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條例禁止“對投訴的電信用戶打擊報復”,但根據以往的報道,類似的疑似報復事件并不罕見。圖/IC photo
近日,聯通用戶韓先生向澎湃新聞反映,因向工信部政務服務平臺投訴中國聯通業務員,蒙騙用戶辦理兩年內無法取消的合約套餐,他名下的3個中國聯通號碼均被限制單通,懷疑遭聯通惡意報復。
對此,中國聯通相關人員表示,由于涉及用戶個人隱私無法透露被限制單通的原因,但一般情況下,系統檢測到用戶號碼存在異常行為、信息安全風險或配合警方安檢等原因,會進行單通限制。
對該說法,韓先生表示無法接受。事實上,換到大多數人可能都很難接受。盡管目前還不能實錘韓先生的3個號碼遭限制是否源于投訴聯通被報復,兩件事雖然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但先后關系是確定存在的,聯通對此應進行更充分的解釋,以擺脫惡意報復嫌疑,取信于市場和消費者。
事件起因于2024年12月8日,韓先生將名下3個中國移動號碼攜號轉網至中國聯通。在聯通營業廳辦理攜號轉網手續時,其稱曾明確和業務員表示“不選擇合約套餐”,然而2024年12月12日,韓先生登錄中國聯通App發現自己辦理的是合約套餐,用滿24個月才能換,遂向工信部政務服務平臺投訴。
在處理過程中,2025年1月2日,韓先生發現名下3個手機號碼被限制呼出,而此時“卡上還有400多塊錢的話費,都不能使用了,只能接聽”。聯通客服表示,如想繼續使用,只能按短信提示進行身份核驗和人臉識別。韓先生最終進行3次身份驗證和識別,才解除了單通限制。
發生這種情況有四種可能。一是,確實是韓先生的號碼在日常檢測中被發現有問題,所以被限制。但這看起來未免過于巧合,因為韓先生剛剛在一個月內進行了攜號轉網操作,是在線下營業廳經過了相對復雜、嚴謹的流程進行過驗證的。
二是,被投訴的相關人員為了泄憤故意給韓先生制造麻煩,限制呼出卻可以通過人臉識別自行解除。這相當于不大不小的“添堵”,普通人可能麻煩一番解除就算了,沒想到偏偏遇到“較真兒”的韓先生。
三是,韓先生可能確實有一些“被限制單通的原因”,在糾紛中被相關人員發現了這些瑕疵,于是刻意針對性地對其進行了限制,這類似于選擇性執法。
四是,系統出現故障,發生誤會。但至少目前看,聯通相關人員沒有給出此種解釋,不知后續調查中是否會歸咎于系統。我們也希望真相是系統犯的錯,但如何排除遭遇報復呢?畢竟,韓先生的投訴與運營商相關人員利益切身相關。
我國電信條例規定,電信用戶對交納電信費用持有異議的,電信用戶有權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予以解決;遭拒不解決或者對解決結果不滿意的,用戶有權向有關部門申訴。
根據報道,韓先生在發現自己辦理的竟是合約套餐后,直接向工信部平臺進行了投訴。或許,正是這種未事先溝通把事情直接捅上去的行為激怒了相關人員。
在互聯網上,有不少“運營商最怕的三大投訴渠道”類似話題,其中之一就是向工信部投訴。作為主管部門,一旦查實問題,則會施以處罰,運營商業績受到影響,相關人員也會承擔責任,甚至蒙受經濟損失。
電信條例禁止“對投訴的電信用戶打擊報復”,但根據以往的報道,類似的疑似報復事件并不罕見。比如,某市民打完投訴電話不久,就收到近百條垃圾短信;投訴后深夜遭運營商工作人員長時間的侮辱等。
客觀說,三大運營商員工總數近百萬,又因遭投訴后利益攸關,個別員工情緒“一上頭”進行報復并不難理解,也不是什么重大事件。但如果發現員工能夠輕易利用系統報復客戶,則值得高度重視,因為這已經嚴重危及運營商的運營安全。
2023年8月,央視《今日說法》欄目曾曝光一起相關案件。公安機關抓獲與詐騙集團勾結的23名運營商“內鬼”,警方在查獲的電腦中恢復的手機號碼數量就高達8000多萬個。“內鬼”正是通過非法進入運營商系統,實施電詐行為。
從這個角度說,在處理韓先生這件事情的時候,中國聯通應拿出更高層級的重視態度,進行深入調查,既可給公眾一個合理交代,同時又能對內部管理進行排查和完善。畢竟,“由于涉及用戶個人隱私無法透露”這樣的說辭,未免太簡單了。
撰稿 / 信海光(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946-0.html疑因投訴業務員號碼遭限制,聯通應給出更多解釋 | 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