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4+4+X”醫工交叉“MD+PhD”(醫學博士+哲學博士)雙博士培養模式。
3月14日,中國醫學教育教學案例庫/案例版數字教材評審委員會和主編人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醫學教育教學案例庫/案例版數字教材評審委員會顧問范先群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4+4”人才培養特色,并談及在此基礎上率先將探索的“4+4+X”醫工交叉“MD+PhD”雙博士培養模式。
范先群表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自2002年起在國內率先開展臨床醫學專業“4+4”項目,即每年從國內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招收25名左右4年制非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攻讀4年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但受學制所限,學生在短短4年內既要完成臨床專業的課程學習,又要從事科研并高質量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培養年限稍顯不足。
為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服務健康中國和引領未來全球健康的重大戰略需求,醫學院聯合教育部首批獲批的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開展醫工交叉本博貫通“MD+PhD”雙博士學位項目,探索頂尖醫學與科技人才培養新路徑,致力于培養醫工交叉領域領軍人才,培育醫工交叉領域的前沿理論創新和顛覆性技術。
范先群介紹,“4+4+X”本博貫通“MD+PhD”雙博士學位培養項目培養方式包括本科階段培養4年和博士階段培養4+X年。醫學院聯合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及其他理工科等一流平臺與頂尖師資,充分整合上海交通大學頂尖的醫科和工科學科優勢,助力醫工等交叉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以人才培養為紐帶真正體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學生經過課程、臨床和科研高度交叉融合的學習實踐,最終滿足申請MD+PhD的相關要求,獲得雙博士學位。
此外,該項目還充分依托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教學技術,發揮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國內最先開展基礎臨床單循環縱向器官系統整合課程的優勢,融入數字化的案例教學,優化臨床知識學習周期并持續強化臨床與科研訓練。與此同時,優秀學生同步進入PhD培養,通過實施醫工交叉雙導師制、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學習和科研探索、加強國際化培養及雙博士項目專項經費支持等途徑,切實強化復合型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
在2025年兩會上,范先群在談到醫學教育時曾表示,從本科入學到博士畢業,醫學院學生寒窗苦讀八年是常態,醫學生除了要學大量醫學課程,還要學習人工智能、計算機等知識,學習壓力很大。現有的醫學教育應當“有所加、有所減”:增加臨床、科研、實踐,以及交叉學科的內容,減少基礎醫學的部分內容。“醫生最主要的能力是治病救人。面向人工智能時代,醫學應當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其中既包括人工智能技術,也包括內窺鏡技術、介入技術、腫瘤治療的質子重離子技術等先進醫療技術,還要掌握國際前沿知識。”
據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2024年就已成立“AI+醫學教育”專班,形成《“人工智能+醫學教育”行動方案》,通過高水平建設AI+專業與AI+微專業、開展AI+教學資源建設、完善智慧教學平臺建設、探索AI+教育教學評價、實施教師AI素養提升計劃五個方面開展探索和實踐。
(原標題:上海交大醫學院推出醫工交叉“MD+PhD”雙博士培養模式)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2834-0.html上海交大醫學院推出醫工交叉雙博士培養模式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