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共有53個項目斬獲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該獎項迄今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十四屆評審頒獎活動,先后授予683個單位及行業機構、497個創新成果和項目、2353名學者及專家表彰獎勵。
吳文俊先生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享有“人民科學家”、“最美奮斗者”的美譽。吳文俊先生青年時代以突破性研究揚名海外,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晚年又開辟數學機械化這一嶄新領域,并以卓越成就享譽世界。
2011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以吳文俊先生命名,設立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獎項承載著后輩學人對吳文俊先生敬仰的懷念,代表著社會公眾對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的崇高禮贊,寄托著中華兒女對建設世界強國的殷切期待。自設立以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提名機制逐步優化,評審程序日益規范,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激勵著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創新人才競相涌現。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始終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瞄準科學交叉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本屆為例,獲獎項目中超過半數直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卡脖子技術難題開展攻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充分展現了獲獎團隊對國家戰略的精準相應和有力支撐,也印證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立足國家全局的評審導向。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作為我國智能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14年來始終緊跟國家發展步伐,表彰了一大批在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等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廣闊的舞臺,營造了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
未來,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將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原始創新,深化產學研協同,恪守科技倫理,倡導科技向善,聯合廣大科技工作者為智能領域貢獻新的智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新的貢獻。
歷屆成就獎獲得者
陸汝鈐
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陸汝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陸院士在人工智能、知識工程和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方面做了系統和創造性的工作。他設計并主持研制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首次把異構型DAI和機器辯論引進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出基于類自然語言理解的知識自動獲取方法,開發出基于知識的應用軟件自動生成技術。研究并主持實現了一套全過程計算機輔助動畫自動生成技術,在藝術創造領域推進了人工智能方法和技術,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近年來提出并系統地發展了知件及知件工程以及知件和軟件協工程等一整套發展思路,在國際上首次給出大知識的10 MC 特征刻畫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積極倡導和促進中國知識產業的發展。
陸汝鈐作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和先驅之一,在知識工程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就,特別是在全過程動畫自動生成、專家系統開發環境、軟件自動生成、少兒圖靈測試、知件、大知識特征刻畫等方面取得多項被國際公認具有創新性的領先成果,是我國首位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的科學家。
張鈸
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人工智能的理論、技術和應用研究,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者之一。他與張鈴教授合作創造性地把代數、概率等數學理論與認知理論相結合,提出了基于商空間的多粒度問題求解理論,成為粒計算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以該理論為指導,提出多層信息綜合、多層規劃與搜索等新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問題求解的計算復雜度。他從多粒度的商空間理論出發,提出了研究不確定性處理、定性推理、模糊分析的信息融合的新原理。他指導和參加了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及應用、知識工程、智能機器人、智能控制以及人機交互技術等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應用成果。他在領導團隊建設和帶領團隊攻關上取得國際公認的重要成果,作為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專家,他對中國智能機器人高技術計劃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系統與技術”實驗室的創始人之一。
張鈸院士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為我國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2019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
李德毅
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獎者
李德毅,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第六、七屆理事長,第八、九屆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我國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的開拓者、無人駕駛的積極引領者和人工智能產學研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從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中得到啟發,率先證明了關系代數和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把數據庫的搜索問題變換成為邏輯推理問題;用智能控制的方法在全球第一個豎起三級倒立擺,并表現出各種穩定的動平衡姿態,獲得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杰出論文獎。提出了云模型、云推理、云變換、云水印、數據場等一整套認知物理學方法,用云模型形式化人類認知中的概念,發現了模糊性對隨機性的依賴性,把模糊數學回歸到概率和統計的認知,填補了數據和語義之間的鴻溝;用數據場描述原始數據對象間的相互作用,填補了數據模型和認知模型之間的鴻溝;用云模型和數據場方法研究復雜系統的非線性特征,成功模擬并解釋了涌現現象。
潘云鶴
第十一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潘云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長期從事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CAD和工業設計的研究,是中國智能CAD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他于1979年研究的我國首項智能CAD“智能模擬彩色圖案創作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圖案構圖、色彩和描繪等知識表達。利用組合爆炸而創新,通過綜合和類比生成設計智能CAD技術,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成果用于大批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在開拓與推動我國計算機美術的發展方面潘院士成效卓著,完成的15項研究成果均達國際先進水平。發表論文120篇、專著3部。提倡的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育才模式已在浙大推廣。
