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韓揚眉
今年6月,第36屆世界電動汽車大會時隔3年在美國洛杉磯重啟,86歲的大會聯席主席陳清泉站在主席臺上,向全球業界精英發表最新觀點,他聲音洪亮,激情恰似少年。
陳清泉被譽為“亞洲電動汽車之父”。汽車曾經改變世界,而陳清泉改變了汽車。30多年前,他推動成立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其間讓某汽車大國放下技術保密顧慮加入的事,傳為美談。
出生于印尼,成長于中國內地,成名于中國香港。陳清泉一生坎坷,卻一生樂觀、熾熱與純粹。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一日三地”,輾轉全球,鏈接科技和政商企,為的是盡早看到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跑遍中國大街小巷、跑遍世界各地,推動中國成為世界電動汽車王國。而這一夢想正在實現——去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世界第二;今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一。
造一輛不冒煙的汽車
在一間不大的工廠里,汽車發動時冒出滾滾濃煙、噪聲轟鳴,陳清泉的父親和工人在車底修理汽車,被嗆得直咳嗽。
“嗆死了,天天修也修不好。”小陳清泉邊喊邊幫父親拿工具,“什么時候汽車能夠不冒煙就好了。”
“你要是有本事,將來就發明一種不冒煙的車。”父親邊說邊坐到駕駛室內啟動汽車進行測試,一腳油門踩下去,一股濃煙尾氣隨之而出,汽車、父親和工人身上、臉上被油煙熏得黢黑,陳清泉也被嗆得逃離了修理廠。
這個情景,幾乎出現在陳清泉兒時的每一天里。
陳清泉的父親是印尼馬吉朗市的華僑企業家,做出租車和公交車生意。因此,陳清泉從小就喜歡汽車,每當一輛漂亮的新車生產出來,陳清泉都會非常興奮,要求試乘,看看有什么新功能。
然而,他進入修理車間時,就變得非常“沮喪”。“造一輛不冒煙的汽車”,兒時與父親“對賭”般的約定,成了陳清泉的夢想。
夢想仿佛近在咫尺,可現實總是給少年郎致命一擊。這夢想扎根在陳清泉心中40年,才有實現的機會。
陳清泉是“第三代華僑小子”,出生于1937年。從小父親就要求陳清泉說中文,因為“你是中國人”。陳清泉的中文是由荷蘭人教的,帶著濃濃的爪哇口音。
抗日戰爭讓陳清泉理解了“講中文”的深意。作為當地富商,他們首先成為侵略者入室搶劫的對象,年少的陳清泉卻無能為力。他所上的華僑學校也停辦了。路上遇見日本憲兵時,必須立即停下向他們鞠躬,否則就會挨上一巴掌。
“苦難”還在后面,印尼反抗荷蘭殖民統治、反抗日本侵略、發動獨立戰爭……政權交接時,越是弱小國家的僑民越不受保護。面對暴亂,華僑首當其沖。
回國,讓國家變得強大,讓中國僑民有強大后盾,陳清泉一刻沒有忘記。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0年中國與印尼建交,陳清泉多次踏上回國之路都被阻撓,就連父親也“阻攔”過他。父親不是不想讓他回國,新中國雖然有新希望,但百廢待興,他擔心兒子回國會受苦,因此要求他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
當時,有些同學先回家悄悄拿了錢,留下一封信,便離家回國。陳清泉一度想要效仿,卻始終沒有那么做,他不斷爭求父親同意。一位愛國老師勸導他:雖然不能立即回國,但留在印尼也可以做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情。于是,陳清泉和同學一起組成新中國宣講團,趁暑假到當時還很偏僻的巴厘島舉辦新中國圖片展覽、放映新中國影片、表演新中國舞蹈、宣講新中國事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直到1953年6月,陳清泉才如愿回國。他參加了當年的全國聯考。有一天,陳清泉告訴父親,他收到了北京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前身)機電系的錄取通知書。父親紅了眼眶,為兒子感到高興。而這段時間印尼政府頒布了針對華僑的新條例,家里苦心經營的產業遭受打擊。
“一個人的命運是跟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沒有強大的國家,就沒有個人的自尊。”這次父親不再阻撓,而是笑著說,“終于可以回家了。”
50元港幣“闖”香港
在北京礦業學院,陳清泉師從后來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留學德國的著名礦山機電專家湯德全。湯德全將機電一體化、智能化等技術應用于煤炭工業,是煤炭工業綜采機械化、電氣化、自動智能化的開拓者。陳清泉在湯德全指導下,在礦井提升機自動化所需的低頻發電機研發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汽車+工業,為祖國的工業化作出貢獻,陳清泉兒時的夢想與新中國建設有了新的鏈接。然而,一腔熱血的陳清泉再次受到現實的重創。“文革”來了,作為“華僑”的陳清泉受到了沖擊。
“人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擺正心態,總會有自己發揮才智的時機。”陳清泉做不了自己能干、想干的事,但他始終有個不變的信念——既然你來到這個世界,就要讓這個世界因你而有所不同。
