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東北大學直屬部門黨委與創新創業學院聯合組織赴撫順開展了“尋訪雷鋒英雄足跡、促進產教融合發展、賡續東大愛國情懷”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先后參觀了東北大學(撫順)工業技術研究院、撫順新鋼鐵公司、雷鋒紀念館和王卓然圖書館,在追尋紅色足跡中探索實踐育人和產教融合新路徑。直屬部門黨委書記王純武,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李鶴,副院長顧曉薇、黃達,數字鋼鐵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叢廣宇,教師代表王魁漢教授、黃須強教授、創新創業學院全體員工參加了實踐考察活動。
在東北大學(撫順)工業技術研究院,楊帆副院長帶領大家參觀了研究院分析檢測中心、展覽廳和中試生產車間,詳細介紹了研究院以高端特殊鋼和特種合金冶煉技術為代表的重點研發項目,以及在建的氫冶金-零碳鋼鐵冶金短流程中試基地建設情況。到目前,研究院已孵化科技型企業5家,引進相關企業3家,共建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3家,成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助力企業轉型發展的典型樣板。
來到撫順新鋼鐵公司,老師們先后參觀了公司智造中心和黨建成果展覽廳,并與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宋亞慶,技術中心和行政處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宋亞慶介紹,撫順新鋼鐵以雷鋒精神為文化根脈,在黨建引領下實現綠色智能轉型發展。長期以來,東北大學立足人才培養和鋼鐵技術創新優勢為新撫鋼的發展做出了重要支持。宋亞慶希望校企雙方進一步加深雙方合作,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協同領域,強化項目平臺建設,持續深化數智化轉型,積極貢獻于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的建設,不斷推動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在這里,產教融合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課堂與車間的緊密連接、人才成長與產業轉型的同頻共振。大家深刻認識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像雷鋒一樣在崗位上拼搏奉獻,像黨員突擊隊一樣攻堅克難。這次交流不僅是一次工業黨建成果的學習,更是精神的洗禮,讓大家堅定了在產教融合中培育新時代創新人才的決心。
隨后,大家來到雷鋒紀念館,瞻仰了雷鋒烈士墓。紀念館內,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家看到了雷鋒曾駕駛的“斯大林80號”推土機、補丁摞補丁的棉襪、寫滿為人民服務誓言的泛黃日記本,都生動展現著雷鋒精神。在“工業戰線上的螺絲釘”展區,動態投影重現雷鋒鉆研技術、革新工具、奮戰生產一線的感人場景。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一件件帶有時代印記的實物展品,全景展示了雷鋒從一名孤兒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的生動寫照。
從雷鋒紀念館出來,大家又來到順城區蓮島灣村,瞻仰蓮島灣阻擊戰烈士陵園,祭掃王卓然墓,參觀卓然圖書館。王卓然1893年出生于撫順市蓮島灣村,曾于1933年3月至1936年8月出任東北大學秘書長、代校長。在王卓然的后輩、曾任撫順市順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太學的引領和講解下,大家踏入以王卓然命名的圖書館,泛黃的《東北大學流亡記》揭開一段壯懷激烈的歷史:九一八事變后,王卓然變賣祖宅籌措辦學經費,帶領東大師生輾轉北平、開封、西安,在顛沛流離中堅持開設“義勇軍戰術”“兵器制造”等課程。展柜中他手書的“讀書不忘救國,救國必須讀書”橫幅,墨跡雖褪,風骨猶存。作為東北大學老校長,王卓然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救國,其“教育報國”的理念與雷鋒的“螺絲釘精神”一脈相承。圖書館內珍藏的文獻與影像,記錄了東大人在戰火紛飛中堅守學術陣地的赤子之心,也映射出“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東大精神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此次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將紅色基因、產教融合與報國情懷緊密融合,讓紅色文化成為激活創新創業的源泉,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注入堅強動力。
撰稿:張青敏
本文鏈接:http://m.020gz.com.cn/news-8-3523-0.html東北大學直屬部門黨委與創新創業學院聯合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戰火硝煙鑄忠誠 義務宣講踐初心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