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多年的創業教育之后,不少高校的創業課教師忽然發現,如今高校的創業氛圍已大不如前。曾經,創業園涌現了不少神氣的“學生老板”,噼里啪啦的鍵盤聲不絕于耳,電話也接個不停。而如今,創業園越修越闊氣,但創業的學生卻越來越少。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23屆的國內高校本科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比例僅占總數的1.4%。本科畢業生對待創業的態度越來越謹慎。
不久前,以宇樹科技、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業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引發了公眾又一波關注創業的熱潮。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創業者當中,很少有在校期間接受過創業教育,并在科技創業中走向成功的事例。這是否意味著創業教育在當下已經不重要了?那么,那些“六小龍”中出自高校的“掌門人”又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邊界是否越來越模糊
作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的副主任,鄭剛曾考察過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國際一流頂尖大學。他發現,這兩所高校并沒有設立單獨的創新創業學院,而是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每門課程、每個學院中。
而“杭州六小龍”的創業者也不是由創新創業學院培養出來的。
在浙江大學官方公眾號發布的《“杭州六小龍”,浙大基因密碼是什么》一文中,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認為,“嚴謹的治學氣氛,以及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科學精神”,這些都是他在浙大讀研期間的重要收獲。
作為一家機器人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的創業之旅源于他在本科期間參加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競賽。在比賽中,他不斷對機器人軟硬件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畢業后,朱秋國留在浙大任教,并不斷進行技術積累和創新。
群核科技的聯合創始人黃曉煌、陳航本科就讀于浙大竺可楨學院混合班。在陳航的理解中,混合班之所以叫“混合班”,“可能是希望你什么都學一些”。前兩年的通識教育涵蓋了化學、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基礎課程,這讓學生后續開展跨學科交流與合作時,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大一下學期時,黃曉煌就進入了實驗室旁聽組會,參與課題研究,并由此進入計算機圖像圖形學領域。這成為了他后續開展圖形處理器(GPU)通用計算研究、創業的重要啟蒙。
“并不是一定要有一門創業課,學生才能學會創業。從這個角度說,創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精神,在他們心中埋下創新創業的種子。在合適的時間,它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大樹。”鄭剛說。
何時埋下這顆種子,甚至可以比大學階段更早一些。
斯坦福大學科技創業項目原學術主任蒂娜·齊莉格有一個“發明圈”理論。她認為,想象、創造、創新、創業是一脈相承的。創業的源頭是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培養可追溯到中小學階段。甚至還有研究認為,一個人在學齡前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
而在大學里,鄭剛的創業課沒有考試,只有諸如創新點子秀、創業點子秀之類的團隊作業展示,相當于一個小型創新或創業項目的路演。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學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論,例如設計思維、精益創業等。“這些方法論不僅對創業者有用,即便學生不去創業,那些通用的創新創業方法論對其工作、生活而言也很有價值。”
他解釋說,設計思維方法論的第一步是先學會感同身受,不要急著找問題、找痛點;第二步是走進場景,尋找痛點、挖掘洞見,發現潛在需求;第三步是頭腦風暴,根據同理心、市場調研產生創意;第四步是做一個1.0版的原型產品或項目展示;第五步是尋找潛在用戶做測試。
“要創業,先創新”是鄭剛篤信的創業教育理念。“這些年,某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重創業、輕創新’的特征,學校考核的是獲了多少‘雙創’比賽獎項、上了多少節創業課、出了多少創業者、創業率有多高。這些統計其實是舍本逐末。”
創業的“火車頭”該是誰
相較10年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1.0時代,當下一個很明顯的表現是,畢業生就業更求穩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創業力量去攪動一池春水。
誰應該擔當創業“火車頭”的重任?
