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17日電 (袁媛)2025年,全球經濟面臨增長動力不強的挑戰。面對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亟需通過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以確保未來的可持續增長。
科技創新成為突破口
在日前舉辦的第26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指出,“生產率增長不足”是長期的、全球性的挑戰,如何保持經濟長期的穩定的增長,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難題。而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則是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動力源泉。
劉俏指出,全要素生產率既是長期增長之源,也是檢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準。在他看來,缺乏大規模的生產場景是大多數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不足的底層原因。“按照美國自己的說法,它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科技創新水平,但實際上它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在最近二十年也只有0.7%左右。這其中原因就在于美國缺乏大產業、大規模的應用場景。因為它的工業化早就完成了,當前美國的制造業占比非常之低。”
劉俏分析,相較而言中國在這方面有比較優勢。一方面,我國制造業規模龐大,2022年制造業GDP占比達27.7%,占全世界制造業產值的30%以上,相較于美英法等國,我國在制造業方面能夠提供大規模的場景,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我國在很多領域的生產率仍比較低,如農業和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這些領域通過改革有可能將生產率水平進一步提上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則進一步強調了科技創新對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性。他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國有機會改變以往處在外圍地帶的局面,史無前例地進入到前沿地帶。在王一鳴看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交叉融合、多點突破的發展態勢,而人工智能是最前沿、最活躍的領域。“不同于以往科技革命替代人的體力勞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替代人的腦力勞動并實現對人的智力拓展,這將帶來眾多領域的深刻變革。”
劉俏提出,這種背景下尋求一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就要聚焦到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國正以科技創新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需深度融合
當下,中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但在原始創新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王一鳴認為,在創新戰略上“要從過去的‘跟隨式’創新轉向‘引領式’創新,以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把握主動權。”他舉例說,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突破,表明我國有能力在部分領域實現超越,也增強了我國在部分領域轉向“引領式”創新的信心。
在具體路徑上,王一鳴認為,創新重點應從終端產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承載關鍵核心技術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中間品,技術迭代快、科技投入大、產業生態復雜,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創新難度比終端產品更大更復雜,但這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創新政策上,要從鼓勵集成創新轉向鼓勵原始創新。這就迫切要求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關鍵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此外,要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用好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建設市場化的科技服務和技術交易體系,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王一鳴特別強調,金融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媒介。我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可以較好滿足傳統產業的融資需求,但與科技創新的融資需求和風險仍不完全匹配。科技創新風險大且需要“長錢”,而金融機構追求穩定收益并傾向于給“短錢”,科技企業“重研發、輕資產”而金融機構傾向于提供抵押融資。因此,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大力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釋放銀行體系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運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降低金融服務科技企業的風險和隱性成本。
劉俏則指出,中國要從六個方面“做好自己”。第一,以政策創新捕捉不確定增長中的確定部分,最值得關注也最值得期待的是聚焦需求側的創新政策工具的推出。第二,在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過程中尋找機會,進一步提升研發強度,大幅提升基礎研究的占比。第三,尋求能源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機會,包括滿足“碳中和”的融資需求、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等。第四,尋求“經濟再平衡”過程中涌現的機會,比如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居民消費率,建設與高質量發展適配的金融體系。第五,尋找房地產新模式帶來的機會,通過供給側地產政策發力,推動地產行業從“投資”向“投資+消費”轉變。第六,尋找“大出海”中的機會,通過科技創新和重新布局產業鏈,向價值鏈上游邁進,調整全球分工地位。(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68-0.html科技創新應集中資源,在局部領域實現超越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