機緣巧合下,1976年,陳清泉決定移居香港。
那時,香港還未回歸祖國,受“外匯管理”,陳清泉只身一人攜帶50元港幣進港。毫無根基的他,吃穿住行都是問題。香港一碗面一塊錢,他不吃早飯,每天吃一碗面或兩碗面。晚上,他與其他十幾個華僑擠在一間40平方米的屋子里。
那時,與他同時期從內地到香港的人通常的謀生手段是在碼頭扛麻袋,扛一個麻袋給一個籌,晚上下班時拿著籌結算工錢。身體瘦弱的陳清泉以此并不能養活自己。
“身上的錢最多50天就花完了,接下來該怎么辦?生存是第一位的。”陳清泉每天跑到免費的圖書館看報紙、看電視,觀察這個社會需要什么、自己的優勢能在這里發揮什么作用。“到香港前,我曾在清華大學深造過一段時間,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是幫助我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撐。”
自20世紀70年代起,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亞洲四大經濟體迅速崛起。“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必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陳清泉清楚自己的優勢。
他給許多機構、工廠發求職信。最終,亞洲最早的電力公司之一——香港電燈公司(以下簡稱港燈公司)給了他面試機會。
但在第一輪面試時,陳清泉被“盤問”。當時,在內地受教育獲得的學歷不被認可。陳清泉的一位故友寧愿拿著國外的高中文憑求職,也不拿內地的本科和研究生文憑求職。在這位故友的“做證”下,陳清泉有機會參加了最后的面試,最終被聘為研究工程師。被港燈公司錄用后,陳清泉很快回到了中產收入水平,衣食無憂,他把妻兒也接到了香港。
很快,他收到了急需教工的香港理工學院(現香港理工大學)的聘任回復。
陳清泉回憶說,那個年代在香港發展,如果沒有香港承認的本地學歷,將舉步維艱。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接受香港理工學院的聘任,去那里做講師,同時尋找讀博的機會。
得到在香港大學教授梁維新門下讀博士生的機會后,陳清泉的人生有了新的轉變。他開始安定下來,追尋兒時的夢想。
浪潮中的堅守
陳清泉讀博時,能源和污染問題已成為國際環境領域的熱議話題。“不冒煙的汽車”,或許可以轉變能源使用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北京礦業學院學習時,陳清泉的畢業設計是礦井下行走的礦井電機車,用電力作為驅動。他查閱資料時卻驚訝地發現,世界上第一輛機動車就是電動汽車,它比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型汽車早了整整半個世紀,只是后來因其續航問題差點“死掉”。
在香港大學,陳清泉開始重新考慮這個問題。他進入電動汽車領域時,正值電動汽車的發展期。
上世紀70年代,一場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機使電動汽車快速發展。這場石油危機讓油價飛漲,很多普通民眾無油可加。在美國,人們在街頭排隊加油的畫面隨處可見,政府開始思考新的能源方式,電動汽車再次進入了他們的視野。1976年,美國頒布了關于電動汽車研究、開發和應用的示范法律,并設立了資助項目。
陳清泉堅信,未來的汽車時代必將是屬于電動汽車的時代。他加緊研究,設計電動汽車的電動機,探索設計電動汽車的電機規律。他在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年會上公布文章后,收到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的合作邀請。在美國能源部的支持下,陳清泉在香港組建了國際電動汽車研發中心。
“要有好奇心、有欲望和追求,這樣遇到機會的時候才能夠抓住。”陳清泉說。
然而,電動汽車還沒有全面商業化,陳清泉的事業剛剛起步,石油危機就緩解了,油價開始下降,成本高、續航里程短的電動車又“冷”了。
研究的人少了、投資的人少了,陳清泉像是熱潮退去后留下的一座孤島。
“科學家的使命是摸清自然界的規律,一定要先知先覺,尤其是低潮來臨時一定要有恒心。”陳清泉還在堅持。
面對困境,陳清泉總會問自己3個問題: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你有什么不一樣?你跟人家不一樣在什么地方?陳清泉的觀念是:我不隨大溜,并且不怕困難。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下,電動車再次活躍起來,陳清泉先從電機方面的研究慢慢轉方向,逐漸轉到整個驅動系統的研發工作上。
在陳清泉香港大學的辦公室里,一幅電動車設計圖懸掛在墻面一側,車牌號為“U2001”。“U表示聯合,2001表示展望21世紀。”這是1993年陳清泉原創設計的第一款電動汽車。
