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到天津市水產研究所時,病害與育種科科長白曉慧正和幾位同事一起探討河蟹“牛奶病”的防治對策。
“‘牛奶病’是過去幾年困擾稻蟹混養大戶們的大問題。”“90后”青年工程師郝爽介紹,近年來科室一直在探索研究適合天津本地的“牛奶病”防治對策,將自主研發的漁用免疫增強劑應用在河蟹“牛奶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今年我們會繼續細化實驗方案,探索更適宜的投喂量和投喂方式,爭取讓更多的養殖戶在秋天實現水稻河蟹‘雙豐收’。”
天津市水產研究所病害與育種科共有16位科研人員,其中13位是女性,她們也被同事們稱為“美人魚”。這群“美人魚”的帶頭人,就是干練短發、小麥膚色的白曉慧。
“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從事病害與育種研究的。”剛參加工作時,白曉慧在行政崗位,這讓熱愛科研的她覺得有些“有勁兒沒處使”。2011年,天津市水產研究所為加強科研隊伍建設,選派人員到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白曉慧第一時間報名,最終如愿到華中農業大學繼續深造,成了一名從事水產技術推廣和病害育種研究工作的“魚博士”。
鯉魚和鯽魚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魚類。白曉慧說,幾年前,鯉鯽魚養殖面臨嚴峻挑戰,病毒性疾病頻發,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積極性。為攻克這一難題,白曉慧帶領團隊和漁業企業合作開展鯉鯽魚育種聯合攻關。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團隊通過遠緣雜交培育的鯽魚新品系生長速度較普通鯽魚快20%以上,抗病能力也大幅提升。養殖示范戶反映,在整個養殖周期新品系鯽魚基本不得病,畝產可達2000斤以上。
搞育種就要到養殖一線,在魚類繁殖生產季節,白曉慧就帶領科室人員去駐點,有時還會和養殖戶們吃住在一起,經常晚睡早起,節假日也不休息。
“做我們這個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白曉慧說,和農作物相比,魚類的育種周期更長,培育新品種也更需要耐心。以性成熟時間在2年以上的鯉鯽魚為例,培育一個新品種要選育4代以上,再加上2年生產性養殖對比試驗,大致周期在10年左右。“這個過程是很磨人的。”白曉慧說。
孟一耕是負責種質資源庫管理的青年工程師,2024年,她和團隊一起順利完成了天津市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工作,并積極開展天津市水產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和開發利用。“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是一項長期工作,2024年我們共收集了海淡水野生土著品種和重要水產養殖品種種質資源40余種,保存遺傳物質1800余份。今后將繼續開展相關工作,為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提供物質基礎。”孟一耕說。
除了在科研領域成果豐碩,每逢漁業生產季節,“美人魚”們還將技術和服務帶到基層。
一位“從零開始”的養殖戶讓團隊中負責河蟹育種和養殖技術服務的李晶晶記憶猶新。2021年,天津市寶坻區牛家牌鎮趙家灣村的任鳳鳴決定嘗試“稻蟹混養”,但他沒有稻蟹養殖相關經驗。李晶晶從挑選蟹苗、病原檢測、放養密度、水質檢測、餌料投喂到成蟹采捕開展全程技術服務,在每個關鍵節點都會親自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當年任鳳鳴的河蟹平均畝產30到40斤,畝新增利潤400到500元。
近年來,我國海洋漁業發展形勢喜人。漁業種質“芯片”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越來越多的安全優質水產品從“藍色糧倉”端上百姓餐桌,這背后是眾多像這群“美人魚”一樣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
“助力養殖戶在收獲季有好收成,就是我們工作的價值,未來我還將繼續帶領團隊推動特色水產品育種攻關,用巾幗力量助力水產種業振興。”白曉慧說。
記者來到天津市水產研究所時,病害與育種科科長白曉慧正和幾位同事一起探討河蟹“牛奶病”的防治對策。
“‘牛奶病’是過去幾年困擾稻蟹混養大戶們的大問題。”“90后”青年工程師郝爽介紹,近年來科室一直在探索研究適合天津本地的“牛奶病”防治對策,將自主研發的漁用免疫增強劑應用在河蟹“牛奶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今年我們會繼續細化實驗方案,探索更適宜的投喂量和投喂方式,爭取讓更多的養殖戶在秋天實現水稻河蟹‘雙豐收’。”
天津市水產研究所病害與育種科共有16位科研人員,其中13位是女性,她們也被同事們稱為“美人魚”。這群“美人魚”的帶頭人,就是干練短發、小麥膚色的白曉慧。
“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從事病害與育種研究的。”剛參加工作時,白曉慧在行政崗位,這讓熱愛科研的她覺得有些“有勁兒沒處使”。2011年,天津市水產研究所為加強科研隊伍建設,選派人員到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白曉慧第一時間報名,最終如愿到華中農業大學繼續深造,成了一名從事水產技術推廣和病害育種研究工作的“魚博士”。
鯉魚和鯽魚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魚類。白曉慧說,幾年前,鯉鯽魚養殖面臨嚴峻挑戰,病毒性疾病頻發,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積極性。為攻克這一難題,白曉慧帶領團隊和漁業企業合作開展鯉鯽魚育種聯合攻關。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團隊通過遠緣雜交培育的鯽魚新品系生長速度較普通鯽魚快20%以上,抗病能力也大幅提升。養殖示范戶反映,在整個養殖周期新品系鯽魚基本不得病,畝產可達2000斤以上。
搞育種就要到養殖一線,在魚類繁殖生產季節,白曉慧就帶領科室人員去駐點,有時還會和養殖戶們吃住在一起,經常晚睡早起,節假日也不休息。
“做我們這個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白曉慧說,和農作物相比,魚類的育種周期更長,培育新品種也更需要耐心。以性成熟時間在2年以上的鯉鯽魚為例,培育一個新品種要選育4代以上,再加上2年生產性養殖對比試驗,大致周期在10年左右。“這個過程是很磨人的。”白曉慧說。
孟一耕是負責種質資源庫管理的青年工程師,2024年,她和團隊一起順利完成了天津市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工作,并積極開展天津市水產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和開發利用。“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是一項長期工作,2024年我們共收集了海淡水野生土著品種和重要水產養殖品種種質資源40余種,保存遺傳物質1800余份。今后將繼續開展相關工作,為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提供物質基礎。”孟一耕說。
除了在科研領域成果豐碩,每逢漁業生產季節,“美人魚”們還將技術和服務帶到基層。
一位“從零開始”的養殖戶讓團隊中負責河蟹育種和養殖技術服務的李晶晶記憶猶新。2021年,天津市寶坻區牛家牌鎮趙家灣村的任鳳鳴決定嘗試“稻蟹混養”,但他沒有稻蟹養殖相關經驗。李晶晶從挑選蟹苗、病原檢測、放養密度、水質檢測、餌料投喂到成蟹采捕開展全程技術服務,在每個關鍵節點都會親自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當年任鳳鳴的河蟹平均畝產30到40斤,畝新增利潤400到500元。
近年來,我國海洋漁業發展形勢喜人。漁業種質“芯片”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越來越多的安全優質水產品從“藍色糧倉”端上百姓餐桌,這背后是眾多像這群“美人魚”一樣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
“助力養殖戶在收獲季有好收成,就是我們工作的價值,未來我還將繼續帶領團隊推動特色水產品育種攻關,用巾幗力量助力水產種業振興。”白曉慧說。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1047-0.html攻關的“美人魚”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壓”?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秘
下一篇:新研究發現矮牽牛的花香“開關”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