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
2025年,注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2025”專題,以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之變。
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北大成立兩個新學部后,新工科將向何處發力?
近段時間,繼復旦改革向新工科發力、南大加速新工科布局引發關注后,北大“撤銷信息與工程科學部,新增工學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的消息,使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北大的新工科建設上。
北大原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下設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智能學院、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王選計算機研究所、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軟件與微電子學院。
新成立的工學部,由工學院(本科生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先進制造與機器人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組成。
新成立的北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由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智能學院、王選計算機研究所、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成。
北大此次學部調整意義何在?北大在新工科領域已有哪些布局?重點是什么?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
如何看北大調整設立兩個新學部?
關于撤銷信息與工程科學部,新增工學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的原因考量,北大新聞網3月25日發布的《北京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工學部班子宣布會舉行》一文中有所提及。
文中提到,聘任梅宏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查紅彬、張興、陳清為副主任;聘任段慧玲為工學部主任,程和平、倪晉仁、夏定國為副主任。
梅宏、段慧玲感謝原學部班子成員的貢獻及學校各單位的支持,并表示,當前正值信息科學與工學的發展機遇期,兩個學部將立足學校“雙一流”建設目標,以學科交叉平臺為載體,賦能其他學科協同共進、融合發展,推動新工科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學校加快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貢獻力量。
北大校長龔旗煌指出:此次學部調整是學校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結合學校“雙一流”建設和“科技創新年”重點工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和站位,高起點謀劃和推動學部建設,加快優化學科布局;要探索“1本N院”的學部發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北大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要充分發揮交叉平臺作用,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大力推進協同創新。他希望兩個學部傳承“科技報國”光榮傳統,錨定前列目標、打造頂尖學科,把新工科真正辦出北大特色、北大水平,為服務支撐強國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也就是說,北大此次學部調整確實如外界所推測的,是要推動新工科建設。
對于北大此次學部拆分調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分析指出,北大此前的信息與工程科學部涵蓋的內容范圍較大,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信息科學領域的所占比重、發展空間都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北大撤銷信息與工程科學部,新增工學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是符合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背景下新的發展邏輯的。
北大成立工學部無疑跟新工科建設密切相關,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如何助推新工科發展?
這從梅宏在北京論壇(2024)新工科專題論壇上發表的演講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梅宏當時以“軟件定義的未來世界”為題發表演講,并指出,新工科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支持,軟件產業在數字經濟時代起到了核心作用,并與未來世界緊密相關。軟件定義的技術本質是把原先一體化的硬件設施打破,將基礎硬件虛擬化并提供標準化的基本功能,然后通過管控軟件,控制其基本功能,提供更開放、靈活、智能的管控服務。這預示著未來世界將朝著萬物互聯、一切皆可編程的方向發展。
此外,北大“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堅持‘以科學促工程’的新工科發展路徑”。這也可以理解為,北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是促進北大新工科發展的重要力量。
關于當前高校紛紛向新工科發力的原因,澎湃新聞此前曾報道,一方面是國家戰略與政策導向影響。
“從教育的戰略屬性上看,發展新工科也是國家的戰略需要。在學科專業設置改革上,中央有一句話: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要為牽引,其中主要都是理工科,尤其是以新工科為代表的交叉學科。”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是要在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過程中完成人才培養,而“卡脖子”技術很多涉及工程技術問題,需要新工科人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加速發展背景下,傳統的文理強校具備由理科向工科延伸,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基礎和優勢;同時,這些高校本身也面臨通過布局新工科,打破學科壁壘,來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壓力。
陳志文指出,北大也一樣,其推進新工科發展的底層邏輯與復旦、南大等高校發力新工科是一致的。
北大“十四五”規劃中寫道,“堅持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并重,完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調發展、‘雙輪驅動’的創新體系。特別是要補齊新工科等短板,促進理文醫工農各學科融合發展,努力產出大成果、標志性成果,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設。經過3到5年建設,完成新工科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新工科隊伍評價制度,造就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師資隊伍,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標志性成果,顯著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示范引領綜合性大學的新工科教育。”
從領導班子看北大新工科發展方向
北大新工科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
有學者認為,北大這兩個新學部領導班子陣容頗為強大,從中大致能推測北大新工科未來重點發力的方向。
其中,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梅宏,是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軟件工程和系統軟件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件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副主任查紅彬,是機器感知與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他長期從事智能科學技術、計算機視覺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應用到公安刑偵、醫療與文化遺產的應用中。
副主任張興,主要從事硅基新型納米尺度半導體器件結構與制造工藝、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小尺寸MOS器件與電路的抗輻照特性及其加固方法、集成電路參數庫與單元庫、集成電路可靠性與評測技術、半導體器件模型模擬等方面的研究。
