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8日電 (羅琨)隨著低軌衛星通信網絡逐漸成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補充,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開始探索更具深度和體系化的“出海”路徑。
18日,中新經緯獲悉,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與馬來西亞Tradewinds Group(M) Sdn Bhd旗下通信服務提供商Altel Group Sdn Bhd(下稱ALTEL)在吉隆坡正式宣布成立合資電信業務運營公司,通過入股并運營馬來西亞電信企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時空道宇CEO王洋近日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指出,此次與ALTEL的合作,是時空道宇探索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出海”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國際通信服務體系建設的全新嘗試。
他指出,時空道宇希望將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在低軌衛星通信領域積累的技術與規模化能力,真正融入國際市場。“我們相信,商業航天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條類似新能源汽車出海的發展路徑,甚至有望成為下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出海的‘王牌力量’。”
時空道宇CEO王洋 受訪者供圖
智慧港口將是最先落地的核心場景
“一個擁有天基能力,一個深耕地面服務”,王洋這樣形容與ALTEL的互補協同,“這種結合,讓我們真正有可能構建適合馬來西亞本土的天地一體化網絡。”
據王洋介紹,從項目分工上,時空道宇將主要負責提供衛星通信服務及核心產品、星地融合解決方案及行業應用平臺的技術輸出;ALTEL則依托其本地的運營經驗、市場渠道以及在5G、物聯網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推動衛星通信服務在馬來西亞及周邊地區快速部署和落地。
王洋說,選擇東南亞出海,特別是以馬來西亞為首站,有多方面考量。首先,從市場角度,東南亞是全球數字化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對通信基礎設施的多樣化需求非常強烈。更重要的是,馬來西亞與中國長期保持著良好的經貿合作關系,合作氛圍成熟,政策環境友好。
據王洋介紹,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衛星通信的核心價值,就是補足現有地面通信網絡覆蓋的短板,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連接問題。尤其是在海島眾多、山區廣布、海域遼闊的地理條件下,傳統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周期長,難以滿足廣覆蓋、低延遲、高可靠的連接需求。
以馬來西亞為例,公開信息顯示,該國海岸線總長4192公里,沿海為沖積平原。王洋說,馬來西亞眾多關鍵產業分布在沿海和海島地區,像港口物流、漁業生產、海上油氣等領域,對高質量的廣域通信有著迫切需求,而衛星通信正好具備不依賴地面設施、可快速部署的獨特優勢。
“在我們與ALTEL的合作中,智慧港口將是最先落地的核心場景。通過低軌衛星通信與地面5G專網協同,能夠實現港區的全天候數據傳輸、集裝箱智能調度、遠程設備監控、船岸通信保障等功能,助力港口提效降本,邁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王洋說。
“不僅是輸出一項技術”
在談及這次的項目預期時,王洋說,時空道宇更看重中長期的網絡效應和運營價值。“我們進入的是系統性服務輸出和聯合運營模式,不僅能更貼近當地用戶,也有助于形成穩定的收入結構和客戶粘性。希望通過本地業務積累,實現規模化服務,進而輻射整個東南亞。”
除了東南亞外,中東、非洲、拉美等地也在時空道宇的出海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王洋說,整體而言,時空道宇的出海戰略不是單點突破、快速復制,而是更注重“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
王洋指出,從戰略層面看,這種“協同運營”的合作模式,未來很可能會成為時空道宇出海的主要路徑。“因為通信基礎設施不同于一般產品輸出,它天然需要本地化支撐、生態協同以及監管協調。通過和當地領先企業像ALTEL這樣的深入合作,我們不僅僅是輸出技術,更是在共同搭建一套體系、服務一類用戶群,提升整體商業航天解決方案的全球適應力。”
在他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之所以能在全球嶄露頭角,本質上是因為在技術、產品、供應鏈、服務等多個層面實現了全面突破,并且抓住了全球綠色出行、智能出行轉型的機遇。他也相信,商業航天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條類似的發展路徑,甚至有望成為下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出海的“王牌力量”。
王洋指出,相比傳統航天產業,商業航天更強調市場導向和應用場景創新,這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邏輯非常相似。尤其是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它直接面向全球用戶的“連接”需求,本身就具備強應用性、強可復制性的特點。
而吉利在新能源汽車出海方面的積累,也為時空道宇提供了經驗和資源支持。王洋說:“在了解海外市場政策、文化、用戶偏好方面,我們已經有一整套成熟的方法論。而在本地合作、渠道拓展、品牌打造方面,吉利的全球網絡也為時空道宇出海提供了天然的橋梁。”
他指出,時空道宇在推動衛星通信技術出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輸出技術,更是在探索一種模式:以低軌衛星網絡為核心,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集群能力為支撐,在海外復制一個可持續、可落地、可成長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系統。
中國商業航天在海外接受度顯著提升
早在2021年,時空道宇就已啟動海外業務籌備。王洋觀察到,從整體上看,中國商業航天在海外市場存在很大機遇。他指出,一方面,得益于技術的快速進步與成本控制能力,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低軌通信衛星在可靠性、服務性能、靈活部署等方面已具備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建設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時,面臨預算限制、地理障礙和技術門檻,更加傾向于選擇高性價比、響應快、服務全的合作伙伴,而這正是中國商業航天的比較優勢所在。
“以時空道宇近期的出海經驗來看,無論是中東、非洲,還是東南亞、拉美,我們都感受到這些市場對低軌衛星通信服務的迫切需求。”他同時指出,這些國家普遍關注的,是服務能否真正落地、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港口通信盲區、海島應急通信、能源遠程監控等。
與此同時,他也指出,商業航天的“出海”和傳統制造業、消費品不一樣,它不僅涉及技術落地和服務本地化,還深度牽涉到監管、政策、安全、資源協同等多個維度。總體來看,當前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還面臨著制度和政策環境的差異等挑戰。
“很多國家對空間資源的管理比較謹慎,涉及頻率申請、地面站建設、數據跨境等方面都有嚴格的合規要求。以這次和馬來西亞ALTEL的合作為例,前期我們就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當地的電信、頻率政策和法規,確保所有項目都能合法合規落地。”王洋說。
此外,他指出,盡管中國的商業航天技術已經取得巨大進展,但一些合作方在最初階段仍會觀望,甚至有所顧慮。這就需要商業航天企業通過項目落地逐步建立互信機制,用“能解決問題”的服務來建立品牌影響力。
王洋表示,在國家政策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商業航天作為集前沿科技、產業協同、跨境應用于一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全有能力也有責任走在中國高技術“走出去”的前列,成為新時代展示國家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的代表力量。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email protected])(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6256-0.html專訪時空道宇CEO:商業航天“出海”不僅是輸出技術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