“U2001”設計完成之后,陳清泉積極將電動汽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先后領導或指導完成了20多輛不同類型電動汽車的設計和研制,其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他在香港大學創辦了國際電動汽車研究中心,在香港組建了電動汽車研究團隊,掀起了一股研究電動汽車的熱潮。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陳清泉當選香港地區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深感自己肩負更大的使命,電動汽車屬于工業,而工業最重要的是產業化落地,造福全人類。
陳清泉以香港為橋梁,為中國內地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溝通交流奔走,不遺余力地推動電動汽車產業化。
“我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能夠看到電動汽車逐漸代替燃油汽車跑遍祖國的大街小巷。”陳清泉說。
現在,這個夢想基本實現了。
“科技界的一團火球”
60歲,陳清泉從香港大學退休,這讓他突然感到迷茫。
“我開始關注我的生死了,總是想我還能活多久。我感覺這樣不行。”陳清泉想繼續為祖國作貢獻。他開始主動與企業、高校、政府部門交流。從此,陳清泉成了聯通科技界、政府部門、企業家的“橋梁”。
陳清泉一直認為,科研活動的終極目標是推動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在科研中必須堅持產、學、研結合的思想。不同國家、政產學界的目標和利益各不相同,但陳清泉穿梭其間,游刃有余。
今年6月,3年未召開的世界電動汽車大會在美國召開,作為輪值主席的陳清泉在演講結束后,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圍堵”。“陳老師有非常強大的個人魅力,他的魅力不只在學術。”在陳清泉身邊工作了10余年的助手岳媛看來,陳清泉為人友善,在政界、學界和企業界都有號召力和影響力。
陳清泉熱情、開放。年輕時,陳清泉有次患上了腮腺炎,學校安排他在亞非療養院療養,里面住著印度、朝鮮、緬甸等國家的學生,陳清泉有著英語、印尼語的優勢,便主動同各國學生交流,積極向各國學生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在中印邊界摩擦問題上,讓印度學生了解并理解中國的立場。在聯歡活動上,他表演了印尼的蠟燭舞。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陳清泉一直與療養院的學生保持聯絡。
所有熟悉陳清泉的人都知道他有5條準則:不當眾批評人、記住每一個人的貢獻、耐心對待不成熟的想法、24小時內答復、報告前準備三個層次的報告(1分鐘、10分鐘和100分鐘)。陳清泉打字速度不快,每封郵件他都是看著鍵盤,用食指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敲出來,回頭再檢查一遍。
陳清泉對任何人、任何一次活動都非常尊重。有一次他在外地出差,另外一個會議陳清泉無法參加,便答應視頻參會。當天活動結束時已經晚上8點了,陳清泉開始錄制視頻,他叫來學生江朝強,幫忙找到酒店一個安靜的場地,架設好燈和攝影機,他自己打理好西裝、保持好儀態。
“陳老師做事總是盡可能達到最優,再累也要整理好儀表。”江朝強說。
“必須要廣交朋友,電動汽車是一個產業鏈、生態鏈。”陳清泉說,這也是他得以發揮“橋梁”作用的關鍵。
為了認識更多的朋友,更好地了解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特點,陳清泉掌握了英語、荷蘭語、德語等多國語言。如今,86歲的陳清泉正在自學法語,每周兩次請法語老師教學。
“有一次深夜我到陳老師家里溝通工作,聽到他在跟人交談,我就沒打擾,差不多半個小時才停下來,我很奇怪這么久的談話卻沒聽到另外一個人說話,原來是他在非常投入地練習法語。”陳清泉的助理甕青松說。
陳清泉的很多朋友都去過他家,家中的餃子、糕點、各式菜肴令他們記憶猶新。很多外國朋友多年后仍夸贊,“陳先生家的菜美味又漂亮”。
《亞洲新聞》雜志將陳清泉喻為“科技界的一團火球”,走到哪里,他的熱情和執著就燃燒到哪里。有很多學者是從陳清泉的一場報告開始從事電動汽車研究的。有學生評價他作報告時,“如同一位將軍在鼓舞即將踏上戰場的士兵那樣鏗鏘有力、飽含熱情,在場的聽眾無不被深深感染”。
如今,他1/3的時間在香港、1/3的時間在內地,剩下的時間在國外。已經退休的陳清泉飛往世界各地,講學,作報告,參加會議,考察大學、研究所、工廠。
“科學家沒有退休一說。”這是陳清泉常說的一句話。袁隆平先生是他的榜樣,“他對科研很執著,在北京領完共和國勛章,很快就下田了,我向他學習。”
陳清泉相信電動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好機會。退休后,他籌建國際高等研究院,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的教授,在國內外多家汽車企業和組織擔任顧問。陳清泉每年都會到他擔任榮譽教授或訪問教授的學校作講座,指導學生和學校的學科建設。
他還是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的客座教授。在中外交流并不頻繁的時候,陳清泉邀請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長、國際組織領導人、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美國、德國、日本著名企業的專家來到中國,召開國際會議,推動中國電氣工程和電動汽車研究發展和人才培養。