溫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施永川表示,1.0時代的高校創業,國內職業院校大學生創業的比例遠高于頂尖大學。國外部分頂尖大學的學生創業率達到總數的10%,而本該勇當“火車頭”的國內頂尖大學卻與之有很大差距。“一個明顯的表現是越來越多名校生選擇了基層公務員工作,進而擠占了原本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崗位。”
在鄭剛看來,“內卷式”競爭的加劇,恰恰更需要加強“雙創”教育,創新破萬“卷”。
“倒掛”的出現需要破局者。
陳天潤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后在計算機學院推免直博,師從人工智能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他在2021年創辦了公司——魔芯(湖州)科技有限公司。
陳天潤的創業靈感來自大一時幾個好朋友在寢室里的頭腦風暴。當時,他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念頭——做一款與眾不同的3D打印機。這臺打印機不僅能滿足辦公、家庭使用,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甚至能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與體驗。
由此,陳天潤踏上了創業之路。
與10年前相比,如今的創業發生了很大變化。“2.0時代的高校創業有著明顯的科創色彩,門檻比1.0時代更高了。它具有顛覆性創新的特征,不再像1.0時代依靠互聯網平臺進行模仿創新。”浙江錢塘基礎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敏指出。
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了陳天潤從理論課程到實踐資源的方方面面,“對我初創經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浙大鼓勵學生跨學科探索,陳天潤選修了管理學、心理學等一系列課程。“在專注技術之外,我還學會了如何洞察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浙大的創業理念是基于創新的創業。正是這些看似與專業無關的知識,往往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意。”
陳天潤還加入了浙江大學未來企業家俱樂部和求是強鷹俱樂部。在那里,他結識了許多有創業經驗的前輩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不僅得到了創業導師的指導,認識了我的初創合伙人,還曾在‘互聯網+’大賽中獲得全國金獎,由此得到展示項目和融資對接的機會。”
在浙大創業俱樂部等平臺,他學會了重視團隊建設、工程管理和風險控制。“懂得如何有效溝通、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效益最大化,這些有助于我在創業過程中更快地組建團隊、優化流程和解決實際問題。”
“接受過創業教育與沒有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學生,在系統性思維與全局視野的拓寬、理論指導與實戰演練的結合、資源對接與人脈網絡的提前拓展、風險意識與應對策略的掌握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陳天潤告訴《中國科學報》。
“1.0時代的高校創業普遍不太重視科學方法論的訓練,寄希望于運氣或靈光一現。這幾年,我們越來越發現創新創業需要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論,包括設計思維、精益創業、第一性原理,這三點是我們總結的對創新創業非常有幫助的三大方法論。”鄭剛說。學生要開發一套創新產品,如果已經知曉這套方法論,成功的概率就會更高一些。
正是得益于過往的創業教育,如今陳天潤的創業勢如破竹。其人工智能工具輔助用戶創作的3D模型已被打印數十萬次,打印機和耗材產品交付產值數千萬元,還獲得了兩輪投資機構融資。
科技創業堵點在哪兒
多年前,溫州大學的學生曾開發過一款自動剝蒜機,把帶皮的蒜頭扔進去,機器就會自動剝蒜皮。這項發明引來了媒體的爭相報道,很多商家也找到學校,希望能夠尋求成果轉化。然而,經過與指導老師的一番溝通后,他們發現“不可行”——剝蒜機使用的電機是價值幾千元的進口電機,參加創業比賽可以,但在日常使用中的成本過高。
這段往事讓施永川反思,“幾個創業大賽金獎并不能代表某所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水平,創新創業教育的短期效果往往被高估,而長期效果卻往往被低估”。
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過高,一個現實的堵點還在于從實驗室到產品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死亡之谷”。科研環境通常是高度理想化的,但成果轉向商業化時,創業者卻發現問題遠比想象復雜得多。
“進行技術轉移的過程本身,其實也是創業的過程。”陳東敏指出,從科研能力到工程能力,再到生產制造、走向市場,最后組織企業,國內高校并沒有一套系統的教育體系來支撐創新驅動的創業,以及科技創業的人才培養。
然而在國外,這種滲透了創業理念的課程已經嵌入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的工學院,以色列的很多管理學院與工學院也有緊密合作。“這種課程是國內急需的,但沒有哪所高校能直接提供。這個問題已經引發很多高校的關注。”陳東敏說。
