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5日,聯合國維和部隊官兵在剛果(金)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街頭巡邏。圖/新華社
據中新社消息,當地時間2月11日,剛果(金)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組織“M23運動”在該國南基伍省前線再次爆發沖突。
近一段時間以來,剛果(金)東部局勢惡化,反政府武裝組織“M23運動”攻入包括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在內的多個重要城鎮,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
危機并非“突如其來”
“M23運動”源自剛果(金)政府軍中認為自身被邊緣化的圖西族官兵,他們指責政府歧視并索求更大的政治權利。在剛果(金)東部爭奪控制權的100多個武裝組織中,“M23運動”是最強大的一支。
M23武裝對戈馬的包圍戰自2024年11月起已持續了3個月之久。據聯合國估計,僅自今年1月以來,沖突地區已有包括13名外籍維和士兵在內的2900多人在沖突中死亡,至少40萬-50萬人流離失所。
事實上,早在2012年11月,M23就曾占領戈馬并控制一年之久,在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下,通過調停和軍事干預才勉強收復。
而該地區牽扯剛果(金)、盧旺達、布隆迪等多國的激烈矛盾和沖突則更是由來已久。據中新社等多家媒體報道,截至此次戈馬被攻陷前,在過去30年間沖突各方在國際社會介入下先后達成過6次和平協定、停火或休戰,最后一次系2024年7月底前達成,但迄今無一能維系長久。
危機激化后,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強烈抨擊盧旺達“侵略”,一再要求國際社會對盧旺達進行單邊制裁和譴責,并于1月底召回了駐盧旺達的外交使團。
一些國外機構和研究者也傾向于將沖突責任歸咎于盧旺達的介入,并將矛盾根源歸結為所謂“稀有金屬之戰”。北基伍省等地盛產半導體產業關鍵原材料鉭、錫。根據不同口徑,該地鈳鉭鐵礦產量占全球總量比達50%-80%,此外該地還盛產金礦。
而盧旺達近年來大力發展半導體和信息產業,同時在全球黃金出口市場越來越活躍。此次沖突升級后,剛果(金)指責盧旺達試圖通過支持“M23運動”來控制北基伍省的礦藏并從中牟利,盧旺達對此予以否認。
盧旺達只是外因
剛果(金)面積234萬平方公里,是非洲領土面積第二大國,有1億人口。2.6萬多平方公里的盧旺達擁有1409萬人口,面積僅為剛果(金)的近1/90。憑盧旺達以小博大,恐怕難以讓危機如此延宕反復。
有殖民歷史研究學者就指出,問題遠非如此簡單。
由于大湖區(指的是非洲中東部東非大裂谷周圍的一些國家)是英、法、比利時等殖民國家在殖民時代勢力范圍的交界處,這些“宗主國”出于自身方便罔顧當地歷史、民族淵源任意劃分切割,并別有用心地人為制造族群矛盾。
二戰結束后殖民者一方面扔下自己炮制的地區、族群矛盾,另一方面仍竭力采用“拉偏架”等手段操縱、利用這些矛盾,以圖用最小代價保持其在該地區影響力和既得利益。這導致該地區自分別獨立以來戰亂暴力不休,并終于釀成1994年震驚世界的盧旺達大屠殺。
然而危機并未因大屠殺的沉寂而就此告一段落。原本在剛果(金)東部的南北基伍省等地,親金沙薩(剛果(金)首都)當局的“瓦扎倫多斯”各部族與胡圖族、圖西族等大湖區民族的“巴尼亞穆格尼倫”各部族間沖突不斷,前者倚仗當時強勢的蒙博托(剛果(金)前總統)政府壓制后者,雙方仇怨甚深。
盧旺達慘劇導致200萬以上胡圖族、圖西族難民流入該地,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地民族結構,部分前盧旺達政府軍(大屠殺肇事者)成立“盧旺達解放民主力量”,以這里為據點不斷發動對盧旺達卡加梅(盧旺達總統)政權的騷擾,而得到部分“巴尼亞穆格尼倫”部族支持的盧旺達軍隊則以“打擊大屠殺罪犯”為由介入邊境另一側的沖突。
1997年,曾與卡加梅結盟的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政權后,成為剛果(金)總統)偕同盧旺達、烏干達兩國軍隊發起對剛果(金)蒙博托政權的總攻并奪取政權,這在客觀上強化了盧旺達在剛果(金)東部的政治、軍事影響力。