另一位副主任陳清,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表征、電子顯微學、納米器件加工與性能研究,并在其研究領域內做出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有業內學者認為,從北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的架構,以及四位主要負責人的背景信息來看,該學部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落地”的全鏈條布局,覆蓋軟件、硬件、材料、智能系統四大支柱,并強調跨學科協作。其戰略可能在于通過底層技術(如納米材料、集成電路)突破,賦能上層應用(如AI、文化遺產保護),同時以國家重大需求(如自主芯片、高可靠系統)為導向,推動信息科技的全面發展,并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構建新工科“技術底座”。
北大工學部領導班子中,工學部主任段慧玲及副主任程和平、倪晉仁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段慧玲還是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ASME Fellow),在界面力學、流固耦合力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程和平同時兼任北大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席科學家,973首席科學家,在鈣信號研究、線粒體功能研究、科研儀器創制領域均有重要成果產出。
倪晉仁是環境水利專家,長期從事河流動力學、河流地貌學、河流污染源控制技術及河流治理工程方面的研究,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河流全物質通量”的概念體系,建立了全要素監測的方法體系,并提出了基于河流全物質通量的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另一位副主任夏定國,是先進電池材料理論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在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催化劑及材料制備等領域完成國家與省部級課題1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
業內學者分析,北大工學部可能會在力學與先進制造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與高端儀器創制、綠色制造與可持續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儲能技術等領域發力,并在學科生態構建上,通過“力學-材料-環境-醫學”交叉,重塑傳統工科邊界,形成“基礎理論-技術開發-工程應用”全鏈條創新體系。同時,通過產學研聯動,加速技術轉化,培養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此外,近年來北大每年發布新工科交叉專項申請指南,支持從事信息與工程科學和基礎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在現有工作基礎上跨院系、跨學科聯合,面向需多學科協同支撐的國家重點方向和未來技術開展聯合攻關,鼓勵交叉融合的目標導向科研。因此,北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工學部雖是兩個學部,但它們之間、包括與北大理科、人文、社科、經管以及醫學部等從事基礎性科學研究的學部、院系可能也會有一些跨學科方向合作項目。
加速布局新工科,構建南北兩個基地
實際上,數年之前,北大已經開始加速布局新工科,并構建了南北兩個新工科基地。
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的工科教育歷史悠久,1910年3月即組織了工學院。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北大工學院的機械、電機、土木、建筑四個系合并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學;北大工學院的建制取消。但另一方面,1952年北大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力學學科,此后又陸續建立起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學科。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現代工業技術愈加處于關鍵地位。北大原有的學科設置偏向文、理、醫等學科,面向現代工業技術的工程學科未得到充分發展。”北大工學院官網的學院概況中介紹,在此背景下,2005年2月,北大重新創建工學院。“工學院從成立開始就從高起點出發,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學科,著眼于未來工程科學和新技術的發展方向,面向國家迫切需要及關系國家中長遠經濟發展的科學與技術研發。”
北大加速布局發展新工科,則始于2020年。
2022年,北大新聞網發布的《新建6個學院5個實體研究機構——北大新工科的特色之路》一文中寫道,“自2020年《北京大學新工科建設規劃》出臺以來,北大新工科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迎接未來技術挑戰為使命,新建6個學院5個實體研究機構,走出一條綜合性大學發展新工科的特色之路。”
這篇文章提到,2020年8月,北大以黨委會全會的形式正式審議通過《北京大學新工科建設規劃》,凝聚起全校對加強新工科建設的共識,確定了依托新校區建設新工科的戰略行動、發展定位和建設路徑。
北大新工科建設有三重內涵:“以理啟工”,即以科學促工程;“以文冶工”,即建設蘊含人文精神的工科;“以工促多”,即加強新工科對人文社科、理科、醫科等學科的輻射作用,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2020年至2022年,北大先后成立了未來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學院、智能學院等6個學院,深耕生命健康、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此外,北大新工科先后成立了5個實體研究機構——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
“發揮‘小而精、體制活’的特點,實體研究機構正在成為新工科交叉研究的‘學術特區’。”文章稱,“兩年時間,布棋落子,新建6個學院和5個實體研究機構,迄今共19個主要建設單位。北大正在以大魄力和大格局,將新工科建設送上快車道。”
2021年10月,在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2021)上,時任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表示,北大“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設作為北大的重要內容,力爭通過“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實現覆蓋前沿學術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國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的快速發展。
不僅如此,近年來在加速發展新工科的過程中,北大已經形成了南北兩個新工科基地。
北大“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以昌平新校區作為新工科建設基地,規劃新工科重點發展方向、重點實驗室集群和重要科學研究平臺,綜合性解決長期存在的資源配置問題,實現覆蓋前沿學術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國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的跨越式發展。
2021年,北大昌平新校區正式啟用,迎來了來自北大計算機學院的第一批研究生。對此,北大官微的推文中曾寫到,“落子謀全局,這正是北大‘新工科’戰略的一步重要支撐。”
如果說北大昌平校區是北大新工科發展的北方基地,那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則是北大新工科建設的南方基地。
2022年,北大副校長、北大深研院院長張錦在其發表的《建設北大“新工科”南方基地 助力深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文中提到,北大深研院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確立了“問題導向、南北聯動、AI牽引、創新融合”的未來發展理念,致力于建設北大“新工科”南方基地,積極服務國家戰略與深圳創新密集型產業發展需求。
張錦介紹,北大深研院與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在地科技創新型企業強化戰略協同,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安全節能環保、超高清視頻顯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一代通信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合成生物、深地深海等未來產業,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重點領域的關鍵問題作為研究課題,集聚力量進行攻關。
(原標題:大學2025|成立兩個新學部后,北大新工科將向何處發力?)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208-0.html成立兩個新學部后,北大新工科將向何處發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