不久前,陳東敏去浙江大學交流時,發現他們已意識到MBA要與工程教育更緊密地結合。“大多數國內高校更擅長培養首席執行官(CEO)。CEO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不僅要學會擴大人脈關系、戰略管理等,更要接受商學思維+工程思維、科學思維的培訓。”陳東敏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樣的學院落地在管理學院還是工學院,目前國內高校還缺乏一個結構性調整。
對此,鄭剛也表示同意:“四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真正打通比較困難。”
不過,國內已經“冒”出一些類似的嘗試。比如在受訪時,陳東敏和鄭剛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創辦的 XbotPark機器人創新基地。
據鄭剛介紹,創業者缺方向,XbotPark通過教改班、科創訓練營等教授設計思維方法論,科創營幫助學生尋找創業方向、提高實戰能力;創業者缺資本,XbotPark從中篩選合適的項目,注入種子投資;創業者缺渠道,XbotPark配套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強大的供應鏈,包括概念驗證中心、共享實驗室等。“把創業中容易失敗之處都進行了彌補,四鏈打通有助于學生‘真創業’。”
“1.0時代和2.0時代的高校創業,創業的原理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不斷變化的是創業內容。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創新的迭代速度加快,一些創業點子很快就被人工智能生成的方案替代。未來社會對創業教育的要求勢必更高,不僅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創業的內涵、邏輯,還要教會學生快速適應新的商業模式、技術與市場的組合。”陳東敏指出。
尋找真實的創業場景
一些在1.0時代的高校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在2.0時代還將持續存在。
高校中的大學生創業更像是一間“溫室”,免租金、免水電費,與實際創業環境相比有一大段距離。借助這個“溫室”環境,“創業就是要最快教會人失敗,這是國際上頂尖商學院教創業的方法”。施永川說,高校中創業的試錯成本低,此時的失敗可以為創業者積累經驗,也為二次創業“避坑”。
“創業教育的一個最大困難還在于學生的成長路徑非常單一,反映到創業上,大部分學生都會不約而同想到幫助師弟、師妹選專業。他們更傾向于做自己熟悉的事情。”陳東敏說,“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創業教育變成低門檻創業,而是要與專業教育融合起來。”
2.0時代的創業教育怎么讓學生融入真實的創業場景?怎樣讓學生做到與學科融合?怎樣讓學生體驗初創的失敗感?……施永川認為,創新創業學院是離市場最近的學院,也是最好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整合平臺之一。
10多年來,溫州大學陸續嘗試了各種創業班,比如大學生村官創業班、3+1創業精英班、跨境電商創業班等。創業班契合時代主題,操作靈活,用施永川的話說,“船小好掉頭”。目前他們正推出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先鋒班、“點亮鄉村”創業特色班。
大家都想趕上人工智能這班“快車”,創業者也是一樣。創業班時常邀請產業界人士與學生互動。這其中,有一位創業導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當地稅務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將人工智能與稅務管理結合起來搞開發,教學生“怎么在垂直領域發現商機”,學生們一下子來了興趣。
施永川希望學生把創業放入真實場景中。2024年,溫州大學與溫州市農業農村局啟動了“點亮鄉村——公益直播百村行”活動,借助各類創業教育改革試點班、大學生創業工作室、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隊進行落地幫扶,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滿足廣大鄉村的現實需求。
比如,在溫州瑞安芳莊鄉有一條看似平平無奇的漂流路線,一樣的船、類似的山水,每年吸引不了很多游客。創業班的學生到來后,把這里改造成了一個“劇本殺”漂流,線路上的每個站點都設置一個打卡處。此外,他們還請擁有幾萬粉絲量的學生“網紅”現場直播,硬是把這處漂流地變成了“網紅”景點。
劇本游的創意讓他們迅速看到了商機。“我們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搭建數字化網絡傳播平臺,為瑞安芳莊、九山書會等構建了基于‘鄉村導覽+劇本游+融媒體’的以點到面的服務模式,為蒼坡古鎮、山根小村等開發線下劇本游項目……”施永川說。
“2.0時代的創業教育,要構建熱帶雨林式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滿足‘生物的多樣性’。”施永川介紹道,不久前,他們還舉行了女大學生創業大賽,“點亮鄉村”項目也走進了30多個鄉村街道。“重點在于把創業融入育人全過程,即怎樣培養崗位創業者。把生態建好了,‘梁文鋒們’‘王欣欣們’自然就會冒出來。”
《中國科學報》(2025-04-01 第4版 高教聚焦)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198-0.html創業2.0時代,高校怎么培養“梁文鋒們”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