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同仁堂只有北京有,其他都是貼牌。”“幾個同仁堂,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分不清。”“北京、天津、南京三個同仁堂,不是一回事,早就分家了,誰都管不了誰。”……
近日,隨著市場關注同仁堂的貼牌亂象和產品真偽,不少消費者也對北京、天津、南京三家同仁堂展開了討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消費者對三家同仁堂的認知普遍存在誤解。
根據官網信息,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同仁堂集團”)是“同仁堂”商標唯一合法持有人,也是“同仁堂”字號的唯一合法承繼者,其起源可追溯至1669年。
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同仁堂”)前身起源于清朝創立的張家老藥鋪,后與北京同仁堂結緣。
南京同仁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京同仁堂”)前身是北平同仁堂京都樂家老鋪南京分號,由樂氏十三代嫡傳樂篤周創辦,于1929年開業。
長期以來,圍繞三大同仁堂的愛恨糾葛從未斷絕,尤其是北京、天津同仁堂的品牌之爭,已綿延百年。
不過,近期也有了變化。北京同仁堂集團去年底取得了天津同仁堂60%股份的控制權,業內觀點認為,京津同仁堂開始“握手言和”,從商標之爭走向整合。
與此同時,南京同仁堂也在轉讓55%的股權,其中青島寶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昊科技”)轉讓其所持有的45%股權的消息,發出后經多次延期,將于2025年3月27日10時開始競價,業內一度猜測北京同仁堂會出手。
事實上,不少業內人士都支持同仁堂走向統一,以持續提升老字號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只是,資本運作紛繁復雜,未來,“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又將走向何方?
梳理三大同仁堂官網以及公開資料可知,三者有著頗深的歷史淵源。
同仁堂品牌始創于1669年,即清康熙八年,由樂顯揚在北京創建。1723年,同仁堂開始為清宮供御藥。但是,同仁堂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難題。后來,因資金周轉問題,北京同仁堂當家樂平泉開始對外招股。
在此背景下,樂家女婿張益堂入股北京同仁堂,開始統領經營、分管制藥。后來,樂平泉將北京同仁堂收回自營,張益堂也從北京同仁堂贖回股份,在天津另立“張家老藥鋪”,一度為北京同仁堂在天津的代理商。1852年,張益堂在未經北京同仁堂許可的情況下,自行將“張家老藥鋪”更名為“天津同仁堂”,結果遭到北京同仁堂起訴。最后天津同仁堂敗訴。
南京同仁堂則源于上世紀二十年代。1926年,樂氏十三代嫡傳樂篤周,奉家族之命南下創辦北平同仁堂京都樂家老鋪南京分號,于1929年正式開業。開業后一切資金、貨物概由北京同仁堂撥付,所有員工皆由北京同仁堂派遣,所得盈余均交北京同仁堂支配。
伴隨著百年傳承、積累和沉淀,同仁堂這一招牌取得了社會廣泛認同,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如今,北京同仁堂集團旗下同仁堂(600085.SH)、同仁堂科技(1666.HK)、同仁堂國藥(3613.HK)成功上市。天津同仁堂在2019年被工信部評定為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而南京同仁堂在2018年至2022年快速發展,年營收突破百億,其中藥業板塊突破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同仁堂都于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授予全國首批“中華老字號”。但事實上,三家同仁堂的品牌紛爭持續不斷。
除“張家老藥鋪”最初更名時打過官司,京、津同仁堂在民國時期也打起了官司。此外,2021年8月6日,在天津同仁堂IPO后不久,北京同仁堂集團將天津同仁堂作為被告之一,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出訴訟,案由為“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
南北同仁堂之間也有訴訟案例。一知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2024年,北京同仁堂集團起訴了南京同仁堂,要求其停止商標侵權行為、停止“同仁堂創始人”等與歷史上的同仁堂進行誤導性關聯的虛假宣傳行為,以及停止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損失。
新中國成立后,三家同仁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南北同仁堂為國有企業,天津同仁堂在歷經多輪股權轉讓后,一度為民營企業。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1992年北京同仁堂集團成立,并于2001年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目前由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