鄭南寧
第十二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鄭南寧,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專家,IEEE Fellow。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系統及其先進計算架構等研究,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
他提出的視覺場景理解立體對應計算的Markov網絡模型被寫入國際計算機視覺經典教科書;他建立的視覺注意力計算理論被國際著名學者評價為“引領視覺注意力研究的第二次熱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套高性能機器視覺與車牌及車型識別系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精密裝配機器人視覺系統JZR-V,使我國機器人視覺研究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數字電視視頻處理系列芯片,帶動產值上億元;主持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宇航級視覺信息和圖像處理芯片、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視覺系統、探月重大專項三期工程“嫦娥五號”月壤表采機械臂視覺系統,解決了國家重大工程中視覺芯片與系統的“卡脖子”問題。國內最早開展無人駕駛智能車研究,引領我國無人駕駛關鍵技術“0到1”的突破。在國內首次實現L4級無人駕駛智能車,推動了我國無人駕駛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的“混合增強智能” 被列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五大方向之一,成為我國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一種重要范式。
高文
第十三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博雅講席教授, IEEE/ACM Fellow。現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計算機學報主編等。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五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2年)、廣東省南粵突出貢獻獎(2021年)、“2005中國十大教育英才”稱號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應用和多媒體技術、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虛擬現實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數字視頻編碼技術原理》《Advanced Video Coding Systems》等,在本領域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300余篇。
徐宗本
第十四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科技成就獎獲得者
徐宗本,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琶洲實驗室(黃埔)主任。長期從事機器學習、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在相關數學理論與技術、基礎算法與創新應用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 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而基礎性貢獻。
他提出稀疏信息處理的L(1/2)正則化理論,為稀疏雷達成像奠定了理論與技術基礎,在廣泛科學與工程領域應用并已產生重要影響;提出機器學習的適配性理論,在突破機器學習先驗假設上做出了系統性、奠基性工作,為人工智能基礎算法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模型驅動的深度學習原理及方法,在突破機器學習“大容量假設”和深度學習“設計難、解釋難”上取得重要進展,開拓了最優化、反問題求解和醫學成像研究新方向;大力推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落地,在解決多個國家重大需求問題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共有53個項目斬獲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該獎項迄今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十四屆評審頒獎活動,先后授予683個單位及行業機構、497個創新成果和項目、2353名學者及專家表彰獎勵。
吳文俊先生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享有“人民科學家”、“最美奮斗者”的美譽。吳文俊先生青年時代以突破性研究揚名海外,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晚年又開辟數學機械化這一嶄新領域,并以卓越成就享譽世界。
2011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以吳文俊先生命名,設立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獎項承載著后輩學人對吳文俊先生敬仰的懷念,代表著社會公眾對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的崇高禮贊,寄托著中華兒女對建設世界強國的殷切期待。自設立以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提名機制逐步優化,評審程序日益規范,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激勵著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創新人才競相涌現。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始終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瞄準科學交叉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本屆為例,獲獎項目中超過半數直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卡脖子技術難題開展攻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充分展現了獲獎團隊對國家戰略的精準相應和有力支撐,也印證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立足國家全局的評審導向。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作為我國智能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14年來始終緊跟國家發展步伐,表彰了一大批在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等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廣闊的舞臺,營造了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
未來,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將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原始創新,深化產學研協同,恪守科技倫理,倡導科技向善,聯合廣大科技工作者為智能領域貢獻新的智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新的貢獻。
歷屆成就獎獲得者
陸汝鈐
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陸汝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陸院士在人工智能、知識工程和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方面做了系統和創造性的工作。他設計并主持研制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首次把異構型DAI和機器辯論引進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出基于類自然語言理解的知識自動獲取方法,開發出基于知識的應用軟件自動生成技術。研究并主持實現了一套全過程計算機輔助動畫自動生成技術,在藝術創造領域推進了人工智能方法和技術,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近年來提出并系統地發展了知件及知件工程以及知件和軟件協工程等一整套發展思路,在國際上首次給出大知識的10 MC 特征刻畫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積極倡導和促進中國知識產業的發展。
