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春光,萬象“耕”新。2月24日,站在田間,湖南省常德鼎城農業合作社周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合作社使用智能插秧機開展了不同地形、不同規模的插秧作業,“它的‘S’彎聯動技術和自動對齊功能簡化了插秧的復雜操作,插秧精度和效率明顯提升,一個作業季能為我們節省近萬元人力成本”。
而“育苗工廠”的打造,也離不開科技賦能。每到春耕時節,甘肅省榆中縣的農技工作人員們會在第一時間提供上門服務。在該縣水禾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連棟溫室里,農技專家王技術員輕點手機App,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即刻啟動補光程序。
“我們在農機自動化、智能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合作社負責人張青山說,“合作社采購了水肥一體機、自動噴灌機、自動控溫系統等器械,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溫濕度,并配套了水肥一體化設備,使育苗周期縮短15%,成苗率穩定在95%以上,成本也更低了。”
高標準農田固根基
在湖北省浠水縣散花鎮花園崗村、柏楊村等地,765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景象。挖掘機在前面開溝,工人們忙著鋪設排灌溝渠、澆筑混凝土基礎、漿砌石護岸,一方方小田塊逐漸變成大田。而先前整理的田塊里,已冒出綠油油的菜苗。
近年來,浠水縣始終把耕地地力的培肥改良,貫穿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過程中。截至目前,該縣2.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已超九成。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既提升了耕地質量和基礎地力,又促進了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同時,浠水縣探索增加后備耕地,開展“山上耕地山下林地”空間置換、“小田并大田”改革試點,持續提升耕地質量。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分區分類指導各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田塊平整、通水通路等基本要求,提升建設質效。2024年,我國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超過8000萬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超過1000萬畝,為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智能化農機提效率
湖南省常德鼎城農業合作社使用的插秧機,應用了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智駕”系統。該院院長員征文介紹:“‘智駕’系統實現了自動駕駛、作業計畝、車輛監測3項技術的有機融合。這將傳統插秧機兩人作業模式改變為一人作業模式,為水稻插秧環節提供了更智慧的解決方案。”
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最北端的昌平千畝雙高智慧農場,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應用智能輔助駕駛農業機械,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智慧農場”。
“利用北斗導航和作業監測裝備,農場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精準耕整和播種自主作業,提升作業標準化水平,縮短作業季,減少重耕漏耕和重播漏播。”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正高級農藝師張莉介紹,在播種環節,無人駕駛技術結合玉米電驅精量播種機,能確保種子均勻分布,節省種子成本,提高作物生長一致性。
作為全國北斗技術創新策源地,湖北北斗農機規模應用快速發展。湖北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任耀武介紹,目前,湖北累計推廣應用北斗作業監測終端、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輔助駕駛系統等各類北斗農用智能終端超5.9萬臺套,建成20個北斗智慧農場和智能農機示范基地,北斗農業數字經濟規模超過70億元。
裝上北斗導航的拖拉機、平地機、插秧機可實現無人駕駛,作業誤差控制在厘米級。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看來,農機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1.0時代是“從無到有”,以機器代替人力和畜力;2.0時代是“從有到全”,全程全面機械化;3.0時代是“從全到好”,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4.0時代則是“從好到強”,實現農機自動化和智能化。如今,我國農機發展已邁入4.0時代。
不負春光,萬象“耕”新。2月24日,站在田間,湖南省常德鼎城農業合作社周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合作社使用智能插秧機開展了不同地形、不同規模的插秧作業,“它的‘S’彎聯動技術和自動對齊功能簡化了插秧的復雜操作,插秧精度和效率明顯提升,一個作業季能為我們節省近萬元人力成本”。
而“育苗工廠”的打造,也離不開科技賦能。每到春耕時節,甘肅省榆中縣的農技工作人員們會在第一時間提供上門服務。在該縣水禾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連棟溫室里,農技專家王技術員輕點手機App,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即刻啟動補光程序。
“我們在農機自動化、智能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合作社負責人張青山說,“合作社采購了水肥一體機、自動噴灌機、自動控溫系統等器械,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溫濕度,并配套了水肥一體化設備,使育苗周期縮短15%,成苗率穩定在95%以上,成本也更低了。”
高標準農田固根基
在湖北省浠水縣散花鎮花園崗村、柏楊村等地,765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景象。挖掘機在前面開溝,工人們忙著鋪設排灌溝渠、澆筑混凝土基礎、漿砌石護岸,一方方小田塊逐漸變成大田。而先前整理的田塊里,已冒出綠油油的菜苗。
近年來,浠水縣始終把耕地地力的培肥改良,貫穿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過程中。截至目前,該縣2.9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已超九成。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既提升了耕地質量和基礎地力,又促進了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同時,浠水縣探索增加后備耕地,開展“山上耕地山下林地”空間置換、“小田并大田”改革試點,持續提升耕地質量。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分區分類指導各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田塊平整、通水通路等基本要求,提升建設質效。2024年,我國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超過8000萬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超過1000萬畝,為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智能化農機提效率
湖南省常德鼎城農業合作社使用的插秧機,應用了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智駕”系統。該院院長員征文介紹:“‘智駕’系統實現了自動駕駛、作業計畝、車輛監測3項技術的有機融合。這將傳統插秧機兩人作業模式改變為一人作業模式,為水稻插秧環節提供了更智慧的解決方案。”
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最北端的昌平千畝雙高智慧農場,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應用智能輔助駕駛農業機械,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智慧農場”。
“利用北斗導航和作業監測裝備,農場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精準耕整和播種自主作業,提升作業標準化水平,縮短作業季,減少重耕漏耕和重播漏播。”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正高級農藝師張莉介紹,在播種環節,無人駕駛技術結合玉米電驅精量播種機,能確保種子均勻分布,節省種子成本,提高作物生長一致性。
作為全國北斗技術創新策源地,湖北北斗農機規模應用快速發展。湖北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任耀武介紹,目前,湖北累計推廣應用北斗作業監測終端、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輔助駕駛系統等各類北斗農用智能終端超5.9萬臺套,建成20個北斗智慧農場和智能農機示范基地,北斗農業數字經濟規模超過70億元。
裝上北斗導航的拖拉機、平地機、插秧機可實現無人駕駛,作業誤差控制在厘米級。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看來,農機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1.0時代是“從無到有”,以機器代替人力和畜力;2.0時代是“從有到全”,全程全面機械化;3.0時代是“從全到好”,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4.0時代則是“從好到強”,實現農機自動化和智能化。如今,我國農機發展已邁入4.0時代。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798-0.html農機智駕繪春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打敗AI謠言亟待“魔法”升級
下一篇:新技術可制備手性石墨烯卷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