“橋梁”在于促進彼此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樞紐”在于融通不同界別。
陳清泉有使命感,“作為一名歸國華僑,我得以體驗不同社會制度的特點,接受和融合中西文化,打開眼界,拓展視野,既發揚祖國文化的好傳統,又吸收各國文化的優點、取長補短,這也是我搞科研的主觀有利因素和成功之道”。
陳清泉(后)在聯歡會上表演印尼舞蹈蠟燭舞。
“你和祖國,正在超車”
“汽車曾經改變世界,而你要改變汽車。中國制造,今天車轍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領航員。在新能源的賽道上,馳騁了40多年,如今,你和祖國,正在超車。”這是今年3月,陳清泉榮獲“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
汽車革命進入下半場,陳清泉已實現了兒時“不冒煙的汽車”的夢想,現在,他希望給電動汽車安上“智慧大腦”。
在陳清泉看來,未來,汽車不再是單一的汽車產品,而是由傳統代步工具轉變為智能移動出行空間,實現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和人文網的融合。
這就是他一直倡導的電動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四網四流”,即通過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和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融合,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聯動起來,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其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謀幸福。
“四網四流”框架,是陳清泉幾年前訪問德國波茨坦可持續能源高等研究院,在附近的湖邊散步時想到的。
他特別提到了“人文網”和“價值流”。在他看來,我們應該進一步擁有顛覆性思維,將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人文世界深度融合,有效地將數據轉化為信息、知識和智能,解決復雜問題。
基于“四網四流”,陳清泉推動在全球建立國際院士科創中心,以多國院士連接架設更大的“橋梁”,從科學創新到研發技術、從研發技術到產業發展,走突破阻力和壁壘的實踐之路。自2017年起,土耳其、韓國、德國、以色列、加拿大等地相繼成立了多個國際科創中心。
在陳清泉看來,科學是發現、是知識、是真理,科學家的使命是找出自然界規律,造福人類。科學要解答的問題是“為何”,工程則將科學、技術、管理集成,解決實際問題,使世界更美好。因此,工程要解答的問題是“如何”。
“人類文明歷史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有3個要素:科學發現、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科學家的發現要產業化才能造福人類,因此要有很好的生態鏈,將科學變成技術、再變成產品和商品。”交談中,陳清泉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尤其在談及科學發展和電動車的未來時。
“我總結了3個空前未有——國家對科技的迫切需求空前未有,國家對我們科學家的愛護和期望空前未有,作為科學家為國家為世界貢獻的機遇空前未有。”陳清泉說。
2017年6月,包括陳清泉在內的24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寫信,表達報效祖國的迫切愿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關工作,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我感到,香港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陳清泉很激動。
“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工作到晚上12點。”陳清泉的夫人俞汝維說,過去擔心過,但說不動丈夫。兒子告訴她,“工作就是娛樂,事業是父親的追求,工作是他的興趣愛好,他只有工作才能更長壽”。
在陳清泉香港大學的辦公室里,懸掛著兩幅書法——“吾志所向,一往無前,百折不撓,愈挫愈奮”“人的一生,全靠奮斗,唯有奮斗,才能成功”。這儼然是他的人生寫照。
陳清泉(中)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2年)。
《中國科學報》(2023-11-23第4版風范)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49-0.html陳清泉:愛拼才會贏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