1998年,老卡比拉和盧旺達關系破裂,開始動用武力驅逐盧旺達軍隊,并借機壓制南北基伍省的部族和反對派勢力,爆發了所謂“第二次基伍戰爭”(1994年為第一次)。盡管剛果(金)和盧旺達2002年達成停火協議并實現關系正常化,但地區沖突的根源早已深埋。
2006年,“巴尼亞穆格尼倫”部族領袖、前剛果(金)政府軍軍官恩孔達宣布成立反政府武裝“全國保衛人民大會”(CNDP),剛果(金)指責盧旺達為“幕后黑手”,而后者堅決否認。
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兩國在2009年發動聯合邊界行動,逮捕了恩孔達,并推動金沙薩政府和CNDP簽署和平協議,由時任剛果(金)總統約瑟夫·卡比拉和盧旺達總統卡加梅共同擔保,CNDP在放棄武裝前提下作為政黨參與剛果(金)政治活動,其武裝整合為剛果(金)政府軍和警察的一部分。2009年約瑟夫·卡比拉和卡加梅在戈馬舉行歷史性會晤,人們一度認為“問題業已解決”。
但2012年3月23日和平協議破裂,“巴尼亞穆格尼倫”部族中強硬派隨即打出“M23”的旗號,在盧旺達當局支持下重新扛起反政府旗幟。盡管在西方國家背后施壓下,當年的反政府攻勢最終被挫敗,但錯綜復雜的矛盾始終未能得到解決。
2019年齊塞克迪就任剛果(金)總統,上任后力圖采用鐵腕政策加強對東部的政治、經濟控制,采取了包括高壓針對當地部族、強行接收和重新分配當地重要礦產開采權等措施,令當地矛盾再次激化。
2021年,沉寂已久的M23揭竿再起,而與此同時,齊塞克迪卻在2023年尋借口要求東非共同體維和部隊(2022年派駐)離開,以更聽命于自己的政府軍、雇傭軍和民兵取而代之,令本就惴惴不安的“巴尼亞穆格尼倫”各部族更加仰賴M23和盧旺達軍,并激化了金沙薩當局和當地其他勢力間矛盾。
2023年12月,M23和其他9個剛果(金)反政府組織在肯尼亞內羅畢宣布組建“剛果河聯盟”和“剛果及其人民尊嚴行動黨”,以前剛果(金)獨立選舉委員會主任南加阿為盟主,公開喊出了“改朝換代”的口號。2024年8月,齊塞克迪指責盧旺達“侵略”并在兩天后缺席判處南加阿死刑,促使危機進一步升級。
如今“剛果河聯盟”已有17個剛果(金)反政府組織參與,剛果(金)東部沖突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正如剛果高等研究院歷史學家恩達維爾所指出的,此次剛果(金)東部危機首先是一場剛果(金)內部的政治危機,其次才是非洲大湖區的地緣政治危機。盧旺達的介入是危機的外因,而剛果(金)自身的內部問題則是危機的內因。
▲2月8日,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肯尼亞總統魯托出席東非共同體(東共體)與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聯合舉行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圖/新華社
解決的答案在哪里
連日來,聯合國安理會、非洲聯盟及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和東非共同體(東共體)兩個區域性組織都在積極斡旋,力圖盡快給這場“可能導致嚴重區域性危機”的熱點降溫。
2月8日南共體和東共體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舉行聯合峰會,呼吁“立即無條件停火”。但2月3日M23的“單方面停火”和2月8日國際社會斡旋下的“臨時停火”均維持不到3天即告破局。
一些觀察家指出,由于近年來盧旺達的國際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國力和國內民族和諧也顯著提升,金沙薩當局試圖仿效2012年,通過推動國際社會尤其西方社會對盧旺達實施單邊制裁暫時壓制矛盾已不現實。
事實上國際社會迄今主流意見,仍是“立即無條件停火”和“開辟人道走廊”,敦促各方實現“政治解決”。
當地許多觀察家指出,剛果(金)和9個國家毗鄰,民族和地緣政治矛盾錯綜復雜,僅試圖靠引入國際勢力解決“外因”,卻試圖繼續無視國內民族、地區和經濟矛盾等“內因”,是無法從根本上消弭危機根源的。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4-2098-0.html這個非洲大國為何被反政府武裝吊打?| 京釀館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40兒童被隔空猥褻無一報警,暴露了什么問題 | 新京報快評
下一篇:國家數據集團終于來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