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這種違背基本科學常識的內容傳播。圖/社交平臺截圖
“五大銀行土,催財生財”“代挖各大銀行土,全程錄像”……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記者在視頻平臺和電商平臺發現,有人打著“生財”的名義售賣所謂“銀行土”,承諾全程錄像,并指導如何放置,售價在五六十元到一兩百元不等。
“挖銀行土后售賣”,乍一聽以為又是什么網絡新段子,然而,仔細一看,何止是“離譜”二字能概括的。用網友的話說,“這不是純純大忽悠嘛”。但就是這種看起來“一眼假”的東西,在電商和社交平臺上卻有著不小的“市場”。
據報道,這些“銀行土”根據銀行類型、地理位置等因素被劃分為不同品類,價格也因“功效”差異而高低不一。在社交平臺上,有博主就告訴記者,在四大銀行門前各取三銅勺土,裝滿一個元寶,售價59元;還有博主表示自己更專業,會選擇在合適時間取土,并結合買家實際情況指導擺放時該注意哪些問題;有的更是宣稱其“生財率999.999%”……
誰能想到,挖個“銀行土”都已經“內卷”到了這一步。但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會明白,土壤本身哪來的生財屬性,這種所謂的“挖土生財”,不過是一種迷信活動:利用部分人對財富和好運的渴望,再迎合一些人的獵奇和迷信心理,進而忽悠民眾購買所謂“能帶來財運的銀行土”。
這個過程中,商家利用民眾的這些心理對所謂“銀行土”的功效進行虛假宣傳,模糊了合理祈福與迷信的邊界。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門“賣土的生意”不僅難以生財,還是典型的“忽悠”,違背了基本的誠信原則。
同時,這些商家的做法也涉嫌欺詐,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律師就對媒體表示,無論是如商家所說的“銀行土”,還是用其他土冒充,商家都涉嫌欺詐,并且這一行為也違反了廣告法。可見,“銀行土”不僅生不了財,還屬于法律早已禁止的行為。
鑒于這類商家多借助于電商平臺和短視頻社交平臺提升自身的影響力,那么,平臺理當責無旁貸,做好相應的把關工作。畢竟,如果任由這種違背基本科學常識的內容傳播,無疑會助長社會上的迷信風氣,不利于形成理性、科學的社會氛圍。
據澎湃新聞報道,2月26日,記者檢索發現,多個相關平臺已將“銀行土”的視頻及商品下架。雖說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如果平臺能打好提前量,加大對這類“并不高級的迷信行為”的識別,或許效果會更好。
說到底,一捧被虛假概念過度包裝的土生不了財。對此,除了商家不該游走在法律邊緣之外,消費者也該保持理性,制定健康的理財規劃。如此,方能不被忽悠。
撰稿 / 亓拾遺(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王心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942-0.html靠一捧“銀行土”發不了財 |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