同規格和形狀的貨物進行快速準確地識別和分類,該設備用于對整托貨物的拆垛和碼垛,能根據貨物的重量和形狀,自動調整碼放方式,確保貨物堆放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025年以來,京東更是動作頻頻,持續加碼一系列AI技術。
3月6日晚,京東發布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隨后,CEO許冉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了公司對AI領域的戰略布局。
首先,回顧過去一年,京東對人工智能進行了巨大投入。
從2017年至2024年底,京東體系的研發投入已累計近1400億元。其中,京東言犀數字人率先完成大規模產業實踐,“多模態交互式數字人關鍵技術及產業應用”獲得2024年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唯一特等獎。
截至四季度,京東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近1610億元,為AI技術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
例如,京東云上線DeepSeek產品,推出“開發訓練+場景應用”雙引擎一站式平臺;京東健康發布醫療健康大模型產品體系“AI京醫”并陸續接入GPT系列、DeepSeek等通用模型;
京東工業和京東政企業務全面接入DeepSeek-R1模型;京東物流超腦也在四季度全面升級,將AI、大數據、運籌學等數智化技術與物流各環節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許冉表示,“AI在京東整體業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考慮到公司的業務模式特點,京東在供應鏈方面會更加深入應用AI。
在物流方面,AI算法在供應鏈管理和履約環節上可以提升需求和供給匹配的精準度,并且提升物流的自動化水平;
在核心零售場景中,京東通過AI重塑了搜索和推薦體系,提高了搜索滿意度和流量分發效率;
此外,京東還推出AI導購助手、精研以及AI數字人,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產品信息和專業建議,降低查找和選擇商品的成本。
3月17日,創始人劉強東現身香港科技大學,表現了對香港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重視,再次引起外界對京東AI戰略的關注。
圖源:小紅書
當天,他參觀了多個人工智能項目,包括鄭家純機器人實驗室、無人機的噪聲測試平臺等。其中,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CKSRI)專注于自主系統和機器人研究,其核心研究領域包括自動駕駛、無人飛行、智能建筑和智能制造。
如今,隨著公司正式入局具身智能賽道,京東AI戰略開始邁入新的階段。
消息人士透露,京東非常重視人工智能、自動化以及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新和應用,內部已有多支團隊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發。這有利于更大化地整合京東在AI、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的優勢,推動技術邊界擴展。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基于具身智能的可商業化現實性,京東將這一新興技術與自身的家電電商零售基因融合,或許還能推動公司進一步降本增效,甚至開拓新的業務增長曲線。
阿里在下一盤AI大旗
要問當下全球科技領域最火的是什么?AI毫無疑問是“頂流”。
DIGITIMES“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別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其滲透速度已超越互聯網發展黃金期。
面對這一市場契機,阿里巴巴選擇圍繞AI火力全開。
2025開年,CEO吳泳銘在財報分析會議上官宣阿里AI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模型應用研發、業務AI轉型”三大方向上齊頭并進。
圖源:阿里巴巴公眾號
眾所周知,在數字經濟時代,云計算已成為類似水電煤的基礎設施。互聯網大廠只要手握算力,就可以賦能各種業務,野心勃勃的阿里自然不愿錯過這個機會。
2月24日,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的總和。
“AI爆發遠超預期,國內科技產業方興未艾,潛力巨大。阿里巴巴將不遺余力加速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全行業生態發展。”
倘若這筆投入如數落實,將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紀錄。
隨著算力需求日益高漲,阿里斥巨資建設云計算基礎設施,很可能為自己換來一張在AI時代無往不利的底牌。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正不遺余力地推動模型平臺和原生應用的發展。
早從2023年起,阿里云就堅定走大模型開源路線。其中,千問系列(Qwen)的衍生模型數量已超10萬個,是全球最大的AI模型家族之一。
去年6月,通義千問第二代開源模型Qwen2-72B直接拿下全球開源第一,力壓Meta、Mistralai等海外科技巨頭。
萬相系列(Wan)則是阿里云旗下視覺生成基座模型,可輔助人類進行視頻創作。
今年3月,萬相大模型Wan2.1登頂模型熱榜和模型空間榜,成為近期全球開源社區最受歡迎的大模型。
圖源:通義萬相Wan公眾號
自2024年底以來,阿里又加速推進AIToC業務,助力原生應用穩步快跑。彼時,阿里將AI應用“通義”從阿里云分拆出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與夸克等產品形成合力。
通義和夸克兩個團隊在內部平級,共同構成了阿里在AI應用領域的兩大支柱,其中夸克的戰略重要性顯著提升。
今年年初,夸克升級品牌Slogan,成為“2億人的AI全能助手”;沒過多久,馬云又現身夸克辦公區,引發外界關注;
3月13日,新夸克正式上線,升級為一個集多功能于一體的“AI超級框”,告別了傳統搜索,能夠全方位滿足用戶工作、學習、生活的各類AI需求。
圖源:夸克
與此同時,阿里拼命搶奪AI人才。先是頂尖科學家許主洪(StevenHoi),被曝出任阿里集團副總裁,負責AIToC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Agents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
隨后,阿里AIToC業務開啟大規模人員招聘,開放招聘崗位達到數百個,AI技術、產品研發崗位占比達到90%,主要分布在AI產品和AI技術研發方向,重點投入文本、多模態大模型、AIAgent等前沿技術與應用的相關工作中。
此外,阿里云宣布啟動下一代AI技術研發計劃“T項目”,以“借調”形式吸納員工參與,加速技術突破與落地,以應對市場需求。
3月18日,有消息稱吳泳銘主張在阿里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化”,外界認為這基本等同于“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
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各部門均已接到通知,2025年的績效將依據其對AI技術的運用及對業務增長的推動效果來評估。
目前,淘寶和天貓在內的核心電子商務部門被鼓勵采用更多的AI技術,各團隊正在與通義千問的技術團隊緊密協作,共同開發有助于提高效率并優化用戶體驗的功能。
此外,阿里巴巴還在開發一系列基于AI的原生應用,部分應用有望于今年上線。
“在公司內部,我們相信,基于成熟AI技術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一個甚至比抖音更受歡迎的應用,可能很快就會出現,”該知情人士表示。
目前,阿里巴巴尚未回應“全面AI化”消息,其真實性仍無法確認。
但從上述一系列布局來看,毫無疑問的是,阿里正舉集團之力,全方位、深層次地投身AI領域,目的就是要在全球AI發展浪潮中分一杯羹,引領全球AI發展新潮流。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12-33718-0.html馬云、劉強東狹路相逢,AI電商必有一戰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