南京同仁堂股東為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寶昊科技,分別持股55%、45%,股權穿透后發現其實際控制人為青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天津同仁堂實際控制人為張彥森及其妻高桂琴。其中,張彥森持股41%、麗珠集團持股40%、天津潤福森商貿有限公司持股18%(由高桂琴100%控股)、張彥明持股1%。
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年底以來,天津同仁堂、南京同仁堂在股權結構上均在發生變化,三家同仁堂頗有整合之勢。
去年12月19日,上市公司同仁堂發布公告,其控股股東北京同仁堂集團近日取得天津同仁堂60%股份的控制權,并承諾五年內進一步解決天津同仁堂及其控制的企業與同仁堂及其控制的企業之間個別非主要產品相同的情況,避免同業競爭。由此,京津同仁堂百年品牌之爭或將結束。
另一方面,業內也在關注北京同仁堂集團與南京同仁堂的股權關系。
2024年11月26日,根據青島產權交易所綜合交易平臺,寶昊科技擬轉讓持有的南京同仁堂45%股份,轉讓底價18億元;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擬轉讓持有的南京同仁堂10%股份,轉讓底價4億元。競價于2024年12月24日開始。
業內曾有觀點認為,從品牌統一需求、資金實力允許、政策與國資推動等方面看,北京同仁堂集團收購南京同仁堂存在諸多可能性。收購完成后將會整合資源,減少同業競爭,進一步提升同仁堂品牌影響力。
不過,上述競價由于各種原因推遲到了2024年12月31日。最終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10%股權轉讓成功,而寶昊科技45%股權轉讓被多次推遲,將于2025年3月27日開始競價。
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集團在2025年黨建經營工作會中強調,將聚焦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等重點工作。有業內觀點認為,2025年北京同仁堂集團或將加快收編南京同仁堂的步伐。
北京同仁堂集團對天津同仁堂的收編,業內也在關注雙方同業競爭的問題。比如,雙方在牛黃解毒片、風濕寒痛片和清熱解毒類等藥品方面均有布局。
今年1月7日,同仁堂就此問題發布補充公告稱,天津同仁堂是一家提取類片劑、膠囊等劑型的中成藥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為腎炎康復片、血府逐瘀膠囊和脈管復康片。其主營市場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其OTC銷售比例很低,近兩年約占年銷售總額的5%左右。
而同仁堂主要產品包括安宮牛黃丸、同仁牛黃清心丸、同仁大活絡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主要產品與天津同仁堂無重疊。而且,同仁堂90%的銷售均來源于院外零售門店。
雙方相同的產品主要為散劑、片劑等小品種,該等產品在2023年合計收入2890萬元(占2023年天津同仁堂合并收入的2.58%,占同仁堂2023年合并收入的0.16%)。
與此同時,雙方將加強合作。同仁堂表示,未來可能通過委托生產的方式,將部分本公司自有品種委托天津同仁堂生產,以擴充本公司提取類品種的產能、提高生產效率以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市場供應量。
“天津同仁堂收入來源主要來自醫療渠道,其院外零售門店比例很低,且無自身的OTC藥店銷售隊伍。同仁堂可能選取部分天津同仁堂的品種,以本公司獨家代理的方式,開發院外渠道,以提高本公司的品種群和銷售收入。”同仁堂透露,天津同仁堂對公立醫療機構的銷售能力較強,同仁堂可委托天津同仁堂經銷或代理本公司部分醫療類產品,向公立醫療機構銷售和推廣。
同仁堂也在近期多個公告中表示,若整合效果良好,公司將主動擇機和集團磋商,將天津同仁堂納入上市公司。
對于同仁堂未來如何獲得更好發展,有業內專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同仁堂為代表的每個老字號背后都是一部百年奮斗史,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對老字號的法律保護。
他建議,從老字號的歷史發展、文化傳承、現實需求等方面出發,特別是考慮老字號百年發展歷程中商標與商號合一、商業標識的實際使用早于現行相關法律制度等特殊性,建立專門保護制度,對于老字號的商號、商標等各類商業標識,給予全方位的特殊保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張繼焦表示,伴隨著“國潮”涌動,老字號發展迎來新機遇。老字號企業“煥新”,需要企業向著數字化轉型與營銷創新、產品品類與服務方式創新、品牌年輕化與國際化方面努力,也需要相關部門從管理政策、協同保護方面集中發力。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7-17703-0.html從“同根相爭”到“資本歸一”,百年同仁堂整合啟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