陸汝鈐作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開拓者和先驅之一,在知識工程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就,特別是在全過程動畫自動生成、專家系統開發環境、軟件自動生成、少兒圖靈測試、知件、大知識特征刻畫等方面取得多項被國際公認具有創新性的領先成果,是我國首位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的科學家。
張鈸
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人工智能的理論、技術和應用研究,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驅者之一。他與張鈴教授合作創造性地把代數、概率等數學理論與認知理論相結合,提出了基于商空間的多粒度問題求解理論,成為粒計算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以該理論為指導,提出多層信息綜合、多層規劃與搜索等新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問題求解的計算復雜度。他從多粒度的商空間理論出發,提出了研究不確定性處理、定性推理、模糊分析的信息融合的新原理。他指導和參加了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及應用、知識工程、智能機器人、智能控制以及人機交互技術等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應用成果。他在領導團隊建設和帶領團隊攻關上取得國際公認的重要成果,作為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專家,他對中國智能機器人高技術計劃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系統與技術”實驗室的創始人之一。
張鈸院士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為我國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2019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
李德毅
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獎者
李德毅,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第六、七屆理事長,第八、九屆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我國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的開拓者、無人駕駛的積極引領者和人工智能產學研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從符號主義人工智能中得到啟發,率先證明了關系代數和謂詞邏輯的對等性,把數據庫的搜索問題變換成為邏輯推理問題;用智能控制的方法在全球第一個豎起三級倒立擺,并表現出各種穩定的動平衡姿態,獲得世界自動控制聯合會杰出論文獎。提出了云模型、云推理、云變換、云水印、數據場等一整套認知物理學方法,用云模型形式化人類認知中的概念,發現了模糊性對隨機性的依賴性,把模糊數學回歸到概率和統計的認知,填補了數據和語義之間的鴻溝;用數據場描述原始數據對象間的相互作用,填補了數據模型和認知模型之間的鴻溝;用云模型和數據場方法研究復雜系統的非線性特征,成功模擬并解釋了涌現現象。
潘云鶴
第十一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潘云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長期從事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CAD和工業設計的研究,是中國智能CAD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他于1979年研究的我國首項智能CAD“智能模擬彩色圖案創作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圖案構圖、色彩和描繪等知識表達。利用組合爆炸而創新,通過綜合和類比生成設計智能CAD技術,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成果用于大批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在開拓與推動我國計算機美術的發展方面潘院士成效卓著,完成的15項研究成果均達國際先進水平。發表論文120篇、專著3部。提倡的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育才模式已在浙大推廣。
鄭南寧
第十二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鄭南寧,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專家,IEEE Fellow。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系統及其先進計算架構等研究,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
他提出的視覺場景理解立體對應計算的Markov網絡模型被寫入國際計算機視覺經典教科書;他建立的視覺注意力計算理論被國際著名學者評價為“引領視覺注意力研究的第二次熱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套高性能機器視覺與車牌及車型識別系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精密裝配機器人視覺系統JZR-V,使我國機器人視覺研究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數字電視視頻處理系列芯片,帶動產值上億元;主持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宇航級視覺信息和圖像處理芯片、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視覺系統、探月重大專項三期工程“嫦娥五號”月壤表采機械臂視覺系統,解決了國家重大工程中視覺芯片與系統的“卡脖子”問題。國內最早開展無人駕駛智能車研究,引領我國無人駕駛關鍵技術“0到1”的突破。在國內首次實現L4級無人駕駛智能車,推動了我國無人駕駛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的“混合增強智能” 被列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五大方向之一,成為我國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一種重要范式。
高文
第十三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高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博雅講席教授, IEEE/ACM Fellow。現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計算機學報主編等。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五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22年)、廣東省南粵突出貢獻獎(2021年)、“2005中國十大教育英才”稱號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應用和多媒體技術、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虛擬現實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數字視頻編碼技術原理》《Advanced Video Coding Systems》等,在本領域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300余篇。
徐宗本
第十四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科技成就獎獲得者
徐宗本,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琶洲實驗室(黃埔)主任。長期從事機器學習、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在相關數學理論與技術、基礎算法與創新應用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 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而基礎性貢獻。
他提出稀疏信息處理的L(1/2)正則化理論,為稀疏雷達成像奠定了理論與技術基礎,在廣泛科學與工程領域應用并已產生重要影響;提出機器學習的適配性理論,在突破機器學習先驗假設上做出了系統性、奠基性工作,為人工智能基礎算法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模型驅動的深度學習原理及方法,在突破機器學習“大容量假設”和深度學習“設計難、解釋難”上取得重要進展,開拓了最優化、反問題求解和醫學成像研究新方向;大力推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落地,在解決多個國家重大需求問題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1717-0.html“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辦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