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養老機器人”何時走進普通家庭?
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該項標準聚焦互聯家居環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以外,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信支持,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持,信息和數據管理性能等分別提出了技術要求。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預計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其中包括4.26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群體在感知、體力和認知等方面,將不同程度地出現功能衰減甚至失能。養老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還可支持老年人有尊嚴地獨立居家高質量生活。
案例
喂飯機器人、康養機器人、衛生護理機器人……
重慶已有人用上“養老機器人”
每天上班前,重慶的楊先生會將家中的智能護理機器調整好,幫助長期臥病在床的老父親解決老人的大小便清理問題……機器人“護工”、多功能移位床椅、AI技術跌倒報警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適老化科技產品被用于照護失能老人,為照料人員減輕負擔,也讓老人的生活更加體面。
幫助肢體功能障礙者康復訓練
在重慶龍湖花園小區,72歲的張先生患有腦卒中,伴有肢體功能障礙,下肢精細控制能力下降,進而影響到行走能力。“過去3年,必須拉著扶手才能上階梯。”前不久,女兒為其購買了一套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進行康復訓練后,身體狀況改善明顯。
“機器人的硬件尺寸可以調整,不同身高和體形的用戶均可用。起初覺得近7公斤的設備有點沉,一段時間后就習慣了。”張先生說,設備通過專有軟件建檔,康復治療師通過調整數據,幫助自己進行針對性功能訓練,如跳躍、上下樓、跑步等。
重慶一家醫療科技公司市場主管葛承軍告訴記者,近年來,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被很多人接納,幫助老年人以及腦卒中、腦損傷、不完全性脊髓損傷等肢體功能障礙者進行康復訓練。
“機器人配載了多組傳感器,可以檢測用戶髖、膝關節的運動數據,通過智能技術運算分析預判動作意圖,實時進行馬達控制,驅動外骨骼及時提供輔助力量,增加患者動力耐力和穩定性從而改善用戶的獨立性和靈活性。”葛承軍對該款機器人的運作原理解釋道。
家住重慶渝北中央公園的楊先生經營著一家小型企業,其年逾八旬的父親常年臥病在床、大小便失禁,一家人為此愁苦不堪。去年10月,楊先生發現市場上有一款能幫助老年人、殘疾人和短期行動不便病人自動清理大小便的智能衛生護理機器人,因此花近3萬元為父親購買了一臺。
記者在楊先生家中看到,這款護理機器人能夠秒速感應并精準識別大小便,對排泄物抽吸,隨即進行沖洗、烘干等。全程智能、全自動的流程,保護老人的隱私,讓老人更有尊嚴、無心理負擔地排便,也大幅減少了家人的工作量。
楊先生告訴記者,除了處理大小便這個功能,智能衛生護理機器人還能進行按摩護理,通過推、拉、揉、捏等動作,防止老人皮膚潰爛和長褥瘡。
機器人產品補充親情養老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養老機器人”產品琳瑯滿目:喂飯機器人,通過語音功能準確識別老人想要吃的食物,智能捕捉嘴部變化持續或停止喂食;康養機器人,通過梯度壓力、聲波震動等,有效緩解老人頸腰椎問題、胃腸道問題,增強免疫力……
“失能老人稍微照料不好,墜地摔倒時有發生,倒地后需要幾個人一起才能將老人抬回椅子或床上。”在一家機器人銷售門店,負責人宋佳俊說,該企業研發的移乘機器人,由機器替代人工,可實現失能老人“進、出、洗”、上下床、如廁等移位,大大減少護理難度。
在重慶另一家適老健康科技公司,一張看似普通的單人沙發椅,不僅可躺臥、平坐,還能伸展為半起立姿勢,將老人輕輕扶起,實現站立。目前,這款智能遙控助起沙發已納入重慶市第一批智慧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及產品推廣目錄。
走進該公司的產品演示衛生間,一臺類似“膠囊”的全自動洗澡機科技感十足。只見照護人員將老人轉移到移動升降床,推入淋浴艙,再在洗澡機控制系統操作屏幕,設置時間和溫度,15個噴頭立即上下交替噴水和沐浴露,自動為老人洗澡、擦洗、烘干,徹底解放了護理人員的雙手。
業內人士表示,“機器人+養老”僅是傳統親情養老模式的補充,而非替代,將兩者結合以構建科技與人性相得益彰的養老新生態。
焦點
養老機器人能否普及?
養老機器人看似前景光明,但要真正普及到千家萬戶,仍然面臨不少挑戰。首先是價格問題。如何降低成本,讓更多普通家庭用得起機器人,是行業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其次是社會觀念的轉變。
對于許多人來說,讓冰冷的機器代替子女照顧老人,總有一種“不孝”的感覺。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需要時間去慢慢化解。
此外,機器人本身的功能還需要不斷優化。目前的養老機器人雖然在陪伴和基礎護理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復雜護理和情感關懷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畢竟,機器人的語言和動作再“人性化”,也無法完全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智慧養老的發展。
比如,202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智慧養老技術的普及。這一政策無疑為養老機器人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許多企業也看準了這一風口,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希望搶占先機。
價格至少幾萬能接受嗎?
“‘養老機器人’看似前景光明,但要真正普及到千家萬戶,仍然面臨不少挑戰。”(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工商大學研究員莫遠明對記者直言。
莫遠明表示,最大的難題在于成本,以醫療領域的一些高端機器人為例,售價往往超過百萬元,這對普通家庭來說幾乎是天文數字。“幾萬元的普通機器人,功能相對有限,與高端產品差距明顯。”莫遠明說,如何降低成本,讓更多普通家庭用得起機器人,是行業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能使用護理機器人的多是老人認知水平較高或子女事業有成的家庭,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購買者相對多一些,小城市使用者寥寥。
“AI養老產業化生產能力不足,是新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體系化協作生產能力不足,測試、評估、檢驗難以形成閉環。”中國人民大學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松研究員坦言。
除了價格問題,不少機器人設備還存在一些使用障礙,例如,護理設備操作面板過于復雜,老人難以識別;密碼鎖按鍵距離太近,經常按錯數字;呼叫設備名稱多,難于記憶等。對此,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周燕珉提出,要了解老人實際需求,避免華而不實,體察老人的行為動作、身心特點及生活需求,代入老人角色進行設計。
莫遠明認為,機器人成本的降低背后需要大規模需求的支撐,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幫助緩解機器人價格高昂、接受度低等問題。租賃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減少養老機構或家庭在添置護理設備資金上的一次性大額投入。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杜鵬表示,隨著相關產業政策持續發力,養老機器人的市場也正在加速培育形成,養老機器人應用規模化、價格平民化,不會太久。
“它的價格也會逐漸開始下降,這是總體的發展趨勢。目前,首先要去分門別類地去了解老人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怎么更加精準、更加有效地去滿足他們的需求。既有老人家庭、老人自己的努力,也有我們產業政策的支持,也有一些制度性的老年護理服務方面的支持,會逐漸使養老護理機器人的價格和老人的需要日益匹配。”杜鵬說。
據央視新聞、工人日報、央廣網等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2-860-0.html“養老機器人”何時走進普通家庭?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